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 【精選】閱讀的作文合集八篇

閱讀的作文

【精選】閱讀的作文合集八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閱讀的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閱讀的作文 篇1

  夜, 黑漆漆、靜悄悄的,而我的被窩裡卻亮堂堂、鬧哄哄的,充滿了翻書聲。這一切都是我在做“地下活動”——竊讀。

  我一頁一頁地翻著書,一會兒哈哈大笑;一會兒欲哭又止;一會兒又痛不欲生;一會兒悲傷欲絕;一會兒又嚎啕大哭;一會兒又怒火中燒……我的聲音似乎吵醒了老媽:“誰在說話呀?”我聽見了聲音,急忙關上手電,悄無聲息地裝睡起來。

  過了好久好久,發現老媽仍然沒有動靜,我又開始當“地下黨”。一頁……兩頁……我的心也跟著洶湧澎湃、波濤起伏,這裡的每一頁都寫得惟妙惟肖,真是妙筆生花呀!可不知是我的翻書聲太大了,還是老媽根本就沒有睡著,又把她驚動了,說:“是誰又發出的聲音?”而我又靈機一動說:“媽,我已經睡著了,被你吵醒了!”我順手關上了手電,開始第二次裝睡。

  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感覺老媽已經睡著了。我就又重新開始了當年的“地下讀書活動。”一頁……兩頁……我雖然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又突然感到四周非常非常暗,這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是我沒有開啟手電呀!一開,四周瞬間被燈光照亮了,我又開始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每一個句子都妙筆生花,每一個字也生龍活虎,我的心也被帶動起來,身體的血液流動得也極快。我面前的書彷彿已經不是枯燥、乏味、單調的文字了,而是一幅帶有生命力且色彩豐富的圖畫。

  忽然被子被莫名其妙地掀開了,老媽怒氣衝衝地吼道:“原來是你在搞鬼啊!”唉,我只好乖乖地睡覺了。

  這一次竊讀讓我感受到了:一本好書不管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閱讀,但只有在自己認真思考後才能把書本里的知識給“吞”下去。

閱讀的作文 篇2

  似乎早就從歷代文人騷客的筆墨中熟稔了蘇州的美麗和靈秀。也曾許多次在北去的列車上給蘇州留下深情款款的注視。然而卻一直沒有機會駐足流戀那片遍佈詩情畫意的古老土地。

  終於在初春的某一天把這份渴望變成了現實。上海的文友對我說,去蘇州最好是陰雨霏霏的日子。不想第一天的旅行恰是那樣的天氣,帶著夢般晶瑩的一空清露,我們踏著霧水走進蘇州的眼簾。

  先去虎丘看看吧。生為一個江南人,你是不可能瀟灑地走出唐伯虎點秋香這種才子佳人式的美麗愛情故事的氛圍;而虎丘,似乎是孕育文人才俊的一個好地方,明代的虎丘山曲會,該是多麼的盛況空前。那虎丘塔,擎著日出日落的耀麗光環,歷盡了滄桑歲月而微微傾斜,卻始終沉默著不發一言。

  大凡說起蘇州,園林風光必如主題曲般地輕輕奏響在人們的心靈深處。虎丘不遠處就是西園,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湯顯祖的《西園記》。當然,園林風貌大都是異曲同工,顯示出小家碧玉的精巧別緻。我不知道李清照到過蘇州沒有,但她的詞是非常適合蘇州園林的。不管是留園的庭臺水榭、曲徑通幽,還是拙政園的雕樑畫棟、門匾廊聯;不管是獅子園的迴廊俏石,還是怡園滄浪亭的小橋流水,都向南來北往的人們展示出它的清幽寂靜和美玉般的古樸雅麗,同時也無聲述說著一份世外桃源的恬靜和平和。如果說在水鄉紹興你可以從大禹陵的恢弘氣勢,從綿延的會稽山感受到那種古越大地的氣宇軒昂,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和歲月的滄桑感;那麼娟秀的蘇州城則是多了鍾靈毓秀的品味,任你卸下負荷的行囊,畫扇輕搖,一襲古衫,在吳儂軟語的濃情彈唱之中,款款走過。

  當然,到得蘇州,城外的寒山寺是不能不去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首膾炙人口的唐詩不知迷醉了多少人。登上寺內的鐘樓,俯瞰千年的楓橋點染帆影雲霓,看那鐵娘嶺外的古運河潺潺流淌,昔日的浩淼煙波,漢唐的宏偉氣魄,都在霧靄迷濛中化成了歷史的絕響。姑蘇那輪沉靜瑰麗的夕陽,給這片土地鍍上了一份蒼茫和睿智,但願寒山寺經年不息的鐘聲會悠然響徹在我永遠的夢境裡。

