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六年級上冊《古詩三首》教案(通用10篇)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六年級上冊《古詩三首》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1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感受文字之美;透過詩文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要求:

  1. 使學生了解古詩的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

  2. 體會詩的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誦並默寫古詩。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 掌握第一首古詩的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2. 體會詩的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誦並默寫古詩。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整體把握。

  1.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古詩三首》的第一首《望廬山瀑布》,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讚美廬山瀑布的詩。

  2. 彙報交流收集到的關於李白、廬山風景區、瀑布的資料。

  3. 學生解題。

  4. 看圖聽讀古詩,想象瀑布的景象,找出能體現詩人觀察點的詞。(“遙”字)

  二:讀詩歌,初步感知。

  1. 自由初讀詩歌,掌握生字“廬”“川”的音、形、義。

  2. 自由再讀詩歌,看看詩中寫了那些景物?

  3. 看圖讀詩歌,感知詩歌的內容。

  三:披文入境,領會全詩。

  1. 師範讀第一句,學生試著畫節奏。

  2. 齊讀詩歌,感受古詩的韻律、節奏之美。

  3. 釋詞解句。

  4. 學生自由反覆誦讀古詩,想象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

  5.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四:抓住“銀河”,激發想象。

  1. 瀑布與銀河有什麼關係?詩人為什麼要寫銀河?

  2. 聽讀,想象瀑布像銀河一樣從高空飛奔而下的情景,感受大自然之奇妙。

  3. 指導朗讀全詩。

  4. 背誦全詩。

  五:作業:

  默寫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透過理解《山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歌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2. 抓住重點詞語,瞭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自學自悟能力。

  3.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描述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流程:

  一:匯入《山行》這首詩。

  二:教學方法基本同上。

  注意以下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遠上 寒山 石徑 斜 白雲生處 坐

  愛 晚 紅於 二月花

  三:讀、背誦古詩。

  四: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

  1. 彙報小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全班交流,取得共識。

  2.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及背誦全詩。

  3. 以小組為單位比賽、把這首詩編成一個故事,看誰運用的語言恰當,描述生動。

  五:課堂練習。

  1. 背誦古詩。

  2. 填空。

  《山行》的作者是( )代詩人( )。題目的意思是( )。這首詩描寫的是( )季節的景色,表達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2

  古詩《烏衣巷》

  教學目標:

  1、帶著感情和詩意認讀古詩,並準確背誦古詩。

  2、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古詩的創作背景,感悟作者創作時的淒涼心情。

  3、引導幼兒感悟詩意,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讀古詩,並準確背誦古詩。

  2、引導幼兒感悟詩意,培養幼兒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與手段

  情景教學法、互動交流法

  教學準備

  語言表達書、PPT課件

  一、常規部分:

  1、兒歌律動《祖國祖國我們愛你》;

  2、師生問好

  二、匯入部分:

  小朋友們,我們學過很多描寫春天的詩,誰能說一說?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詩,看看它是怎樣來展現春天的。(出示PPT課件)

  三、新授部分:

  1、請幼兒翻開課本第7頁,你從圖片中看到了些什麼?

  2、師泛讀《烏衣巷》(請幼兒注意聽老師泛讀的語氣及詩句如何停頓)。

  3、師講解古詩的創作背景,出示朱雀橋繁榮和淒涼景象圖片的對比。

  提問:你覺得朱雀橋繁華時,可能是什麼樣子的?淒涼時,又是什麼樣子的?

