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範文6篇

科學活動教案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範文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發現物體的彈性,瞭解彈性與人們的關係。

  二、重點難點

  利用材料製作彈性玩具。

  三、活動準備

  細鐵絲、畫紙、圓柱體、橡皮泥若干。皮筋、皮球、氣球、拉力器等。

  四、活動過程

  1 、出示“會跳的小狗”引起興趣,瞭解物體的彈性

  我們教室裡來了兩隻小狗“汪汪汪”小狗可開心了,你們看,它們跳得多開心呀!我們歡迎歡迎兩隻小狗,不過兩隻小狗給我們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問題,想聽聽是什麼問題嗎?

  (汪汪,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是怎樣跳起來的嗎?)

  誰來回答這個問題?

  聽,小狗是怎樣回答的,好嗎?(你們聽好了)

  “小朋友真聰明,在我們的身體下有彈簧,潘老師用力把我壓下去,下面的彈簧變短了,我就沉下去了,潘老師一鬆手呀,我們就跳起來,彈簧呢也就恢復原樣了。”

  教師小結:聽明白小狗的話了嗎?噢,原來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會發生變化,鬆開力時,又恢復原狀,這就叫物體的彈性。

  2 、提供各種材料,讓小朋友感知發現彈性。

  兩隻會跳的小狗還給我們帶來好多好玩的物品,等一下請小朋友去玩一玩,看看這些好玩的東西發生了什麼變化?

  幼兒操作:拉拉皮筋會變長,一鬆手又變成原來的樣子壓皮球,皮球會扁,鬆手又鼓起來了。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樣玩的?發現它們有什麼變化?

  3 、彈性的作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彈性物體有好多好多,你們知道還有什麼東西有彈性嗎?

  腳踏車打氣,座墊裝彈簧,是為了減少振動,夾子、理髮推子有彈簧是為了方便使用,沙發、床用海棉和彈簧是為了坐躺時更舒服,水龍頭開關裡有皮墊子是為了防止漏水,彈簧秤用來測量物體的輕重……。

  4 、小製作“會跳的小人”

  師:今天“會跳的小狗”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有彈性的物品,為了謝謝他們讓我們一起來製作一個“會跳的小人”送給他們好嗎?

  出示示意圖

  老師帶來了製作“會跳的小人”的示意圖,請小朋友看看,你們能看明白嗎?誰能告訴我第一幅圖示是什麼意思?第二幅呢?

  老師講解後幼兒操作。

  5 、結束:讓我們一起來和會跳的小狗跳舞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透過探索嘗試讓瓶子發出聲音;

  2、探索將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子中搖動後發出的不同聲音;

  3、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體驗與同伴共同活動的樂趣;

  4、探索不同的材料能使"瓶寶寶"唱出不同聲音的歌,從而萌發幼兒好奇、好問、樂於嘗試和敢於表達等積極情感。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空礦泉水瓶子一把勺子一個碗,豆子、米、面若干。

  2、不透明的瓶子兩個,透明的瓶子兩個。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導幼兒讓手中的瓶子發出聲音。

  1、教師帶幼兒邊做"大雨和小雨"邊搖動手中的空礦泉水瓶。

  --"請小朋友拿起你們椅子下面的礦泉水瓶和老師一起做下大雨和下小雨的遊戲吧。"

  2、引導幼兒比較自己手中的瓶子和教師手中的瓶子有什麼不同, 並思考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手中的瓶子也能"唱歌"。

  --師:我們剛才做下大雨和下小雨的遊戲時,小朋友有沒有發現你們的瓶子和老師的瓶子有什麼不同?"--小結:老師的瓶子會"唱歌",有聲音,小朋友的瓶子不會"唱歌",沒聲音。

  二、幼兒探索、操作。

  1、教師用語言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讓我們用桌上的米、豆子和麵來"喂"瓶寶寶吧,瓶寶寶吃了東西就會"唱歌"。

  2、讓幼兒選擇操作材料,用勺子"喂"瓶寶寶。

  交代注意事項:先把瓶蓋開啟,再用勺子把米(或豆子、面)喂到瓶寶寶的肚子裡,喂的時候要把礦泉水瓶放在碗裡,防止操作材料弄髒地板和桌子,喂完瓶寶寶要把蓋子擰上。

  三、交流分享:你在瓶子裡放了什麼?瓶寶寶發出聲音了嗎?

