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關於文明的議論文(精選6篇)

文明的議論文

關於文明的議論文(精選6篇)

  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別是議論文,議論文通常要求具備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那要怎麼寫好這型別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文明的議論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明的議論文1

  文明似火,偉人拆骨為仗,作為火把,指引人類的腳步;文明如歌,君子引吭高歌,震嚇林宇,驚走攔途的兇惡;文明若水,大河奔湧不息,婉轉悠長,不畏沿途的曲折;文明如風,暖風拂面而過,吹散烏雲,迎接炫麗的光明。

  文明是社會的面貌,是城市的名片,時刻體現著一片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安定和諧的要求,每個人都不能兒戲。政府的工作人員更要嚴格履職,以身作責。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便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每到一個地方,總與當地的百姓親密的握手問候,每次與外國友人會見,總是早到一會兒,站在門前迎接,離開時也都送到了門前,目送他們駕車離去。也正是如此,周總理才能贏得中外人士的一致讚譽,他的事蹟才能被一代代流傳,成為人們門前樹下,百談不厭的佳話。政府人員要積極履職,鼓足力量,吹動文明的風在社會流動。

  文明是中華民族千年流傳的優秀美德,中華文明綿延千秋,正是由於文明禮儀的思想不斷髮揚。中國向來注重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發出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勸告,還發出了“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的忠告。

  文明是每個公民的準則,是對每一個公民的要求。我們這些生活在當下的人,要多想想古代人民文明的事例,我們也就有了文明的力量。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他四歲時,家裡吃梨,他挑了個最小的。大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道:“我年紀小,應該拿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大人又問,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嗎?孔融又說:“我是哥哥,應該讓著弟弟。”大家看,孔融四歲,就知道謙讓,那我們這些幾千年後的文明人,不更應該明白這些嗎?

  文明是一陣春風,吹皺一池春水一般地吹開人心底的浮冰。由此,文明便一點一點地溫暖了所有人的心靈。想我少年壯志,一片拿雲之心更要以文明為根本,志存高遠,立足於文明的社會,方有海闊憑魚躍之勢。

  梁啟超曾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我們少年學生更要有足夠的'熱心和氣概,樹立主人翁意識,將文明之風播撒在每一個角落。

  讓我們以飽滿的熱情和激昂的鬥志,讓文明之風如春風萬里飄蕩。

  文明的議論文2

  文明,一個詞彙,看似簡單,實際上特別複雜,它體現在方方面面。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愛他人,注意環境衛生,這些都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文明。但是通常人們都會在某種情況下忘記文明做人。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浙江旅遊,我們一到浙江,放好行李之後就坐公交車去玩。在公交車上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沒有座位,正準備給老奶奶讓座,這時,有個比我小一點,大約七八歲的男孩走到老奶奶身邊,把老奶奶扶到他的座位上,那個老奶奶對小男孩說:“好孩子,謝謝你!”

  這是一件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事情,但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一個孩子都會做的事情,這麼的成年人,在車上都會熟視無睹?

  這個問題體現在這一方面,比如說走在大街上,許多人們彷彿沒有看見前方不遠的垃圾桶,為了方便,將垃圾隨手一扔。

  不久前,曾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通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公共場所的各種標語大多是用英語書寫。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禮貌的標語,如“不準隨地吐痰”、“禁止吸菸”、“不準進入草坪”等卻用中文書寫。為什麼呢?人家回答:“因為有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

  這人看了十分難過,我想,為何其它國家的人們能夠做到的事情,可我們卻不能呢?這是因為,即便再三強調要講文明,宣傳文明的重要性,人們都沒有真正地去把它記在心中,因為我們沒有從小去養成這些習慣,沒有從自身做起。

  請想一想,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去亂扔垃圾,地面乾淨整潔,就不會有人去亂扔垃圾,破壞環境。

  文明其實是由細節構成的,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可見文明離我們還有一段距離。

  在校園中,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隨處丟棄的飲料瓶,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

  很多人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現在,我們正處於成長的關鍵時期,好的文明習慣如今不養成,以後很難改變,因為習慣已成自然。

  讓我們把文明禮儀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與文明交談,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

  文明的議論文3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財富;但如果你失去了文明,那你是徹徹底底地失敗了,因為你已經失去了生命的真諦。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一個注重品德教育,個人修養的民族,因此,擁有美德,講究文明,就成為我們人人心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有很多同學都能滔滔不絕地談文明禮儀和各種美好的道德品質,但是總聽見某些學生口中吐出的髒話,看見校內校外,街道邊隨見丟棄的垃圾,我就會不由得反思道,難道我們僅僅是一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嗎?所以我們要踐行社會文明,就要從自己的言行上下功夫,告別不文明的行為,踐行更多的美好品質。

  文明素質,她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我們若想擁有良好的個人形象。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不斷地踐行各種文明禮儀,才能使自己的修養得到提高。

  文明素質,她又是一面折射出一個城市,甚至一個民族的形象的鏡子,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有著莫大的影響。又如在國外,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也沒有,人們決不會過馬路。只要行人在斑馬線,即使車主又很緊急的事,道路上那川流不息的各種車輛,都會止步讓行,也就很好的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素質。這,試想,一個民族若是沒有優秀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文明素養,還怎能毅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呢?