  4、分句教讀古詩。

  5、師根據詩句,講解古詩全文大意,請幼兒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詩意。

  6、古詩遊戲:“填一填”。

  7、引導幼兒帶著感情和詩意齊讀古詩。

  8、分形式朗讀古詩。

  9、幼兒準確背誦古詩。

  四、課堂小結:我們今天學的《烏衣巷》,

  是一首懷古詩。全詩透過對

  眼前荒涼景物的描寫,暗示

  了烏衣巷舊日繁榮的景象,

  抒發了詩人懷舊的感慨,讀

  起來感慨萬千,回味無窮。

  作業設計

  回家把古詩《烏衣巷》背給爸爸媽媽聽。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幼兒逐句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知道是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情景下,作者創作了這首詩,並能夠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講述詩意。課堂中用各種形式帶領幼兒認讀古詩,在認讀古詩和背誦古詩時,重在引導幼兒在讀和背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讀出古詩的韻味,結合詩意和作者創作古詩時的淒涼心情來讀。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理解圖片的內容,學會念古詩:靜夜詩。?

  2、體驗詩中離開家鄉的人的思鄉之情。?

  3、鼓勵幼兒大膽地念古詩,培養他們專心學習的習慣。 ?

  活動準備

  課件:《靜夜思》圖片活動過程

  一、匯入

  1、出示圖片

  小朋友看一看,圖片中的詩人在什麼地方?做什麼?

  2、幫助幼兒初步體驗古詩的意境。

  老師:這是一個離開家鄉的人,當天黑下來的時候,他就特別的想自己的家,想家裡的親人。

  二、展開

  1、老師朗誦古詩,講解古詩含義。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為是一層白白的霜。舉頭望明月: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著。低頭思故鄉: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

  2、理解字詞。

  疑:懷疑,誤認為的意思。舉頭:抬起頭,舉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兒學習古詩,老師指導。

  4、利用多種形式反覆練習誦讀。

  5、為古詩創編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的掌握。

  老師:誰能給古詩編上動作呢?我們加上動作來唸古詩。

  三、結束

  “我是小詩人”誦讀比賽,鼓勵幼兒積極上臺表現。老師講評,為幼兒頒發獎品。活動結束。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4

  六年制語文第九冊新選古詩《梅花》為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王安石所作。全詩僅20字,卻寫出了梅花獨處牆角、凌寒怒放、色潔如雪、幽香清遠的特點;讚美了梅花孤傲高潔、倔強堅貞的性格。詩裡洋溢著作者情思並暗寓象徵寄託,故意境幽遠,為詠梅之佳作。

  詩句簡析

  第一句,“牆角數枝梅”。“牆角”點明梅花開放的位置——幽僻。“數枝”幾枝,言極少,說明形影孤單。如此形單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憐愛之情。

  第二句,“凌寒獨自開”。詠梅之作不少,僅就梅花而詠梅,則無論是形象和意境並無高遠之處。而“凌寒”一句則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凌寒”,冒著嚴寒,實為全詩點睛之筆。梅花在嚴寒中開放,本自然規律,而一“凌”字則付與其強烈的感情色彩——傲立嚴寒,堅強不屈,不由使人頓生敬畏之情。不僅如此,詩人還以“獨自”來修飾“開”,讓人覺得梅花氣壓群芳,孤傲無比,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肅然起敬。

  第三句,“遙知不是雪”。雖言不是雪,而偏偏聯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潔如雪,這般清麗高潔,實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為有暗香來”。“暗香”,幽香。幽幽清香從遠處襲來。聯絡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運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強調了梅花“色潔如雪”的特點,也突出了它“幽香襲人”。縱觀全詩,詞句雖清麗平淡但意蘊含蓄,寄寓深遠。結合詩人當時的情況(推行變法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而失敗)及個性,不難體會到作者讚美梅花凌寒獨放、潔白清香,實際上是在表明自己堅貞不屈,在逆境中潔身自好的心態。

  教學設計設計

  說明:《梅花》這首詩詩意明白曉暢,參考註釋學生基本上能說出詩意,故教師可把指導重點放在啟發學生體會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學要求:

  1.理解詩的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意。

  2.體會作者借對梅花凌寒獨放品格的讚美來表白自己堅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誦並默寫古詩。

  二、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要求1;