  1、幼兒喂瓶寶寶,師巡迴指導並與個別幼兒交流分享。

  2、組織幼兒集中交流分享。

  四、幼兒再次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瓶子裡發出的聲音不同。

  1、分組活動:讓幼兒嘗試換另一種東西放在瓶中,搖一搖、 聽一聽、比較前、後兩次操作後,瓶子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2、指導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

  (1)引導幼兒感知不同物體在瓶中發出聲音的不同:你第一次 在瓶子裡放了什麼?這一次你又在瓶子裡放了什麼?它們發出 的聲音一樣嗎?

  (2)教師請兩名幼兒搖動兩個不透明的瓶子,讓手中的瓶子發 出聲音,引導幼兒聽聽:他倆的瓶子發出聲音一樣嗎?

  (3)讓幼兒猜猜兩個瓶子裡裝的各是什麼。

  (4)教師協助幼兒把兩個瓶子中的東西分別倒進兩個透明瓶子 中,讓幼兒驗證自己猜想是否正確。

  五、結束

  在《大雨和小雨》的音樂聲中,讓幼兒有節奏的搖動瓶子發出聲音,感受瓶寶寶的歌聲。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一、設計意圖

  在活動中幾乎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在進行蠶寶寶的生長過程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不滿足於簡單的認識蠶寶寶的生長過程,課後他們還會去科學角主動的觀察蠶繭是什麼樣子的,稱一稱一隻繭有多重,量一量繭的長度和寬度,拿著繭搖一搖,對著光亮照一照,想看看裡面的蠶是什麼樣子的,許多孩子還會問老師有關抽絲的許多問題,因此一個充滿著豐富科學價值和教育價值的活動而產生,為此我們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實踐、交流,獲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生活經驗,提高動手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探索慾望。

  二、活動目標

  1、知道真絲織物與蠶絲的關係。

  2、知道抽絲的簡單步驟,學習抽絲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絲的長度。

  3、知道我國養蠶抽絲的歷史及對人類的貢獻。

  三、活動準備

  1、為每個小組準備:一個蠶繭,一杯熱水,小蘇打,小竹條,幾種繞絲的工具:紙筒、纏線板等

  2、有關養蠶知識、抽絲錄影、真絲織物圖片(課件)

  3、已有蠶寶寶的生長的知識經驗

  4、絲巾一條,幾種繞絲的工具。

  5、記錄表

  四、活動過程

  (一)瞭解蠶絲的作用

  1、出示絲巾後觀看真絲織物圖片

  說說這條“絲巾”是什麼材料做的?(幼兒猜想)

  2、教師總結

  這條絲巾是這種叫蠶絲的材料紡織而成的(出示蠶絲),蠶絲是一種優質的紡織原料。

  3、蠶絲還可以做什麼呢?

  ①幼兒猜想後觀看真絲織物圖片

  ②幼兒再次回答:蠶絲可以做領帶、衣服、被子等。

  (點評:透過觀看圖片讓幼兒知道蠶絲的作用,以及蠶絲在紡織行業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幼兒學習抽絲的慾望。)

  (二)交流討論蠶絲的來歷

  1、誰知道蠶絲怎麼來的?

  幼兒回憶已有認識:蠶絲是蠶吐出來的。(蠶繭只是蠶蛹的保護體)

  2、觀看有關養蠶圖片

  3、教師總結

  (點評:展現幼兒關於蠶絲、蠶繭的已有認識。激勵幼兒思考蠶絲的來源。)

  (三)、抽絲活動

  (1)、觀看錄影,初步瞭解抽絲方法

  ①想一想人們是怎麼把蠶絲從蠶繭內抽出來呢?(幼兒猜想抽絲的方法並實踐)

  ②小朋友講了許多蠶絲從蠶繭內抽出來的方法,蠶繭究竟是怎麼變成我們所需要的蠶絲的呢?(觀看錄影)

  ③請幼兒說出蠶絲從蠶繭內抽出來的具體方法。

  教師總結:

  蠶絲從蠶繭內抽出來的具體方法,摘亂絲——制溶液——浸泡——挑絲頭——抽絲。我們把對蠶繭進行處理變成絲這個過程就是抽絲的過程。

  (點評: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幼兒的想法很多,同時讓幼兒有嘗試的機會。透過交流環節,展示幼兒對於蠶絲的已有認識和抽絲的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現關於剝繭抽絲方法。)