  文明和美德,不僅對個人,還對一個校園、城市、社會,甚至一個民族有著相當重大的意義。就拿我們校園的禮儀來說吧,它不正是要求我們從校園、家庭、社會等方面來嚴格要求自己,特別是我們青少年的文明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如果我們中的任意一個人沒能達到,就會直接影響到建立工作,甚至給城市帶來更多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告別不文明的行為,不斷提高自身文明素質,嚴格按照校園禮儀教育的要求,用實際行動踐行各種文明禮儀和美德。

  讓文明之花綻放在那我們心間,文明和美德相伴同行!

  文明的議論文4

  火炬,在每一個人手中傳遞。其實文明就像火炬,只要你心中永遠燃燒著文明之火,把文明放在心中,那麼文明也會如火炬一般,永遠傳遞。

  “人有禮則安之,無禮則危”,“人之有禮,猶魚之有水”,這些古名言無不在說明文明禮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我們做事應該以禮為先,以理為首。

  上學時同學見面會互相打招呼,見到教師會向教師問好;同學需要幫助時,我們伸出援手。當有同學吵架時,我們盡力有矛盾的同學,這些都是校園的文明。我們遵循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等綠燈亮了我們才從斑馬線上走過;在公共汽車上,我們給老人、婦女讓座,我們靠右行走,遵守交通規則,這就是交通上的文明。在商場中我們不再使用一塑膠袋,取而代之的是環保袋,在飯店裡,我們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飯盒……這就是環境上的文明。從上面列舉的種種事情,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文明就在我心中。

  可是我們的社會上依舊有很多不文明的舉動。例如:有人任意砍伐森林,濫用化學品,德城林資源的枯竭;又如是某些人隨地吐痰,隨手丟垃圾,汙染了空氣和大地;有些人酒後駕車,不僅傷害了自己,還會誤傷無辜者;有的人亂闖紅燈,違反了交通規則;有的嘲笑同學,蔑視同學,一些廝殺動物……不文明的現象也是有很多的,所以,我們要消滅這些不文明行為,讓文明之花在社會上盛開。

  我需要文明,你需要文明;大家要文明;社會需要文明;世界更需要文明!一份文明就好像是一盞燈,多一份文明,前方的路就會更亮些。讓我們共同努力,把這個世界點亮吧。

  一個人的文明是這個家庭的驕傲,一個家庭的文明是這個城市的驕傲,一個城市的文明是社會的驕傲。我們人人都多爭取一份文明,中國就會多出十三多億份文明,就會使社會進一大步。講文明自古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不需要高深理論,就從身邊的事情做起。人人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文明之風會吹遍社會的每個角落。讓文明這朵純潔美好的花朵,在我心中永遠的綻放吧!

  文明的議論文5

  我們要做一個文明的人。文明是一種品質,我們只有具備這種品質才能建立一個文明的校園。

  中國曆來就素有“禮儀之幫”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文明禮貌是一件最容易,也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它高於一切。

  在我們的校園中,口香糖滿地的事情已經見怪不怪了。同學們故意損壞公物,到處扔東西。從這些很小的細節就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保證我們良好學習的前提。

  如果我們沒有良好的習慣,即使我們有很好的學習,也枉然。如果我們不能成材,也要先成人。

  我認為文明是我們素質的前沿,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講文明,懂禮貌,一定會營造一個寧靜、有序、有良好學習環境的美麗校園!

  文明的議論文6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文明是不可缺少的。文明是人們相互聯絡的紐帶,是通向友好的橋樑。

  出外有無文明,結果是大不一樣的。《西遊記》中的豬八戒深山探路,遇見一位婦人,他上前問道:“喂,胖女人,前面是什麼地方?”那婦人氣得不理不睬。孫悟空化作和尚上前問道:“請問大嫂,前面是什麼地方?”結果怎樣?大嫂聽了很樂意地回答了孫悟空的問話。同是問路,為何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結果呢?這裡就有一個文明的問題。豬八戒的粗魯無禮與孫悟空的彬彬有禮的對比,說明文明是取得別人真誠幫助的主要前提。

  古語說:“誠於中而形於外。”一個人是否有文明,體現了他的內在修養問題。列寧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表現了他的文明和他的良好的修養。一次,列寧在下樓時遇到一位服務員端水上樓,服務員正要讓道,列寧先讓道並說:“你端著水,理應先上。”列寧身為蘇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日理萬機,卻對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員這麼有文明的行為,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文明還關係到國家的榮譽和民族的形象。一次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公共場合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肆渲染嘲笑。也許你認為這是小事,但在那種莊重的場合這一不文明的舉止卻有損於我們祖國的尊嚴和民族的形象。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是一位非常講文明的偉人。一次,總理特意提醒說:“應當給外賓先上嘛!”周總理的彬彬有禮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美德和新中國的形象,給外賓留下美好的印象,受到國外人民的稱讚。

  古代學者顏元曾說過:“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