  教學難點 :要求2。

  三、主要教學步驟 :

  1.初讀詩句,瞭解主要內容。

  ①讀題,簡介作者後,檢查學生對“凌”字字形掌握的情況。

  ②先指幾名朗讀能力稍差的學生讀並稍加指導,之後學生自讀詩句,邊讀邊想作者寫了梅花的哪幾個方面的特點。

  2.細讀詩句,理解詩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讓學生參考註釋試著講講兩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運用過去學習古詩的方法,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新增一些恰當的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②指幾名語言表達能力稍差的學生說說,再幫其訂正,直到他表述清楚、準確為止。

  ③啟發學生從“牆角”、“數枝”中體會出梅花“形孤”的特點;從“凌寒”、“獨自”中體會出梅花“姿傲”的特點。

  ④朗讀體會。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之後再讀,深入體會。

  第三、四句。

  ①參照註釋試著說說詩意,再集體討論訂正。在理解這兩句詩意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啟發學生想象出梅花潔白如雪的特點,雖然不是雪,卻像雪一樣潔白。

  ②輕聲自由讀詩句,體會梅花“色潔”、“幽香”的特點。

  ③感情啟發,朗讀體會。

  3.再讀詩句,體會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②說說這首詩寫了梅花的哪些特點,並分析從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到。

  ③啟發想象,體會意境。請學生認真地想象並體會:詩句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種畫面使人產生怎樣的感受?思考好之後用自己的話說說。

  ④再讀詩句,邊讀邊思考,從“凌寒”等詞語中體會,作者表面上讚美梅花凌寒獨放,實際上是在表白什麼心境?(可適當地作背景介紹)需要注意的是,對詩人心境的體會是個難點,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讀詩句,邊讀邊體會作者的感情。

  作業 佈置: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

  梅花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形孤)

  凌寒獨自開。(姿傲)

  遙知不是雪,(色潔)

  為有暗香來。(香幽)

  表達了“堅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5

  教材簡解:

  本次的教學活動設計是小班的古詩活動《所見》,我以故事+圖片的形式匯入課堂,帶領幼兒進入這首古詩的意境中,在教學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讓幼兒既輕鬆學會了古詩,又感受到古詩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

  目標預設:

  1.透過活動,讓幼兒熟悉、理解古詩的內容。

  2.透過看圖說話,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誦讀古詩,體驗朗誦的樂趣。

  重難點: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重點)

  2.知道古詩中“鳴蟬”的意思。(難點)

  3.能用打節拍、做動作等方式朗誦古詩。(難點)

  活動準備:

  1.活動課件、伴奏音樂。

  2.四幅古詩配畫。

  3.相關頭飾。

  設計思路:

  《所見》這首古詩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兒時期,孩子們對故事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利用這首古詩中“趣”這個點,以故事和圖片的結合形式匯入課堂,吸引孩子們的目光,讓幼兒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初步的理解這首古詩的內容;之後我透過詩配畫這樣的形式,讓幼兒重溫古詩意境,我再逐步進行引導,讓他們自己說一說畫中你看到了什麼,這樣既加深了他們對這首古詩的理解,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過程中,我還會讓他們進行一些表演,與我,與其他幼兒做一些互動,充分的感受到這首古詩帶給他們的快樂;最後,幼兒也會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動作等方式將這首古詩朗誦幾遍。整個教學過程,我都將以幼兒為中心,讓他們充分參與其中,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

  教學過程:

  1.出示小樹林的圖片,以故事的形式匯入古詩。

  1)師:你們聽一聽,樹林裡面傳來了什麼聲音?(牧童唱歌的聲音)

  幼兒進行猜測,師揭曉答案,原來是一個小牧童在唱歌。

  2)師:你們來看一看,牧童是怎麼來到小樹林的呢?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瞭解古代勞動人民嚮往追之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的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方法:

  鑑賞、背誦、討論、比較。

  媒體設計:

  圖片、音樂、錄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讀著《詩經》,體會著風雅頌、賦比興,你就彷彿被帶進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詩歌均出自於《詩經》。那就讓我們漫步於《詩經》這條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吧。

  2、解題: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3、出示學習目標。

  說明:伴隨著動聽的音樂,展示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增加對《詩經》的瞭解,擴充學生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快進入課題情境中,為後面的學習蓄勢。出示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教師伴樂朗讀課文。

  (1)、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可以讓學生輕聲跟讀。

  (2)、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3)、正音。

  要求讀准以下字詞的讀音:

  雎鳩(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詩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詩歌重在體會,對於字詞意義不必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後,明確: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4、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於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說明:教師範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透過跟讀、齊讀並且結合課下注釋整體把握詩歌內容,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督促學生課前預習,力求紮紮實實的掌握基礎知識,做到字對音正,從而達到積累字詞的目的。

  三、指導學生誦讀課文

  1、請學生試著伴樂朗讀課文。

  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大家指正。

  2、教師總結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學朗讀,大家指正。

  4、教師概括:

  (1)《關雎》朗讀指導:

  首章是全詩的序,為下文描寫君子追求淑女作鋪墊,朗讀時相對平靜;第二章寫出君子時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語句中流露出一種嚮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寫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讀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狀;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運用了反覆的手法,刻畫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樂與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種興奮和輕快的語調。

  (2)《蒹葭》朗讀指導: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寫了一種悽清而蒼涼的景色,這種景色襯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虛。惆悵之情;而後四句寫出詩人對“伊人”的上下尋求,卻又尋而不見,這當中既有詩人的悵惘之情,又有詩人對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讀時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變化,讀出其中之味。

  5、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男子想象與淑女在一起的歡快、愉悅,升調。)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優哉/遊哉,輾轉/反側。(寫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調。)

  說明:放開聲音,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不僅有利於理解詩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於增強記憶,還有利於提高寫作水平。透過誦讀,腦子裡積累的材料多了,寫作或講話時才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對人的氣質和自信心的培養也很重要。就像朱熹所說的,“誦得熟,方能通曉;若誦不熟,亦無可思索。”

  四、研讀共探究

  要求學生思考:

  1、《關雎》是怎樣抒發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想想這些興句對錶達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首章四句,寫男子愛慕和追求一個溫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寫男子因相思出現幻覺,彷彿同那個採荇菜的女子結成了美滿姻緣,表現出求而得之的歡樂。

  (2)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

  2、《蒹葭》這首詩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學生討論後明確:

  ⑴、從內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迴旋三疊,反覆歌詠。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覆尋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執著專一。

  ⑵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悽婉動人,已經朦朧深邃。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著追求融為一體。

  3、比較閱讀:請指出《關雎》和《蒹葭》兩首情歌的不同點。

  說明:繼續提高學生分析、感受、判斷能力,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五、美文共品讀

  《關雎》和《蒹葭》兩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句子寫的最美?為什麼?談談你的看法。

  說明: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養成高尚的審美理想和高雅的藝術趣味。同時,透過語言表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六、誦讀作結

  說明:本課要求學生背誦。在前面反覆朗讀品賞的基礎上,學生其實對全詩已基本上口,再透過小結、回顧、歸納等將詩歌的內容大意、思想感情、藝術特點貫穿起來,以便學生更好的領會掌握。

  七、佈置作業

  1、選取《關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不少於150字。

  2、閱讀《詩經》中的其他詩歌,作好筆記,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詩經》兩首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瞭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活動過程:

  一、故事匯入,觀察講述,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根據古詩講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圖片,提問,你在剛才的故事裡,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呢?(古時候的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幹什麼呢?(在問路,在說話…)天氣怎麼了?(下雨)

  二、觀看VCD,觀賞體驗,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都要幹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小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

  古時候,有一位杜牧的詩人,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麼事啊?(請幼兒討論。)

  5.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教師朗誦,解讀詩句,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麼?