  (2)、指導幼兒抽絲今天,我們就一起當一回抽絲工人,我們來抽絲。

  具體方法:我們一邊看錄影,一邊學習每個環節的具體操作方法。

  ①摘亂絲(看完錄影)

  問:看完錄影,現在誰來做個小老師,向大家介紹怎樣摘亂絲?(個別幼兒操作)。

  ②制溶液:是將小蘇打浸泡在熱水裡。這個溶液是小蘇打溶液。這個溶液內小蘇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溫度高低都將影響蠶繭抽絲效果。由於溫度比較高,所以熱水就由老師來倒。等會在操作中我們必須要注意安全,別被燙傷了。

  ③浸泡:讓蠶繭浸泡在熱水裡充分浸泡,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蠶繭壓入水中(出示圖片),直到蠶繭表面有一些絨毛出現為止。浸泡時間大概為

  1分鐘。

  ④挑絲頭抽絲:

  師:當我們挑絲時發現有好多條蠶絲一起粘在上,此時,就需要我們把蠶絲進行整理,並找到絲頭。有什麼好的方法?

  ①幼兒自由發表抽絲挑絲頭的方法,並作好記錄(用表1)

  ②請看整理蠶絲的錄影。(利用錄影,細緻地指導幼兒掌握剝繭抽絲的方法。在此過程中讓幼兒透過看錄影再來描述抽絲各個環節的方法,避免了教師滿堂灌的形式,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教學,提高了幼兒參與該環節活動的積極性、能動性。)

  (3)、幼兒示範抽絲學會找絲頭抽絲了嗎?老師這裡剛好還有一個浸泡好的蠶繭,誰來試試找出絲頭,請幼兒來做。(透過讓幼兒示範抽絲過程,暴露幼兒在接下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並及時進行糾正。為接下來的全班性抽絲活動打下技術基礎。)

  (4)、指導纏繞當我們找到絲頭以後,我們要將絲線粘在繞絲的工具接著開始纏繞。

  (幼兒說一說自己猜想纏繞工具,並作記錄。用表2)

  (點評:引導幼兒掌握科學的抽絲方法,為接下來的抽絲做準備。)

  (5)幼兒小組抽絲活動。

  1、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抽絲吧,但老師有一個幾個要求:

  ①比一比哪個小組抽的好、抽的長;

  ②安靜操作,當音樂響起活動停止;並在音樂聲中整理材料。

  2、幼兒操作,並做記錄,教師指導操作方法。

  4(活動要求是為了讓幼兒在活動中完成規定的任務,更有助於培養幼兒耐心、細緻的科學探究習慣。)

  (四)交流各小組繞絲工具與挑絲的方法,知道幾種纏繞工具的好處與壞處。

  1、大家都把絲抽了出來了,但是大家纏繞用的工具不一樣,請每個小組介紹本小組的工具,出現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幼兒討論原因)調整自己的記錄。

  2、請每個小組介紹挑絲的方法,哪種方法最好,並調整記錄。

  3、教師總結

  我們的抽絲還真得離不開耐心、細緻。蠶絲是最長的天然動物性蛋白纖維,是高階的紡織原料,被稱為“纖維皇后”。一般的蠶繭長度都在1000——3000米之間往往要用很多的時間才能抽完。古代人們為了解決抽絲時間長的難題,他們創造了各種抽絲機器。

  (透過資料統計、分析,以及引導幼兒對自己活動的反思讓幼兒更加關注自身在科學研究中的表現,有助於培養幼兒科學探究的能力與意識和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

  五、活動延伸:

  1、測量蠶絲長度並作記錄。

  2、相關知識與其他幼兒共同分享。

  3、鼓勵幼兒到科學角繼續學抽絲的方法,探究抽出好絲的方法。

  4、要求家長配合幫助幼兒查閱蠶和蠶絲的其他用途的有關資料,瞭解絲綢之路的由來。

  (評析:首先,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創設了一個富有探究性的學習環境,為幼兒在探索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供了極好的契機。其次,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緊緊把握材料、探索、問題這三者間的雙向流動,以開放性、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幼兒圍繞“抽絲”不斷地探索、操作、觀察、研究,鼓勵幼兒多角度地提出問題,交流發現,並透過向同伴學習的途徑獲取和積累經驗,大大滿足了幼兒不斷探索的慾望。)

