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陽節的作文彙編四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作文 篇1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織工一飲登高酒,依然風雨古重陽,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重陽節的作文 篇2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為簡單,採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後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重陽節的作文 篇3
今天是農曆的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 重陽節 ,重陽節俗稱老人節,是老人比較崇尚的節日,這天人們會舉行登高、賞菊等活動來慶祝九九重陽節。
我們要尊敬老人,愛護老人,幫助老人,我祝所有的`奶奶、爺爺長命百歲,身體健康。
重陽節的作文 篇4
重陽節,註定是個幸福的節日。這一天,不僅園裡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度過了一個輕鬆有意義的重陽節,就連老師們的長輩也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驚喜。
都說陪伴是最好的愛。“老媽,老媽,快過來!”朱樺把媽媽安排在盛裝的俄羅斯模特身邊,美美地合了個影。”“文博會有好多新奇的小玩意兒,領著爸爸媽媽去逛一逛,還是很不錯的。”工會主席邱建英說。文博會期間,園領導給每位教職工送上文博會門票,讓全體教職工趁雙休時間陪著家裡的老人一起逛文博會,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子女的孝心。
“木桶拿回家後,先用冷水浸泡10個小時然後再用。”園區主任黃婷婷一邊把木桶遞給老師一邊交代。“冬天到了,讓老人泡泡腳。有時間的話就幫爸爸媽媽洗洗腳,揉一揉……”昨天放學後,部分老師領到了一隻足浴木桶。這隻木桶是園領導送給教師家長的一份重陽節禮物。別以為一些沒領到木桶的老師會感到失落,他們可是在白天的時候已經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了:代表關愛的木桶已經透過快遞員如期送達爸爸媽媽的手中。
一隻小小木桶洗掉了老人身上的煩惱,帶給老人們愛的感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老人,愛護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長河街道幼兒園傾力打造的槐樹文化精神。我園透過一系列關愛老人的實際行動,給老人們帶去身體和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