【推薦】科學活動教案範文六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日常生活中浪費行為帶來的後果。
2.初步建立不浪費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小心,不要浪費》圖片、日常生活中人們浪費的照片若干。
活動過程:
閱讀《小心,不要浪費》的圖片,讓幼兒明白浪費帶來的後果。
1.觀察“水篇”圖片,讓幼兒理解圖片的意思。
──圖片裡的小女孩在做什麼?
──她在刷牙的時候水是開著還是關著?
──水龍頭下面這麼多的杯子代表什麼意思?
2.觀察“電篇”圖片,讓幼兒理解圖片的意思。
──小女孩要出去玩啦,她把一件什麼事忘記了呢?
──如果就這樣出門了,會有怎樣的後果呢?
3.觀察“紙篇”圖片,讓幼兒理解圖片的意思。
──畫面右邊的小女孩在做什麼?
──為什麼畫面上會有這麼多樹?
觀看各種生活中常見浪費行為的照片,引導幼兒說出其他類似的浪費現象。
──照片有哪些浪費的行為?你覺得這樣為什麼不對?
──你還見過類似的浪費行為嗎?都是些什麼呢?
請幼兒自主觀察《小心,不要浪費》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要怎樣做到不浪費。
──你刷牙的時候,是一直開著水嗎?以後要怎麼刷呢?
──你出門時會記得關燈嗎?以後出門要提醒爸爸媽媽什麼?
──你畫畫的時候,是不是隻畫一面呢?以後畫畫呢?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機器人為人類服務的本領。
2、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及對科學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教學準備:
1、用機器人玩具、圖片、圖書等佈置的機器人展覽。
2、幼兒製作用的廢舊材料,膠水,剪刀。
3、教學掛圖《機器人》。
4、《科學》下P.10~11。
教學過程:
一、參觀"機器人"展覽
1、教師帶幼兒參觀"機器人"展覽。
2、鼓勵幼兒邊看邊講各種機器人不同的外形特徵。
二、觀看教學掛圖《機器人》,激發創作慾望
1、共同觀看畫冊《機器人》,引導喲額髮現它們的本領。
2、請幼兒說一說機器人與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機器人有什麼本領。
3、幼兒可以將自己帶來的機器人進行改裝,或重新設計製作。
三、操作活動
1、你的機器人叫什麼名字?是什麼樣的?
2、你的機器人有什麼本領?啟發幼兒邊操作自己帶來的機器人邊講述。
3、你想讓你的機器人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4、引導幼兒選擇材料製作機器人。
5、瞭解幼兒的想法,幫助他們先想出機器人制作的方法,再進行具體的製作活動,完成自己的設計。
四、展示與交流
1、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製作的機器人。
2、機器人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引導幼兒進一步發現機器人為人類服務的本領。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按照物體的兩個特徵分類。
2、培養幼兒細緻觀察和辨別能力。
3、啟發幼兒比較物體的多少。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實物卡若干張(顏色和葉子數量不同的蘿蔔),貼有不同顏色和數量圓點的磁性筐子4個。幼兒《數學》P14頁《採蘑菇》。
活動過程:
一、分一分地裡的蘿蔔
1、將蘿蔔圖片隨意貼在黑板上。兔媽媽種了許多品種的蘿蔔,它想請我們將這些蘿蔔分分類,你能分嗎?幼兒說說分類的方法(按顏色分、葉子的多少分)。
二、收蘿蔔
1、出示磁性筐子 引導幼兒觀察筐子上標誌所代表的意思(6 個紅圓點筐子是收6個有6片葉子的紅蘿蔔)。
2、兔媽媽說想請小朋友能按它的要求把蘿蔔收到筐子裡,教師示範收1個筐子的蘿蔔,但故意收錯,讓幼兒來檢查發現,鞏固對筐子上標誌所代表的意思的理解。另請4名幼兒上來操作。
三、集體操作,採蘑菇
1、翻開《數學》P14頁,今天,兔媽媽又要叫小兔按筐子上的標誌要求去採蘑菇,可小兔們不知怎麼採,想請小朋友幫忙。引導幼兒觀察筐子上的標誌,並表達出來。
2、幼兒幫小兔帖上與其筐子上標誌相同顏色與相同圓點數量的蘑菇粘紙。
3、引導幼兒用點數的方法檢驗自己貼上的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趕緊糾正。
4、引導幼兒比較哪隻兔子採的蘑菇多,哪隻採的蘑菇少。