  最是喜歡頂著溼漉漉的天際,徜徉在姑蘇城內那一條條如唐詩宋詞般平平仄仄的'青石小巷。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時沒有酸澀的梅子,有的只是在細細雨絲中走走停停的纖纖情愫。在紛紛雨意裡輕吟戴望舒的“雨巷”,我們似乎能看到撐著油紙傘丁香花般飄逸的江南女子從你面前施施走過,草葉如眉,哀怨動人,足跡過處,留下兩行秀詩,任你怎麼讀都讀不倦。

閱讀的作文 篇3

  若說學習是我們人生中的必經之路,那麼閱讀便是這條路上的精神支柱,它催我奮進,催我成長。

  對閱讀的喜愛,我似乎在很小的時候就已萌芽。路邊的廣告牌,公交車上的提示語,超市裡的商品名......都是我閱讀的條件,這些也為我今後的閱讀之路奠定了基礎。踏入幼兒園後,《幫我早讀書》便成了我閱讀的第一位"朋友"。或許是一種好奇,也或許是我與閱讀有緣。慢慢的,我便成了媽媽的閱讀者,也成了全班閱讀的佼佼者。老師的誇獎與讚賞,同學的羨慕,還有媽媽那欣慰的笑容,讓我深深體會到了閱讀的快樂,收穫到了閱讀帶給我的成就感。

  我的知識在閱讀中成長。

  後來在曹文軒《草房子》的薰陶下,我的心靈開始成長。桑桑在"死裡逃生"後的大徹大悟;杜小康的人格蛻變;禿鶴的重新認識自我,找回自尊......他們每一個少年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催人淚下的滄桑。我羨慕他們生活的充實,自然,嚮往他們性格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或許對於同齡的我而言更多的是要珍惜,珍惜現在物質生活的優越,珍惜身邊滿滿的關懷與愛。

閱讀的作文 篇4

  我愛閱讀,閱讀使我快樂!

  每天,我都會堅持30分鐘的閱讀時間。我讀的書有很多種:科普、文學、名著……等等。讀書很有用,我從中受益無窮。比如:從科普書中收穫了許多科學知識,從文學書中得到了做人的道理,從名著中發現了許多名人的故事……

  文學書教給我做人的道理是:“百善孝為先”。而讀名著就像吃橄欖,需要讀者去慢慢回味,才能體會出其中深刻的道理。閱讀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我讀科普,她講瑪雅文明,我便好像真的去過了那裡;我讀文學《稻草人和他的僕人》,我似乎跟著他們闖過一道道難關,和他們一起冒險,找回了稻草人的的財產——泉水谷;名著《三國演義》,劉備的仗義,諸葛亮的智慧,使我深深著迷於這本書。

  閱讀給了我許多好處,可以提高我的閱讀水平,可以使我們寫出好文章,可以使我們的競爭立於不敗之地。

  我是很愛閱讀的,課外的閱讀課上,老師經常對我說“你的朗讀很棒,很我感情”。媽媽有一次笑盈盈地說;“寶貝,媽媽發現你的閱讀不錯,我看好你呦!”

  總之,閱讀是好的!

閱讀的作文 篇5

  美國文學史家J.梅西在其著作《文學的故事》一書的序言中說道:他這本書就是為那些讀書人寫的。他說:“讀書也是一種優美的藝術,雖然不像其他藝術那樣顯赫偉大,那樣有創造性。

  即使如此,‘在接受中創造’仍然是個真理。讀書的人就是創造者。”應該說善於讀書的人才是真正的創造者。在閱讀的過程之中,我們不僅可以得到些許精神方面的慰藉,還可以發揮自身未曾意識的潛能獲得一些內心渴望得到的東西,不過有一點定要記住——你得真心喜愛“閱讀”這一活動。

  人獲得知識的途徑,大部分是透過閱讀這一行為取得的。當然。另一種途徑是直接體驗生活,因為具體的生活也是人類知識的一部分。閱讀所獲得的知識是間接的,我們一輩子(如果我們真心熱愛知識的話)會花大量時間在閱讀活動當中。人類的知識有如浩瀚之銀河,無窮無盡、無始無終。而人的生命則是有限的,無法將其窮盡。

  我們選擇閱讀來增加自身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是積極同生命有限性做抗爭的一種有力表現。在閱讀的時空當中,我們會選上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在一個陽光溫和的午後,泡上一杯綠茶,然後端坐在窗臺邊專心致志地投入到閱讀的活動之中。

