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古村落導遊詞

古村落導遊詞

古村落導遊詞

  可以稱得上古村落的都是有一定的年代歷史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村落導遊詞,歡迎參考閱讀!

  古村落導遊詞1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世界遺產’之稱的古村落——皖南潛口古鎮遊玩。我們潛口主要集中了明清時期官宦住宅與富商回鄉後的建築。有句俗話說的好,‘看皇宮到北京,看民宅到潛口’;大家熟知的電視劇——聊齋就在我們潛口老宅拍攝的。

  我們潛口古鎮的建築與大家印象中的皖南古建築一樣,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巷道一般僅容一人透過。因此,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深幽巷,顯的安靜、安祥,生活氣息濃厚。街巷路面多用青石板或麻石條鋪砌而成,顯得格外雅緻。那花紋豐富多變的青石板經過雨水的長期沖洗後,更加令人留連。大家可以隨出看見很多石頭上面佈滿青苔,向人們默默展示歷史的年輪。

  我們潛口古鎮隨處走走就能看到某些宅院的木雕門樓上仍刻有‘大夫第’‘尚書第’‘天官上卿第’等,潛口的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可見端倪。這些官宅的門檻較經商富戶民宅的門檻高出很多,大概就是所謂的‘高門大戶’之意吧。進入廳堂,青石板的地面中間一般都留有溝渠,是排水之用,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說,上面四方空間,採光極妙。室內兩層木樓,無論是牆壁,屏風,樓梯的扶手還是窗戶都有精美的圖案連結,讓人不能不對古人高超的建築、審美藝術神往。

  這裡重點給大家介紹這座‘小姐樓’,顧名思義就是小姐住的樓。相傳,這座宅院的原主人是一家境殷實的敦厚夫婦,到了中年才得一女,視為掌上明珠,待到出閣的年紀,舍不的外嫁,遂招一夫婿,此女終其一生未曾出過此樓,故名‘小姐樓’而大家看到此樓目前仍在住的這位老者,就是那位小姐的後代,大家若有興趣不妨與他攀談攀談。

  好了,我給大家介紹到這,剩下的時間自由活動,希望大家玩的開心,謝謝大家。

  古村落導遊詞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州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瓜嶺古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的佈局在戰亂時代,有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到護村的作用,岸邊有全村最高的建築碉樓(相當於現在9層樓高),可以觀察遠方的敵人;對岸有生長上100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豐收的季節,場面應該十分熱鬧;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築成一字擺開在水道的岸邊,能防禦外敵入侵,起到保護村民的作用。

  瓜嶺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這裡有廣州惟一的'水上清代建築民居群。據說在公元1856年前後,就有當地村民乘坐三支桅船到海外謀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熱潮,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更有大批村民到紐西蘭等地謀生。因此,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卻有2000多鄉親旅居在海外,多數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美國和加拿大也有一些。

  瓜嶺村是個華僑村,所以村子不大,但族人遍佈世界各地,可貴的是,有人走出去,有人留下來,有人願意看看世界,有人珍惜身邊的機會。

  每年都有海外遊子回古村祭祖,他們其中有的人已經在海外生活了五六代,有的人不會講漢語,在家鄉也幾乎沒有什麼親人了,他們總是在碉樓前照張像,算是“回家”的紀念。

  小小的村子有祠堂,有學校,有碉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雖然小但是卻有豐富的內涵。前後左右都是崛起的城市,所以和其他古村比起來,瓜嶺村更像是一個水鄉的標本。

  瓜嶺村是著名僑鄉,有700多村民,僑居海外的華僑反而是當地人口的幾倍。可能正是因為這些華僑的努力,瓜嶺村能夠領風氣之先,古村內建築型別豐富,村落佈局嚴謹,既有明清時期典型的嶺南民居,也有深受西方建築影響的碉樓等建築。

  瓜嶺村有兩座碉樓,矗立在從瓜嶺村流過的瓜洲河之上的叫做寧遠樓,四層高,三層以上的四隅各置1個小碉堡,因而被稱作是四角碉樓。

  水上碉樓有其獨到之處,首先如遇外敵入侵,可以拉起與河岸相連的吊橋,這樣碉樓就變得易守難攻。

  碉樓首層正中有一塊石碑鑲嵌牆中,記載著建樓的經過。修建碉樓是因為從19世紀50年代起瓜嶺村就不斷有村民出洋謀生,村裡多是婦孺,僅1919年,土匪就進村綁架了僑眷36人。1928年,為防盜匪劫掠,該村旅外僑胞捐資修築兩座碉樓,其中一座就是寧遠樓。抗戰期間,該碉樓還抵禦過日本侵略者,現在還可以看到碉樓鐵窗上的彈痕。