5、點評。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下來,氣氛是較活躍的,大部分孩子也掌握了按物體的兩個特徵分類,操作也基本是正確的。但在第一過程中,按第一特徵(顏色)分類是較明顯的,按第二特徵(葉子的多少)分類時,由於葉子多少畫得不夠明顯,是在老師的提醒下分出來的。在第三過程中,引導幼兒觀察標誌並表達出來,這個環節已在第二過程講解的很清楚了,這樣就覺得太煩了,而且時間也不多了。另外,在黑板上操作收蘿蔔時,地裡的蘿蔔比應收的蘿蔔多出兩個,並引導幼兒別收錯了。由於受到書上操怍材料的侷限性(應採的蘑菇是剛好的),這樣就出現了第三過程比第二過程簡單的現象。
透過這個活動,讓我認識到了教師製作教具時,應注意可操作性。在集體操作時,教師不要偷懶,自己設計操作材料,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意圖:
孩子們特別愛玩水的遊戲,把折的小船放到水中玩時,經常會有小船很快被水沾溼不能漂浮在水面上。為了讓幼兒真正瞭解為什麼有的小船能長時間漂在水面,而有的小船則迅速沉入水裡,我開展了此次活動。幫助幼兒瞭解由於紙吸水快慢不同而導致小船下沉速度不同的科學現象,啟發幼兒利用已有的科學經驗和科學知識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目標:
1、瞭解不同質地的紙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學習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3、有分工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宣紙、報紙、紙折的小船若於只、水盆每組一個、托盤每組一個、記錄筆每名幼兒一支、集體記錄表格、小組記錄表格。
2、經驗準備: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紙,並知道紙能夠吸水。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能夠認真觀察紙吸水時的細微變化,並能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
活動難點:
幼兒間合作觀察及記錄。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激發幼兒興趣,引發幼兒思考。
(1)由“三隻小船的吸水性”問題情境,引發幼兒對“不同紙質吸水速度”現象的猜想。
教師:請你們看看桌子上有什麼?
幼兒:小船。
教師: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三隻小船都是用什麼紙疊的?
幼兒:報紙、圖畫紙、宣紙。
教師:我們身邊常見的紙都會吸水,那這三隻用紙折成的小船它們會吸水嗎?
孩子們都毫不猶豫地回答“會”。
教師:小船吸水後會發生變化嗎?怎樣變化?
幼兒:爛了,下沉了,散了……
教師:那它們變化的速度一樣嗎?(大部分幼兒猜測不一樣)
教師:那你們認為誰會第一個發生變化?誰會第二個發生變化,誰會第三個發生變化?
幼兒又紛紛猜測……
教師:如何才能證明誰的觀點正確呢?
幼兒:用實驗來驗證,查資料……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實驗材料,一會兒就請小朋友,自己做實驗驗證一下。
(2)教師出示小組記錄表,與幼兒共同討論“如何記錄自己的猜想”。
教師:怎樣記錄小船沉在水裡的順序?
幼兒:第一個沉畫一個對勾,第二個沉畫兩個對勾,第三個沉畫三個對勾。
(3)小組討論並將猜想結果記錄下來。
2、交代實驗規則,培養幼兒合作意識。
每兩名幼兒為一個小組,把三隻小船同時放入水裡,兩個人一起進行觀察,一個人當記錄員,當發現小船有變化時,記錄員要及時把結果記錄下來。
3、幼兒分工合作,引導他們共同觀察小船變化過程及探討其原因。
(1)引導幼兒觀察小船變化。
教師:你發現了什麼?
幼兒:用宣紙疊的小船溼了。
教師:你怎樣看出來它溼了?
幼兒:它一放到水裡就溼了。它變顏色了。它有一條線,從這條線一點點溼的。
教師:它為什麼會溼?
幼兒:因為它吸水了。
(2)啟發幼兒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樣的原因。
教師:它們是同時吸水的嗎?
幼兒:不是。
師:為什麼不是?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幼兒:宣紙變色了,畫畫紙和報紙沒變。
幼兒:你看,宣紙變軟了,都沉下去了,畫畫紙和報紙還是硬的(幼兒從水裡撈出溼透了的宣紙船)
教師:為什麼宣紙都變軟了,其他兩種小船還是硬的呢?