  只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就能忘記周身所發生的一切,彷彿那些時刻是停滯的,現實的生活也漸漸離我們遠去,書本的世界卻不斷向我們敞開。我們一心一意地在書本創造的美妙世界裡遨遊,超越時空的界限,穿梭於天地之間,領會到了知識的無窮的奧妙。而這正是我們在閱讀活動中所要獲取的結果。

  在閱讀那些美妙的文字時,我們會深深地佩服那些寫下這些偉大智慧的人。他們是人類知識的承繼者和發揚光大者。他們在創造那些對人類歷史有影響的書籍之前,也一定進行過大量的閱讀活動。他們有選擇性地吸收前人的知識,然後再加以自己的創造,從而使人類的知識得以傳承下來。

  而現在,我們正在閱讀這些偉人所遺留下來的著作,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獲得了自己一直在找尋的東西,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面對這些偉大的知識,我們有可能感到欣慰和焦慮,我們企求超越,從而加入到他們光榮的行列。

  但在超越之前,我們必須選擇閱讀來增加知識的視域。這種閱讀不僅令人感到愉快和欣慰,還需要糅合我們自身的創造力予以重現。只有善於閱讀的人,才能獲得真正所需的知識。這裡,“善於閱讀”是指閱讀不僅僅在於吸收,更著重於消化和轉化。吸收是其前提,而最後的結果是要有所再創造。

  閱讀的樂趣,更多時候指向一種心理效應。從表面上看,我們只是坐或站在某個地方看書,中途偶爾穿插一些其它事件,但我們的內心卻處於瞬息萬變的狀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高興、歡欣、喜悅,或者沮喪、失落。但是,不管怎樣,我們都在體驗另一種生活——一種和現實保持著適當距離的生活。

  儘管那種生活並不實在,我們卻感覺那是真實的,似乎某時某刻我們也會融入那種生活。因此,我們的樂趣並不指涉什麼實際目的,然而從另一層次來說,它又是有目的性的,也就是樂趣本身。只為了這樣一個微乎其微的目的,我們才選擇閱讀——這一和心理活動有著諸多關係的行為。

  正如義大利文學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所言,理想的閱讀環境是不存在的。儘管閱讀與我們的心理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外部的環境卻並不為我們所左右。我們總是趨向於選擇理想的閱讀場所,不過結局更像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們應當將更多心思投入到內心的變化之中。當你在閱讀之後感受到內心起了微妙的變化,那麼,有種閱讀的樂趣才會期然而至。只有產生了那種對你而言必不可少的樂趣,哪怕它是一丁點兒,那麼,閱讀——這一人類不可或缺的尋求知識的行為才會影響到你的思想和觀念,甚至包括你的整個生活世界!

  即使青春再殘酷,只要我們珍惜了,為我們擁有現在的美好青春而感到驕傲,我們的整個生命,都會熠熠生輝。

閱讀的作文 篇6

  莎士比亞曾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由此可見書籍的重要性。書中的知識讓我們窺見歷史的變遷與傳承,讓我們瞭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與人文風情,更讓我們得以解決目前的困境,而洞見未來的可能性。書籍的好處多到數不盡,但我們如果不懂得好好使用它,那麼書籍不就如同廢紙一般毫無作用了嗎?

  一走進圖書館或是書店,裡面的藏書汗牛充棟,讓人不禁“望書興嘆”,不知從何讀起。這時候,不妨找到自己有興趣或是對自己有幫助的書籍,坐下來慢慢閱讀,想必一定會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助益。雨果曾說:“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只要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便會愛上閱讀,不僅能夠獲得寶貴的知識,更能在空閒時間裡找到樂趣。“樹的根部如果要更深入土裡,那麼它的樹頂必須接受更多的陽光。”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知識,就必須閱讀更多的書籍。“時間累積能量,產生價值。”時間一久,便會受益良多,將自己的知識寶庫填滿了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在現今的社會中,有許多人不想讀書或是放棄學業,古時候讀書人懸樑刺骨、堅忍不拔的精神在現今社會中似乎已不復在。或許追求社會功利是現代讀書人不可忽視的潮流和所要必備的技能,但是書籍中的黃金屋、顏如玉卻是歷久不衰的。我喜歡閱讀,也希望大家愛上閱讀,進而形成風氣,使社會國家更祥和、更進步。

閱讀的作文 篇7

  自幼,我尤愛讀書。回想起以往的讀書經歷,我感嘆不已。

  記得那還是讀幼兒園時,媽媽給我買了本《西遊記》。那是本圖文並茂的幼兒版《西遊記》。我每日都纏著外婆給我講書中的故事,還交代外婆放學來接我時一定帶上書和玩具金箍棒。我還會對小區裡其他小朋友講孫悟空多厲害,看著他們一臉認真聽故事的神情,我忽的覺著自己也很厲害。