  【活動反思】

  《我們來抽絲》是第二單元的第三節內容,課本上要求學生在養蠶的基礎上對抽絲地得過程進行體驗,並瞭解絲織成綢的過程。因為本地的氣候條件不適合養蠶,所以沒有讓學生體驗的機會。但是為了充實課堂的內容,在設計時由嫘祖發現蠶能抽絲的影片短片引入使學生了解到我們的先民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懂得了養蠶,繅絲、織綢的技術,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短片中提到一千隻蠶一生要吃25到30公斤的桑葉卻只能吐0.5公斤,並引用唐代詩人的詩“昨日如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使學生了解到蠶絲的珍貴。提到絲綢我們都會想到絲綢之路,透過一段資料使學生簡單瞭解絲綢之路對中西文化的影響。絲綢對我們的生活和文化有這麼深遠的影響,那麼蠶繭是如何繅成絲並織成綢的呢?再透過一個短片使學生了解繅絲——浸泡——絡絲——並絲——捻絲——卷緯——整經——織造的過程。影片結束後使學生對短片中提到的八個步驟進行排序。

  本節課的內容很緊湊,學生對這些內容也非常的感興趣所以當課程結束時學生對本課的內容都掌握的很好。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設計】

  船是幼兒喜歡的一種玩具,愛玩也是幼兒的天性。我利用幼兒愛玩玩具的天性進行匯入,讓幼兒樂於參與探索活動。透過巧妙地提供兩種材料,讓幼兒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比較、觀察兩種小船的不同,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讓幼兒初步瞭解“蠟不吸水”的特性。於是,我設計了這活動,既讓孩子們知道,用塗蠟的方法可以讓船不易被水打溼,又從中瞭解蠟有不吸水的特性。同時,讓幼兒透過自己動手製作蠟船,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在活動中讓幼兒建立和諧平等的合作關係。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使紙船不被打溼”的探索活動,體驗操作的樂趣。

  2、初步瞭解蠟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

  4、在活動中建立和諧平等的關係。

  【活動準備】

  蠟筆,塗蠟和不塗蠟的紙船若干。

  材料準備:紙船若干,三大盆水、蠟筆、毛巾、白紙。

  經驗準備:幼兒有在水中玩紙船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紙船、引發思考。

  師出示紙船,這是什麼?你們想玩嗎?想想你們要怎樣玩?

  二、引導幼兒討論觀察結果,找出問題出現的原因。

  為什麼有的紙船打溼了,有的沒有打溼呢?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你們是怎樣玩紙船的?你們的紙船怎麼了?你發現了什麼?

  三、老師示範對比實驗,使幼兒明白蠟是不吸水的。

  為什麼塗了蠟的紙船沒打溼,沒塗蠟的紙船打溼了呢?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① 將水滴在蠟和紙上進行對比:紙吸水,蠟不吸水。

  ② 怎樣讓紙變得不吸水呢?塗蠟。

  ③ 不吸水的蠟還有什麼作用?

  小結 :蠟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蠟塗在船上,就好像給紙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護小紙船,船就不會被水打溼了。

  四、幼兒動手製作“小蠟船”。

  老師這裡還有一些沒塗蠟的小紙船,想請你們幫幫忙,用蠟筆給它們塗上漂亮的雨衣,讓它們都變成不會被水打溼的小船。

  五、自由玩蠟船,活動結束。

  【個案觀察】

  活動一開始全體幼兒對出現的三大盆水都非常感興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玩玩水,這就是小班幼兒這一階段的年齡特點吧。周允佳小朋友尤其興奮,兩隻眼睛都亮亮的,一眨不眨的看著水盆,要知道平時他就非常喜歡玩水,上廁洗手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情。真因為他想玩,所以他從活動開始到結束一直都那麼認真,即使在給小船“穿衣”這一環節中,他也很專注,用心地給小船穿上漂亮的衣服,要是在平時塗色,他可是最懶的,沒幾下就完事。所以此次活動中的塗色可能是他入園以來塗得最棒的一次!