幼兒:因為宣紙吸水多而且快,報紙和畫畫紙吸水慢。
4、實驗結果分享。
出示各小組記錄表,每組請一名幼兒說一說自己組實驗的結果,手紙的吸水快慢不同導致各種紙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這一關鍵點引導幼兒進行較深入的探究,教師思路清晰,提出的問題很有層次性和深入性,並在活動中始終圍繞目標進行。
前期的猜想能夠充分調動起幼兒驗證的興趣和積極性,幼兒表現得自然、積極、愉悅,體現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規。
材料都是教師預先準備的,封閉的材料限制了幼兒的探索機會,應當讓幼兒蒐集各種紙自己來疊小船,然後讓幼兒互相比較驗證;其次,猜想部分應當及時挖掘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再說一說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兒盲目猜測。
活動反思:
教師設計的活動目標明確,活動的層次性強。教師對幼兒的支援,恰如一場“知時節”的“好雨”,恰到好處;教師的指導過程也好似一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雨”,流人幼兒的心田,讓幼兒在一種自然、輕鬆、適宜的狀態中獲得了“科學”的滋潤和應有的發展。使幼兒能夠學以致用,將所獲經驗遷移到生活中,從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傳聲筒是來自於幼兒生活中的探索內容,是幼兒既感到熟悉又有探索興趣的玩具。本次活動的開展就是藉助這一幼兒感興趣又具有一定探索價值的材料,在開放式的活動環境中來激發小班幼兒大膽提問的意識。
教學目標:
1、對傳聲筒產生興趣,喜歡參與探索,能大膽地提問。
2、知道傳聲筒的名稱及玩法,學習與同伴合作活動。
教學準備:
1、自制各色長短不一的傳聲筒16根(空心的和塞有布條的各半),放置於活動室中。
2、擬人化的“小問號”符號一個。
3、幼兒的問題記錄紙一大張。
教學過程:
(一)引題激趣:
1、(出示傳聲筒):小朋友,你們看,這裡有這麼多的玩具,讓我們來玩一玩吧。
2、幼兒自由玩(多種玩法),教師觀察引導。
3、引導幼兒發現傳聲筒這一玩具,激發幼兒對傳聲筒產生興趣。
(二)幼兒自由玩傳聲筒,發現問題:
1、幼兒學習、交流傳聲筒的玩法。
你玩過傳聲筒嗎?它可以怎麼玩?
2、幼兒自由玩傳聲筒,教師觀察指導。
(可引導幼兒相互交換傳聲筒玩)
3、引導幼兒提問:
傳聲筒好玩嗎?玩了傳聲筒,你想知道什麼?(用擬人化的小問號來鼓勵孩子大膽提問)
在幼兒提出問題的同時,請配班老師在大記錄紙記錄下孩子們的
問題。
(三)活動的延伸:
小朋友們真能幹,想出了這麼多的問題,大家都是聰明的小問號。今天回家後我們可以問問爸爸媽媽,和爸爸媽媽一起動腦筋來解決,下次請你來當小博士告訴大家。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較之以前的小班科學活動有了很大的改變,打破了以往科學活動比較封閉的傳統活動模式,讓孩子們在一個輕鬆、開放的環境中,在與材料不斷地互動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活動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環境體現自由性。
在今天的活動中,我打破了前兩次活動中請孩子們用小椅子圍坐成半圓形的傳統的活動模式,讓孩子們席地而坐自由地與同伴、老師一起玩,在這樣一個輕鬆、自由、開放、生活化的環境中,使孩子們對傳聲筒產生興趣,並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從今天的活動來看,採用這樣開放的活動模式,我認為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也是比較多的。
2、活動內容凸現生活性。
此次活動內容是好玩的傳聲筒,它來源於幼兒的遊戲活動,是幼兒既感到熟悉又有強烈的探究興趣的玩具。藉助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價值的材料,幼兒在活動中玩得開心,學得輕鬆。
3、活動過程呈現輕鬆性。
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著改變以往孩子們統一的取放操作材料的環節,讓傳聲筒始終是拿在孩子們的手中,孩子們隨時可以去玩去發現,從而使孩子們在與材料不斷的互動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活動材料體現多樣性。
在材料提供上,我為孩子們準備了多種顏色、各種長短、空心的以及內塞布條的等傳聲筒,目的是在孩子們充分觀察、認識傳聲筒的基礎上,拓展他們提問的空間。
5、活動策略多樣性。
活動中,針對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採取了多種引導策略,如環境感染策略、材料提供策略、問題示範策略、形象物激勵策略、教師角色轉變策略等來激發孩子大膽地提問。在活動中,孩子們表現得非常積極,他們對傳聲筒的探索興趣很高,在不斷的玩中也發現了問題,並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6、教師的角色轉變
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著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
活動建議:
1、如何在開放式的活動環境中更好地吸引孩子們注意力,把活動目標落到實處?