  4.解讀其中的詩句,理解個別字詞“雨紛紛”、 “欲斷魂”、“借問”、“遙指”,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習朗誦,表達感情,幼兒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慢慢跟讀。

  2.幼兒分組學念,感受古詩意境。

  3.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提醒,注意表達合適的感情,輪流請幾批幼兒。

  4.請幼兒集體朗誦1-2遍,進一補感受古詩意境。

  五、延伸活動。

  1.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活動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如期而至了。清明節是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相應的闡釋與表達系統,深入細緻地融入民眾生活。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清明掃墓不僅是人們從感情上與祖先相聯絡,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基礎。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華古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

  作為一線的教師將清明傳統與古詩巧妙地結合,使幼兒在詩情畫意裡感受由中華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體驗清明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幼兒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欣賞與傳承。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瞭解梅花的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透過手指點畫進一步瞭解梅花的基本形態。

  3、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體會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動準備:

  1、古詩《梅花》掛圖1幅、課件、語言CD。

  2、古箏《漁舟唱晚》音樂。

  3.顏料、彩紙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形式引出活動內容。

  請幼兒猜一猜:在冬天裡,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襲擊都凋零了,可有一種花卻不怕嚴寒,傲然挺立在風雪之中,這是什麼花?

  二、欣賞梅花圖片,瞭解梅花。

  1、出示梅花圖片,請幼兒觀察和欣賞。

  2、啟發幼兒用“梅花”說一句話。

  3、小結:冬天是梅花盛開的時候,梅花有很多枝幹,沒有葉子,有白色的、黃色的、粉色的,還有紅色的,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導幼兒想象畫面,初步感知古詩的意境。

  1、欣賞教師配樂朗誦,啟發幼兒在腦海中想象出古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跟隨課件輕聲朗誦,讀準字音,想象畫面。

  3、引導幼兒說說:你想到了什麼畫面?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4、設計提問:“凌寒獨自開”是什麼意思?從這句話裡,你感到梅花是一種怎樣的花?在這首詩裡、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麼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是從哪一句知道的?培養幼兒不畏嚴寒、凌霜傲雪的品質。

  四、啟發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邊朗誦古詩邊根據古詩情境進行手指點畫。

  1、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欣賞幼兒作品,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活動開始,透過談話,引起了幼兒對梅花的興趣。在欣賞梅花的圖片及課件中,瞭解了梅花的特點:顏色、形狀還有花瓣的數量等。多數幼兒對古詩的內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師引導下,大多數幼兒朗誦的較熟練,並且還能夠用“梅花”說出一句完整的話。

  透過朗誦,使幼兒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美,體會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撓的品格。

  為了讓幼兒進一步瞭解梅花的基本特徵,在結束環節讓幼兒嘗試手指點畫,不僅增加幼兒對梅花的印象,還會使動手能力得到提高。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瞭解古詩主要內容,有感情的朗誦古詩,感受詩中初夏的美麗。

  2. 在剪貼遊戲中理解、欣賞、學習古詩。

  活動準備:

  小魚頭飾,用幼兒自畫自剪的小魚及許多蓮葉佈置成“蓮池”的場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盤。

  活動過程:

  一、模仿小魚游來游去,情緒愉快地參與遊戲。

  幼兒扮演小魚,在音樂聲中自由、歡快地遊戲。

  二、參與情境表演,在遊戲中感受並嘗試理解古詩中的詞句。

  1.欣賞“蓮池”場景,體驗首句:江南可採蓮。

  欣賞 “蓮池”的場景,併為幼兒簡單介紹江南美景,同時輕柔地朗誦首句“江南可採蓮”,請幼兒欣賞。

  2.“小魚們"欣賞“蓮池”中的蓮葉,感受蓮葉茂密的樣子,體驗第二句:蓮葉何田田。

  教師用豐富的詞彙描述“蓮池”中的蓮葉,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3. “小魚”們在蓮葉中間遊戲,體驗第三句:魚戲蓮葉間。

