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滿分作文賞析彙總
中考滿分欣賞
一、文題:以“假如”為題作文。
假如沒有
如果這世界上真的會沒有考試的話,那無疑對學子們是一種解放,一種徹底的解脫。可是,這又為國家選拔人材出了一個難題。因為只有考試才是最公平的。其實,考試早在封建制度下就已產生,現今是肯定改不了的。但如果說萬一考試被取消後,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的呢?
今年暑假的一天下午,天氣燥熱得很,閒來無事,來到家門口附近的小書店,一方面是想去那看看最近又出了什麼新書,另一方面也是想去那兒涼快涼快。誰知,走進書店反而比家裡還熱,總共不過十幾平米的小屋裡擠滿了人。我也顧不了那麼多,既然來了就不能白來,便徑直朝那排中外小說的書架去了。不過剛剛翻了幾頁,我就被周圍一些人的談話吸引了。
“來,買這本吧,聽說這種輔導書現在很實用。”
“不!還是買這本吧,據說,咱學校月考題都是從這本書上面選的。”
“,你看看這本怎麼樣?”
“不行,太貴了,而且整本書幾乎一半都是參考答案,題太少了!”
原來他們也是和我年齡差不多的中學生。我看看他們手中拿的書,再看看自己的“掌上明珠”不禁有一種莫名的壓力席捲而來,這種壓力壓得我幾乎喘不過氣來。我這時才發現,我這一邊看小說的人口數量除我以外幾乎是零,而那一邊你擠進去了就甭想出來。
我對他們真正既可憐又敬佩。可憐的是他們為什麼總把自己束縛在課本與參考書之間,或許是他們學會了苦中尋樂。敬佩的是他們是真真正正的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求上進,無論何時都不對自己有絲毫放鬆,一心為學習的好學生。而學習的好壞只有一種辦法可以衡量,那就是考試。因此,我敢肯定他們買這些書的目的就是:應試!
假如沒有考試,我想學生們會更加活潑、開朗;假如沒有考試,學生們的思維定會更加活躍;假如沒有考試,我身旁的同僚肯定會更多,也因此他們更能塑造自己的一片天空。
是考試束縛了我們,若沒有考試……不!不會沒有考試,因為更嚴峻的考題已在前方向我們揮手。
點評:
就依作文的體例來說,較之以往有了一些新的變化。這類“假如”的題目,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篇作文展現了作者一定的價值取向,字裡行間讓人呼吸到了一絲真實的氣息。其實好的文章都具備這一特點,並且有所發揮。
現實的狀況一時無法改變,但你無法控制學生們生髮種種聯想。他們渴望擁有自己的選擇,能夠塑自己的一片天空。
由於現實和幻想的矛盾反差,學生難免有一種失落感。作者沒有迴避這一點,而予以真實地展現,值得肯定。
作者以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作為突破口,來探尋學生的內心世界,說明了考試在學生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由此,作者又生髮了種種聯想:假如沒有考試這根無形繩索捆綁的話,學生們一定生活得自由自在,思維會空前活躍,他們一定更能塑造自己的一片天空。但是考試這無形的影子畢竟無法擺脫掉。作者揭示出的這種矛盾心理在學生的心中普遍存在著。結尾流露出的那種無可奈何彷彿讓人看到,學生們表面的活潑爛漫其實掩蓋著的是一顆沉鬱的心。
二、文題:以“品味”為題作文。
品味陽光
晴起得很早。她靜靜地伏在桌前,靜靜地。繁重的學業讓她透不過氣來。她不在乎這些,可是為什麼努力沒有回報,成績也不見提高?晴的心情晦暗極了,就像這拉上了厚厚的窗簾的屋子。
晴掀起窗簾的一角,太陽還沒有升起,陽光泛著慵懶的影子,天空中有一層薄霧,所以不能朗照。晴嘆了口氣,放下簾子,屋子裡靜靜的,靜得讓人窒息,只有鐘錶不厭其煩的嘀嘀嗒嗒地走著。晴覺得自己與這屋子一樣,默然極了,失望透了:對自己、對學習、對曾經的付出失望透了,她甚至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怎麼辦,究竟應該怎麼辦。
晴還是靜靜地坐著,她盯著相框裡那個有著陽光般燦爛微笑的她,默默地留下兩行清淚。
廳裡一陣聲響後,晴的母親輕輕地扭開了門,她大概以為晴還沒有起床吧。
“起來,晴!為什麼不拉開窗簾呢?”還未等晴說些什麼,母親已伸手拉開了窗簾,那是怎樣的場面啊!
太陽已經完全升起,薄霧也已散去,明亮的陽光有點晃眼,不過照在身上,癢癢的,有點像小蟲蟲在身上爬的感覺。
這時,母親對晴說:“上午還有一個會,自己吃吧,我走了。”晴點了點頭,入神地看著窗外,陽光灑在葉子上,給葉子鍍上了一層淡金色的上衣;陽光射在葉尖的露珠上,亮閃閃的露珠向她頜首致意。
晴笑了,她拉上窗簾又拉開,原來陽光不是無處不在,如果你豎起屏障,陽光便與你失之交臂;如果你將自己徹徹底底、坦坦蕩蕩地暴露在陽光下,那樣光將親吻你的全身!其實,有沒有陽光都無所謂,關鍵是你肯不肯接受陽光。接受陽光,那她的生活必將陽光普照,晴空萬里;如果拒絕陽光,那剩下的只有晦暗、寂靜、沒有生氣的一個世界。
晴拿起筆,在紙上寫了幾個字:
“陽光告訴我:一切會更好。”
陽光,是會在心中與你說話的。
點評:
晴的生活畫面,只因為陽光而增添了諸多亮色。原來,她是一個自怨自憐的女孩,而且總是願意把自己封閉起來。
陽光,在這裡代表一種力量,來自外部世界的力量。晴與陽光面對面交談,也標誌著她正在長大。
文章不在於短小,而在於捕捉一兩個細節,如開啟窗簾,等等,即體現了積極的主題思想,一切是那麼明朗、單純。
作者正是在這個意義之上,不斷地強調它,突出它。這一細節,使文章達到了某種質樸、單純和完整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