  村子以果樹種植為主,以村子為中心,一河兩岸,裡層環繞著荔枝樹,外層環繞著大香蕉樹。從村中間流過的是瓜洲河,河水從村子以南的香山流下,一路匯入東江。河上一座石橋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名為東安大橋,據說修橋之前,村民都是擺渡過河。以前河水清澈,裡面多有魚蝦。河兩岸全部是荔枝樹,想來春天荔枝開花,潔白一片,滿河飄香,而荔枝紅時,倒映在碧波之上,又是別有風味。

  河西岸,小村最寬闊的一條街道叫舊街,臨街的是祠堂、書院,全部朝東而立,共有八間祠堂,多是兩進的格局,比較簡樸。規模最大的是四房黃公祠,是三進佈局。11條狹窄的麻石巷分列其後,背後是大約200間新舊民居,既有鍋耳房,也有小別墅,佈局已經不是特別整齊。

  河東岸是荔枝林,河涌兩個小小的分支,大約二三十米長的小支流,裡面各停泊著一艘龍舟。每年端午,村裡都會將龍舟沿河道劃出,與各村競賽。據說其中一艘龍舟參加今年廣州的龍舟比賽,還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划龍舟對於嶺南水鄉來說是一件大事,所以村史上對村裡的龍舟還有詳細的記載,解放前村裡有三艘龍舟,解放後先後翻裝和新裝了三艘,都停在岸邊,等待來年的比賽。

  雕樓建在河上,用一個吊橋和岸邊相連。站在雕樓頂上北望,河邊高速公路旁是一座小小的北帝廟,始建於乾隆年間。村子北邊的高速路連線廣州和東莞,瓜嶺村距離兩地均不超過半小時車程。高速公路對面就是新塘鎮區。瓜嶺村以南,遠遠可以見到南香山,山腳下是新塘的沙埔鎮。

  兩邊現化化的建築構成遙遠的天際線,顯得被荔枝和香蕉樹包圍的村子頗有幾分世外桃源的味道

  古村落導遊詞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韶關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DAVID。

  坐落於離世界遺產丹霞山西北20公里的一處美麗的小盆地中,周邊山巒青黛,中間一抹平疇,田園遼闊,溪流蜿蜒,稻浪金黃,村莊星布,擁有悠久而又光榮的歷史。從明洪武年間始祖李可求從福建移居此地、開荒建房算起,石塘古村已經走過了640年的風雨,到清代咸豐年間已發展為千家村,成為仁化縣最大的自然村。石塘古村總佔地總面積15公頃,現有人口3400多人,擁有古建築133座,儲存完好的有106座,是韶關市範圍內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風、古韻於一體,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古建築群最大、儲存最完好的一個古村落。2010年12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公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名單,共有99個鎮、村入選,廣東省僅有4個,仁化縣石塘古村名列其中,成為韶關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建築風格獨具特色。居高臨下看石塘村,牆簷連亙,屋蓋連雲,42000多平方米的青磚青瓦、古宅民居,佔地3。8公頃,一派恢弘氣勢。村中房宅建築,多數有青磚馬頭牆。這種高出房簷屋脊、翹角崢嶸的封火山牆,是徽派建築的明顯特色,而房內樑架藻井的結構形式,卻帶有濃郁的福建風采,一些夯土泥磚房屋,又具客家地方建築的典型風格。現存的建築大多建於明清時期,具有重大的歷史研究價值。石塘古村:雙峰寨周圍是石塘古村,其是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風、古韻於一體的村落,是韶關市歷史最悠久、古建築儲存最完好的一個村落。其整體地保留了清代和民國初年村落的格局和建築風格,而且儲存了優良的自然生態系統,山水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古村落的高梁飛簷、眾多的祠堂及祠堂內精美的石柱對聯、古詞壁畫等,與雙峰寨雄偉的建築相成映,更突顯出古村落的建築特色,本地特色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月姐歌及土法釀製的堆花酒技術,更讓嚮往農村休閒的遊客體驗到獨特自然的遊玩意境。2010年7月22日,石塘古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十大最具特色古村落,同時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2月被評為廣東名村。

  明洪武年間(1368年)李可求從福建上杭勝運裡豐朗村移居仁化石塘村。可留移居夏富,可行移居曲江周田,可純移居廣州陳村。可求到石塘生子殿承、府判;殿承生小十郞,小十郞生下一子名曰李自性(法名季五郞),自性公開始,在石塘村興建祠堂。第十二世祖大用先在石塘村高門檻建三多堂,三多堂坐北朝南,高門檻在三多堂前面50米處,高門檻有7個臺階,由南進上三下四。以前,如果有人問你是否石塘人,他會首先問是高門檻有多少個臺階,你能答上,證明是石塘人,若答不上,即懷疑你是冒充,高門檻是石塘的一個重大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