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摩拜單車議論文2017

摩拜單車議論文

摩拜單車議論文2017

  共享單車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有不好的情況出現。yuwenmi小編整理了摩拜單車議論文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摩拜單車議論文2017【篇一】

  摩拜方面似乎並不能認可李澤堃的擔憂。與ofo一樣,對即將到來的這個冬天,摩拜也沒有表現出過多擔心。

  摩拜單車北京總經理邢林博士自信地對介面新聞記者說,摩拜單車靠產品就足以應付冬天裡出現的任何惡劣天氣。“摩拜是2015年1月份註冊的,但直到12月份車輛才問世。近一年時間的研究,就是為了讓摩拜單車扛得住未知的考驗”。

  邢林介紹稱,摩拜單車的電池不是為了驅動,只是為了智慧鎖和GPS,因此並不太受低溫天氣的影響。“冬天裡的摩拜單車其實和秋天夏天裡的摩拜單車,閒置續航時間是一樣的”。

  就在兩週前,摩拜單車剛剛在中國最北端漠河北極村完成的一項測試。零下28—50℃的環境裡,摩拜單車智慧鎖、GPS定位、軸傳動、各部件一切正常。另一個能佐證摩拜單車硬體實力的案例是,此前曾被扔進黃浦江的3輛摩拜單車,在被打撈上來後,仍能透過手機應用正常解鎖使用。

  事實上,這同樣不是摩拜經歷的第一個冬天。“2015年12月,摩拜單車在上海試運營,已經經歷了一個冬天。”邢林表示,即使北京已經進入冬天,但由於摩拜新使用者數在持續增長,原有使用者保持活躍,整體訂單數依然呈加速度往上增長的趨勢。“10月31日,北京大幅度降溫的那一天,訂單相比起10月10日,依然是增長的狀態”。

  邢林並沒有具體透露摩拜的使用者數、訂單數增長情況。在採訪過程,“依然是增長”,“訂單數是很好的”是多次提及的.描述語,但是否出現增長放緩的情況,由於沒有可對比的公開資料,只能依據常識判斷,摩拜應該和ofo一樣,會在特殊的低溫惡劣天氣裡,訂單增速減緩。北京剛剛進入11月,寒冬到來,困難只會越來越多。

  即便擁有信心,但李澤堃和邢林都承認,冬天肯定對共享單車產生影響,他們都在時刻觀察這一現象,制定相應的對策。

  依託著校園業務,但ofo不願意死守校園業務,在未來競爭主戰場——城市業務,ofo在戰略上做了一些部署應對冬天。具體來講,11月下旬,ofo城市業務將會進入新的兩座城市,廣州和深圳。

  李澤堃表示,ofo已經覆蓋了全國21座城市的300多所高校,理論上來說,ofo進入城市業務非常簡單,開啟這21座城市的校園門,將車配送到城市街道上去即可。但考慮到擴張節奏,以及即將來臨的冬天,ofo選擇了受冬天影響更弱的兩座南方城市——廣州、深圳作為新的擴張點。

  另一方面,ofo並不願意就任由北京這座城市自由發展。它想出的一個對策是在開放的城市環境裡,重構相對封閉的校園場景。

  李澤堃認為,校園業務的最大特點是,其他交通方式不如腳踏車好使,城市裡其實也有出現許多這樣的場景——一公里左右的非常短途,公交線路不覆蓋,時間緊,可能上班遲到或爽約,等計程車也依然來不及等等。

  “在這些場景下,腳踏車的不可替代性就會變得很強,可能就會有使用者願意去騎單車。他的確會冷,但如果不冷他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李澤堃表示,ofo將會重點去挖掘並覆蓋這些城市裡的場景。

  但即便如此,李澤堃也認為,這件事有一個基本的準則,即不違揹人性。“冬天冷,騎車的人減少,這是常識,也是沒辦法的,如果強制地將使用者推向ofo的車,是違反人性的”。

  在李澤堃的語境裡,強制把使用者推向ofo或許指的是,在冬天這樣不適合騎車的時節,使用一些運營推廣手段去吸引使用者。

  他表示,作為一個服務提供者,ofo最多能做的就是發現使用者的需求,並滿足需求解決問題。“在使用者需要用車的場景下,提供車輛,不斷運營、維護和平衡供需。當用戶不在乎低溫的情況下,想要騎車的時候,我們有車提供給他,這就完成了使命和任務”。

  在這一點上,邢林和李澤堃觀點保持一致。邢林始終堅持認為,摩拜做好產品,就夠了。“剩下的,不會鼓勵使用者在冬天騎車,也不用擔心冬天就一個使用者也不騎車了”。

  摩拜單車議論文2017【篇二】

  這幾天,大家都在議論共享單車。這種新事物進駐到越來越多的城市裡,它在給大眾提供便捷出行的同時,也衍生出一些令人皺眉的事情:一些人把共享單車拿回家,有的改裝、破壞二維碼,有的甚至用一把私鎖把“共享車”變成“私家車”。於是在網路上,又有人高舉道德旗幟,大談特談“國人素質”。

  其實,一個社會的道德素養是分層的。社會人的道德素養的進化也不是同速共進的,而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於千萬人之中,遇到一兩朵奇葩並不是什麼大事。好和壞永遠是對立統一的存在關係,其矛盾關係我們永遠無法消除,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所以,要求一個社會里的每一個人都能有自律、有底線、有恥感是一種理想狀態,可那隻能是一種呼籲和期待。舉一個例子,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德國人給我嚴謹的印象。可是真到了德國,會發現這個國家也會有小偷和懶漢。因此,我覺得不必拔高和放大共享單車涉及的道德問題。我們可以對其譴責,但是與此同時也要明白,定向圍觀一般都會產生審醜疲勞,不必將這種疲勞上升到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度。

  說到底,如何完善共享單車的管理是一個公共議題。我以為,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是必須理清次序關係。公共議題首先要議論的應該是普眾性或共性的問題,即涉及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問題。現在共享單車最大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路的問題。這條路既關係健康也關係安全。而今,共享單車行駛在機動車道上,沒有專道,這樣汽車尾氣難免會影響騎行者的健康,久而久之就會影響騎行積極性,並且還會產生行車安全的次生問題。所以,道路規劃如何滿足需求是一道公共服務考題。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單車之所以盛行,其根本原因還是人們對健康生活的剛性追求。所以,它的供需關係的關節點不在其供應了便捷,而在其生產了健康。未來有多少人會參與這個新事物,如何設計未來城市的道路,需要有關部門做好複雜的調查研究和精準的研判。二是,它存在的亂停亂放等行為影響公共場所秩序。亂停亂放會導致安全隱患和其他公共利益的侵害問題,而它們與公眾普遍相關。

  至於,它涉及的一些道德問題原本就沒有普眾屬性。可以既透過法律方式解決,也可以透過經濟方式解決,更可以透過輿論譴責解決。甚至就事論事地講,共享單車涉及道德層面的公共議題屬性可能沒有其商業屬性大。畢竟,這是一種資本投資行為。資本是需要追逐利潤的,它們會自發透過制度設計來規避懲處相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