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月亮> 古詩中的月亮作文

古詩中的月亮作文

古詩中的月亮作文

  導語:這時候,月亮還沒有出來,過了一會,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朦朧的夜色籠罩著大地,月亮悄悄地露出了她羞怯的笑臉,她穿著白色紗衣,嫻靜而安詳,溫柔而大方,把柔和而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披在一片片落葉上。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古詩中的月亮,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古詩中的月亮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來。看著我們,深深地看著我們。

  地上的人,就有了無數次對月傷情的時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是情人對著月亮,深刻地思念起遠方徵人的時候。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許夢裡會有與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這樣的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愛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恆的美好。就像納蘭性德曾說,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壺酒?這壺酒裡有至情至性,是愛的純粹,痛的徹底。飲盡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東風、百花、吐絲而盡的春蠶,燃燒成灰的蠟燭,寒冷的月光。不去追究這詩的深意,但人生的`悲涼,愛情的無望早已滿滿地在紙上了。

  而每個人都會背誦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將思鄉之情說盡了。正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無法回來的無奈 ,只能期盼著與你一起剪西窗的燭光,到那時,我會告訴你我在這秋雨綿綿天氣裡的哀思。巴山夜雨的景象,於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飄零的經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容若將自己當成征夫,望不到頭的故鄉,心裡淤積的思念,或許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沙場幾人回。”在美好的愛情裡,告別美豔的嬌妻,被迫著奔赴了戰爭,沒有幾人回的戰爭。這一別,或許就是一生,揮著手,送你遠去,望你帶走我的心。“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種心情,你可能?

  當你問愛我有多深,我或許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豈可言表。請你抬頭看月亮。

  篇二:古詩中的月亮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恆題材。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唐代: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詞中大概有三種。

  一、表時間。《詩經·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徵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他重聚。”這裡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裡指夜晚。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悽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涼的秦淮河上瀰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悽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淒涼感傷的心境。

  三、“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感情是詩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但縱觀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並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懸,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這裡四處漫遊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形象的描寫也非常美妙。難怪清代沈德潛在評論這兩句詩時說:“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這種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體現了李白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