  可愛的小魚們,讓我們一起在這碧綠的蓮池中游來游去,自在地遊戲吧。

  三、聽指令,做遊戲,鞏固古詩。

  1.幼兒自畫自剪小魚,每人一條。

  2.分別出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盤,請小魚們在方向盤的指示下向四個方向遊戲,體驗後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四、完整地欣賞、學習古詩。

  1.在音樂聲中,老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請幼兒欣賞。

  2.師幼共同朗誦古詩。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採蓮歌,反映了採蓮時的光景和採蓮人歡樂的心情。在漢樂府民歌中具有獨特的風味,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圖畫。領略採蓮人內心的歡樂,激發幼兒對江南美景的熱愛。活動中“東南西北”的遊戲幼兒非常感興趣,但是幼兒對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較為生疏,拖慢了遊戲的進度,可將這個遊戲放在區域中讓幼兒多玩玩。

  六年級上冊《古詩》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幼兒古詩朗讀的興趣。

  2、透過欣賞畫面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從而對古詩嘗試興趣。

  活動準備:

  一幅山水畫,音樂。

  活動過程:

  一、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幼兒談論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佈置好場地,教師帶領幼兒入場。

  2、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引入主題。

  (1)小朋友們,春天的時候你們去山上玩過嗎?在山上你看到了什麼呢?

  (2)大樹上住著誰呢?如果你過去抓它,小鳥會撲稜一下飛走嗎?

  (3)小朋友們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鳥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遊的形式帶領幼兒去看畫。

  1、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美麗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麼?讓我們背上揹包出發了!

  2、帶領孩子一邊開汽車一邊欣賞路上的風景(輕音樂起,欣賞圖畫作品)三、引導幼兒觀看圖片,並初步講解詩句的意思。

  1、教師與幼兒圍在畫的周圍,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

  (1)小朋友看這個地方漂亮嗎?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東西?

  (2)幼兒討論後教師小結:好漂亮的小花,春天過去了,可小花還依然開放的很漂亮(春去花還在)。

  (3)有一座山,我們走遠一些看看山寶寶今天穿了件什麼顏色的衣服?

  (4)幼兒討論後教師小結: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顏色(遠看山有色);

  (5)(教師手指水)看山寶寶旁邊是誰呀?悄悄的走進水寶寶的身邊聽聽,它發出聲音了嗎?

  (6)豎起小耳朵,再聽聽水寶寶真的發出聲音了嗎?(近聽水無聲)

  (7)漂亮的小鳥,和小鳥打個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鳥怎麼不理我們?我們輕輕的走過去摸一摸,奇怪?小鳥怎麼不動的?(這是畫上的小鳥)哦!原來這是一幅畫!

  (8)結:難怪小朋友剛才沒有聽到水的聲音,小鳥也沒有被嚇跑,這是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幅畫)在很久很久以前許多讀書人喜歡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簡單的好聽的話寫下來,變成詩讓別人朗誦。那麼古時候有位叔叔就因為非常喜歡這幅畫,所以寫了首詩,名字就叫“畫”。

  四、著音樂朗讀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1、師範讀古詩一遍。

  2、兒再次靜聽錄音一遍:我們再仔細聽聽錄音機裡的叔叔是怎麼唸的,你聽他說到了什麼?怎麼說的?

  3、配樂朗誦古詩。

  4、用動作來表演古詩內容。

  活動反思: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本次活動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點展開描活動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讓幼兒先從整體再由遠到近觀察,知道這是一幅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感受景物的美。在嘗試朗誦古詩的時候我也採用了多種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幼兒能在活動中保持興趣跟著整個活動的流程走,對古詩也有了初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