  從上面這個案例來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是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活動,不管是平時表現多麼不好的幼兒,他也會努力去做好,發揮他最好的水平。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為了讓孩子們找出為什麼有的紙船會打溼而有的則不會,就特意給幼兒提供了兩種紙船,一種是塗蠟的,另一種沒有塗蠟。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透過互相對比來發現問題:孩子玩了一會兒他們就發現有的小紙船被水浸溼壞掉了,有的小紙船沒有被水浸溼仍可以在水中玩。發現了問題,我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為什麼有的紙船打溼了,有的沒有打溼呢?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讓幼兒摸摸有顏色的小船和沒有顏色的小船有什麼不一樣。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比較、觀察,兩種小船的不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了幼兒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而在實驗中的探討和發現也增進了幼兒彼此間的交流溝通。

  透過此科學實驗活動,作為教師應幼兒自發概念為“切入點”,讓幼兒從“做中學”以互動——-建構讓幼兒親身體驗科學探索過程。運用科學探究方法,獲取科學知識,發展創造意識,為幼兒提供“支架”,透過幼兒手動、心動、人動、他動、以支援、協助引導幼兒“向上”發展科學概念!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透過雕刻“小企鵝”雪雕作品活動,使幼兒感知經過積壓的雪很硬,懂得運用各種工具進行雕琢,培養幼兒合作意識。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錄影帶、小冰鏟、小角鏟(自制),笤帚、小鋸等。

  活動過程

  1、探究的問題:怎樣雕“小企鵝”。

  幼兒討論。

  (1)用彩筆畫企鵝。

  (2)用彩泥捏企鵝。

  (3)用雪坯雕企鵝。

  幼兒實驗。

  (1)用彩筆畫各種姿態的企鵝。

  (2)用各種顏色的彩泥捏企鵝,企鵝非常漂亮。

  (3)在雪坯上用各種工具雕琢企鵝。

  試一試,剷雪。

  教師在幼兒做好的雪坯上畫企鵝。幼兒觀察教師畫的圖樣,聽教師講製作雪雕應該注意的安全問題後,開始選擇工具進行雪雕創作。教師引導幼兒從四個角開始剷雪,做大體輪廓。

  (1)怎樣雕琢大體輪廓?

  幼兒剷雪時,教師關注幼兒掌握剷雪與造型之間的關係,引導提示幼兒在畫的輪廓外要留有餘量。

  (2)小企鵝的翅膀怎樣雕?

  幼兒互相商量,教師引導幼兒用小雪鏟根據圖樣從前面鏟去多餘的雪,再到後面,把前後鏟通。

  (3)怎樣雕企鵝的身體?

  教師提示幼兒選擇角剷剷雪,使翅膀與身體區分開。用小鏟雕出企鵝的嘴。

  (4)眼睛和腳怎麼雕?

  幼兒選擇工具剷雪,用小鏟雕眼睛和腳。

  (5)你做的雪雕滿意嗎?

  幼兒不滿意。教師組織幼兒統一整理,進行精雕。

  (6)修整磨光。

  教師啟發幼兒使用小磨板,幼兒開始拉、推進行磨雪。實驗後發現很平、很光、很美,幼兒對雪的自然特性更加了解了,一邊磨,一邊清理企鵝身上的殘雪,把雪面磨得平平的。可愛的小企鵝終於雕刻成了,幼兒高興地在雪雕作品前面立下寫上了他們名字的牌子。

  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幼兒記錄雕刻的過程。

  2、注意事項

  提示幼兒使用工具時要注意安全,不要打逗、嬉鬧。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無心”的好奇轉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動力,促使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索慾望。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摸弄,引起幼兒對球在斜面上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學習用語言和圖表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1、物體在斜面上會移動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體移動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動準備:

  1、幼兒在科學角活動中已對物體的滾動發生興趣。

  2、已學習過作單一物體的觀察記錄。

  3、網球、洗衣板、積木、記錄紙、筆等。

  活動過程:

  一、初次探索

  1、設疑:怎樣不用力推,球也能滾起來。

  2、探索:幼兒自由的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積木上,手拿著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討論:

  (1)幼兒講述自己的方法並演示。

  (2)小結:板的一端墊高了,不用力推球就會從高的地方往下滾。

  二、再次探索

  1、設疑:請小朋友兩個人一起玩,想辦法使兩隻球在板上滾的快慢不一樣。

  2、探索:幼兒自由結伴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兩塊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積木墊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塊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塊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積木墊的一樣高)

  3、討論:

  (1)幼兒講述合作的經過,並進行演示。

  (2)小結了兩塊平整的板面,積木墊的低不一樣,的滾動快慢也不一樣,墊的高的板球滾的快,墊的低一點的球滾的慢。兩塊積木墊的一樣高,平的一塊球滾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塊板球滾的慢。

  4、幼兒體驗

  三、 記錄

  1、請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大家一看就明白。

  2、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記錄。

  四、延伸:

  今天我們玩的是球,那麼別的東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活動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