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走不出的風景》的讀後感

《走不出的風景》的讀後感

《走不出的風景》的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走不出的風景》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當有些同學在苦苦想著明天的課怎麼逃的時候,當有些同學還在計劃著空閒時光怎麼娛樂的時候,當有些同學在忙著趕一篇幾周以前佈置下來的論文時,當……我們不妨都停下來,讀一讀北大法學院教授蘇力先生的《走不出的風景》,靜靜地思考一下我們的大學生活,過得到底是不是無愧於自己,至少。

  讀過這本書之後,深深地被蘇力先生的言辭所吸引了,而且受益良多。作為北大的教授,他用他獨特的語言風格,給北大的新生、畢業生致辭。沒有過多的套話,句句出自先生的真心。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對待生活的熱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法學學子。北大是個令人羨慕與嚮往的地方,身處於廣商的我,讀到這樣一本書,感覺能很近距離的接觸到北大的那種大學氛圍,會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著北大學子的那種精神,並以此激勵自己。

  就像蘇力先生在九年前的迎新致辭中已經告訴北大法學院學子,要“發現你的熱愛”。不錯,在大學這樣一個如此自由的地方,倘若我們不主動去挖掘我們的熱愛,我們終究會碌碌無為,就像現在許多學生那樣“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我想,當這些人回首大學四年,才悲哀的發現,自己終究還是落了個空。大學四年,我們既可以發生質的蛻變,也可以選擇一成不變,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去不去創造生活。在我看來,大學,可以是個很能塑造人的聖地,大學,也可以是個讓人墮落頹廢的“窪地”。如果我們放縱自己,如果我們讓自己在大學“過得很舒適”,如果我們一直天真地認為上大學是“度假”,如果……結果是什麼,相信是不言而喻的'了——我們會成為一個平凡的人甚至平庸的人。所以,保持一種高度的熱情,在大學追求我們自己想要的,努力去發現我們的熱愛。

  但是,正如蘇力先生也說,“生活註定會溶化許多激情、理想、決心和追求,甚至會使生活變成僅僅是‘活著’。”我們不要害怕,不要退縮,這是生活的規律。我們應該正視生活對我們的考驗,當我們對每天重複的生活感到厭倦和無奈時,不妨嘗試著“學會接受生活,同時創造生活,因為樸素不必定單調,平凡也未必平庸”。此刻我想起我前幾天聽說過的,我們高中母校的一位師姐王曉敏的大學經歷:她是那年我們市的語文單科狀元和文科狀元,那一年,我讀高一。轉眼間我到了大學,她已經畢業了。她是以第一名考進中大法學院的。當年是先填志願再高考,不然我覺得她可以去到更高的學府。她在中大十分刻苦讀書,大三那年有機會去了法國做交換生,大四回來,分別有幾間大學獎勵她獎學金讓她繼續去讀研究生。她說在法國那一年,她一點時間都沒有浪費過。這時我就想到,她在做交換生的期間都能做到如此地“無愧於心”,仍然是帶有建設性的去交流學習,而我們呢?在自己學校也讓自己輕輕鬆鬆過,也許許許多多的機會就是這樣流失的。如果我們覺得大學四年就這樣度過,即使我們很努力地學習,收穫不少,還是覺得很單調,那為何不嘗試著像王曉敏那樣靠自己創造了與別人不同的大學生活呢?在生活溶化掉我們許多激情、理想與追求的時候,我們應該大膽創造自己不一般的大學生活,從而做到“樸素而不單調,平凡而不平庸”。

  或許,大學就是一道“走不出的風景”,我們要勇敢地、用不同於一般人的眼光看待它,努力迎接新的挑戰,努力發現我們的熱愛。若干年後,當我們“柔軟地想起這個校園”時,至少要自己內心覺得,自己是個“有出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