  就這樣看了一、二年吧,終於厭了,忍不住想追求更“高層次”的書——我買了第一本《福爾摩斯探案集》,少兒版,字多圖少。不過這“層次”過高了些——裡邊的字兒我有一半不認識,我只得讓媽媽念給我聽。故事真是好,懸疑,又有那麼米粒大的驚悚成分,只有米粒大膽子的我差點嚇尿褲子,心想此書可真棒。可多年後,再度翻閱,已然少了幾分味道。

  後來,上小學,漸漸關注起四大名著,便全買了。當然,都有注音,所以讀著輕鬆得很。我每日皆帶著一本到學校,利用午休時分讀。除了《紅樓夢》,其它三本書我都反覆讀了幾遍。

  而後來的一事證明,書沒有白讀。記得第一次寫命題作文《一件有趣的事》。我模仿書中的人物描寫及景物渲染,把一件小事描繪得有聲有色,果然,得了個A。而這些,都是讀書的功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是句有理的千古名言。

  再後來,我識的字兒多了,便讀起了中外名著,什麼《格列佛遊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飄》……我都讀了個遍。我讀這些名著,總要努力吃透。好比打棒球,對方(作者)將球(書)打過來,接球的人(讀者)就得接住,接住“球”的本質,而非光看著球飛來。雖然我並不能完全讀透,但我仍會努力。

  這下,讀的書廣了,寫作文更加得心應手了。轉入廈門五中後,一次寫作,老師讓大家寫寫心裡話。我揮筆寫了篇《懷已逝的大狗阿旺》,得了個A+。老師評道:此文有明國作家的風範。的確,這篇作文風格有點像豐子愷,而我最近正好在看豐子愷的書。

  自此,我又悟得些道理:當你讀透一本寫作風格獨特的書時,便有望從他人的寫作風格中尋得你個人的風格,並保持。

  書是良師,是益友,伴人成長,令人增知識、闊視野。它能令你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

閱讀的作文 篇8

  一個人在行走,然後駐足停了下來。不是因為休息,就是為了停下來思考。

  一隻鳥憩息枝頭,然後又飛來飛去。並非它認準了什麼,而是它需要不斷地飛翔。

  人當然需要不斷地行走,但行走並非他的最終目的,他是在尋找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因此他得邊行走邊思考,並且不停地調整自己行走的方向和步伐。

  這是人同飛鳥以及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

  生活五彩斑斕,但也堆著一團團漂亮而炫目的泡沫,這是對逐利和虛榮者的誘惑。思考的人會設法將泡沫弄開挑破,以看清和追尋它掩蓋下的生活的本質,相信這裡才真正蘊藏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人的尊嚴往往體現為思考的權利和自由。人云亦云,不是太平庸就是過於膽怯。把腦袋供在權力的祭壇上,或者為求保險而拱手出讓思考的權利,這樣的人是可悲的。

  思考是為了行動,是為了在做出選擇時不出錯或少出錯。沒有思考時的深邃,就難有行路的高遠。思考,是提前為自己開闢一條坦途,是一種精神的介入和創造。

  思考是一種尋覓。尋覓的過程充滿混沌與艱辛,需穿越荒漠涉過險灘,有時則穿行在熱鬧繁華的人群中,忍受著生活的單調和人們的誤解。但是,當思考一旦結出碩果的時候,一切都必須重新估量。

  思考是快樂的,從幽暗走向光明,從遮蔽走向重現,從想象來到現實之中,思考引領著我們一步步達到新的境界和理想的彼岸。

  在成功時思考,是為了接近更新的目標,達到新的成功;在失敗時思考,是為了渡過人生的這一危機,從而戰勝失敗;在大聲喧譁時思考,是為了保持冷靜;在獨處對思考,是為了更仔細地梳理命運的線索……

  思考來自於實踐,來自於觀察,來自於閱讀。它不是毫無目的的冥想,不是一場困睡之後的好夢。它自有其源,自有去處。它是思想的寶庫,是智慧的策源地。它是深埋在地下的根而不是飄飛在空中的絮。思考是智力和思想的磨礪,是靈魂的清洗和清潔,是對人生的反覆開掘。它使柔弱變得堅強,使汙漬被清除,使貧礦變成富礦。

  思考是命運的重新洗牌。在思考的光照下,一切都會得到彰顯和再現,最根本的是使我們認識了命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從而使我們不再懼怕命運,並由此向命運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