2、面對孩子的發現,教師採取怎樣的有效回應策略,幫助幼兒對經驗進行梳理和提升?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瞭解蚯蚓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2.能運用多種方式大膽猜想和表達對蚯蚓的認識。
3.初步熟悉科學研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發現、交流的快樂。
活動準備
帶領幼兒找蚯蚓並攝像;鼓勵幼兒提出問題、猜想並記錄;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課件;放大鏡,白紙,擦手布,記錄紙;展板:我們的猜想、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發現。
活動過程
一、回憶經驗,引出問題和猜想
1.看錄影,回憶經驗。
提問:上次我們到花壇邊幹什麼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嗎?在哪裡找到的?我們來看看那天的錄影。(邊看錄影邊討論)
2.介紹問題並猜想。
師:我們不但找了蚯蚓,還提出了許多問題,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三塊展板,分別是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猜想、我們的發現。(分別出示並介紹三塊展板,整個活動中提醒幼兒將問題、猜想及發現分類放到相應展板上。)
師:誰來說說你有什麼問題?(將記錄問題的紙片送到“我們的問題”展板上,師幼共同猜想。如幼兒甲:蚯蚓和人一樣有手、腳、眼睛嗎?同伴1:我見過蚯蚓,沒看到它有手有腳。同伴2:我認為蚯蚓有腳,要不然它怎麼走路……)
(此環節是為了滿足幼兒好奇好問的需要,同時透過共同猜想,引導孩子向同伴學習和帶著問題去探究。)
二、自由觀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觀察要求。
師:是不是像我們猜的這樣呢?今天,我把蚯蚓請過來了,待會兒我們再仔細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後,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
2.幼兒自由觀察、議論、記錄,驗證猜想,教師參與其中進行必要的引導。
師:請小朋友把你發現的用圖畫或標記記錄在紙片上。(幼兒有觀察記錄經驗,這裡的記錄方式不做硬性規定,幼兒自主發揮。)
師:蚯蚓的身體長什麼樣的?摸摸它的身體有什麼感覺?身體裡有骨頭嗎?長了腳嗎?
師:仔細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麼?(一圈一圈,一節一節的)它的嘴巴在哪裡?
(科學活動離不開觀察和感知,這一環節我給予孩子充分觀察和探索機會。觀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養幼兒對生命的關愛和敬畏之情,同時教給孩子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集體交流,分享發現
1.提醒幼兒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師:請你們輕輕地將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鏡和記號筆放回籃子,帶好你的記錄到老師這兒來。
2.幼兒講述自己的猜想和發現。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的發現和你的猜想一樣嗎?請幼兒將記錄紙放到投影儀下介紹展示。
小結:剛才,我們透過觀察驗證了一些猜想,發現了蚯蚓的身體是細細的、長長的、軟軟的;身上是一節一節的,它是一種環節動物;它沒有骨頭也沒有腳,但是它能在泥土裡鑽來鑽去,它靠剛毛和身體的一伸一縮來蠕動。
(幼兒有了充分的觀察感知之後急於想表達自己的發現,教師及時滿足孩子的願望,並引導孩子將自己的發現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較,從中領悟科學研究需要大膽猜想,更離不開實際的操作驗證。教師簡明扼要的小結,意在幫助幼兒梳理經驗。)
四、肢體模仿,體驗快樂
師:你們喜歡蚯蚓嗎,為什麼?我們來學學蚯蚓鬆土和蠕動的樣子。(幼兒模仿蚯蚓鑽土、蠕動、打滾、蜷縮……)
(幼兒用肢體模仿蚯蚓,能加深對蚯蚓的認識。同時,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
五、觀看動畫,整理經驗
師:我還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誰呢?(小蚯蚓丁丁)。
看動畫後提問:小蚯蚓丁丁告訴我們什麼了?進一步鞏固對蚯蚓的外形特徵和習性的認識,重點討論奇怪的再生現象。
六、鼓勵提問,引發新的猜想和探究
師:蚯蚓的秘密可真多,關於蚯蚓你們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1.相互提問並討論,同時記錄問題放到展板上。
2.提問留白,引發新的探究。
師:老師也有個問題,蚯蚓是怎樣生小寶寶的呢?有人知道嗎?不懂的問題怎麼辦呢?
結語:今天,我們驗證了我們的猜想,發現了蚯蚓許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問題,進行了新的猜想。那麼,蚯蚓是不是像我們猜想的這樣?我們可以問問有學問的人,可以去查資料,還可以自己觀察、做實驗,繼續研究。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重要得多,此環節設計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能大膽思考和提問,是良好科學素養的具體體現,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培養。)
七、將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動延伸
在活動室一角為蚯蚓營造一個“家”,進行進一步的猜想、觀察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