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寓言故事三則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寓言伊索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是民間口頭創作。
篇一:掉在井裡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隻狐狸失足掉到了井裡,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裡。公山羊覺得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看見狐狸在井下,便問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覺得機會來了,心中暗喜,馬上鎮靜下來,極力讚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並勸山羊趕快下來,與他痛飲。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他咕咚咕咚痛飲完後,就不得不與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
狐狸早有準備,他狡猾地說:“我倒有一個方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再把角豎直了,我從你後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來,我們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議,狐狸踩著他的後腳,跳到他背上,然後再從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後,準備獨自逃離。公山羊指責狐狸不信守諾言。狐狸回過頭對公山羊說:“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鬍鬚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點評】這故事說明,聰明的人應當事先考慮清楚事情的結果,然後才去做就是對的。
篇二:塞翁失馬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訊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徵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篇三:螞蟻的恐懼
有一個人,漫不經心地將一盆水倒在地上,水很快向四周漫溢開去。地上有一棵小草被水衝起,浮在水面上猶如一葉小舟。小草上面正好有一隻小螞蟻,它看到四面漫溢的水,不知道這水面到底有多闊,水底究竟有多深。螞蟻伏在草葉上嚇得驚慌失措,天啦,自己該從哪裡逃生,這大水哪裡有岸呢?完了,這下我全完了,螞蟻絕望了。
還沒等螞蟻想清楚這一切,水已流完、乾枯了,草倒伏在地上,螞蟻已看不到水了,只剩下一片還有些潮溼的地面。螞蟻連忙牽動著它那細小如絲的腿,急速地爬出“小舟”,於是,它很快就見到了它的那一群同伴。一見到同伴們,這隻螞蟻忽然傷心起來,好像它經歷了一場天大的劫難似的,它淚流滿面地向朋友們哭訴了它的經歷。它泣不成聲地對朋友說:“我的朋友們呀,你們差一點就見不著我了。就在剛才那一瞬間,我差一點被那險惡的大水淹死了啊!”
“是嗎?太可怕了!”眾螞蟻驚恐萬分,它們聽完那隻“幸運”地活著回來的螞蟻的經歷後,都難過萬分,一個個擦著眼淚。
小小螞蟻哪裡知道世界之大。你看,它們剛剛遇到一點水的危險,而此刻它們卻又爬到了大路邊,抬頭一看,前面正是足夠兩駕大車並行的四通八達的道路。而這一切,只不過就發生在低首抬頭之間呢。
世界是廣闊的,那些眼光短淺、少見多怪的人其實是愚昧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