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關於可持續發展中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小議論文

可持續發展中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小議論文

關於可持續發展中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小議論文

  在當今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環境也在遭受不斷破壞,作為支撐國家產業水利工程,對國家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因環境規劃不合理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比如,兩岸山體由於人力開發造成了很大變化,大力開發的同時影響了水生植物生長,工程造成了水土流失等。這類問題已經成為我們重點關注的物件,目前,國家正在著力改善,還需不斷探索。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關鍵,自然環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應調動相關部門的積極性,大力做好環保工作。

  1 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1.1 水利水電工程對氣候的影響

  區域性氣候是由大氣環境和水體分佈決定的,大氣環境和水體分佈在自然狀態下是平衡的,然而,在人類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後,或多或少地會對水體的分佈造成影響。水是構成大氣環境的重要因素,正是因為水迴圈過程才有了氣候的千變萬化,水體分佈的改變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了氣候的無法調控甚至災難氣候。

  1.2 水利水電工程對降雨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的不斷建造會使水庫不斷增多。經過陽光的照射,降雨量會大大增加,大量的降雨對於部分割槽域是“甘露”,對於部分割槽域卻會引起洪澇災害。據調查發現,地勢高的迎風面降雨會增加,反之降雨會減少,即在距離水庫比較近的地方,降水量反而會下降。水利水電工程的建立原本是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現在看來,似乎有些顧此失彼。長此以往,降雨時間分佈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南方的大型水庫的夏季降雨量就會減少,冬季降雨量就會增多。綜上所述,水利水電工程的建造對降雨量、降雨分佈、降雨時間分佈等方面都產生了影響。無形中的變化卻造成有形的破壞。

  1.3 水利水電工程對水體的影響

  當水庫建成以後,大量的水容納於一個地方,庫內的水無法及時流出,造成“死水”的堆積,水庫儲存較久的水會讓被淹沒的植物腐爛更快,大量腐爛的植物會消耗水中的氧氣,水中形成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沼氣甚至毒物質和難降解的重金屬,形成次生汙染源。

  1.4 水利水電工程對物種的影響

  在大壩開閘時,水流速度過快,產生了大量的氮氧,幼魚會因此死亡。魚的大量死亡會對土壤造成惡劣影響,土壤的汙染又會破壞植物。水庫蓄水會造成水庫周圍土地大量被浸沒,長久以來,周圍的土地不再適合植物生長,不充足的氧氣、土壤濃度的改變將會造成難以逆轉的生態危機。庫區周圍的土壤過於溼潤,導致養分不足,植物無法紮根立足於此,造成大量的植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1.5 水利水電工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並沒有處理完全的廢水,廢水直接透過排放管道進入河道,造成河水的汙染。水汙染的嚴重化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不方便,比如,施工過程中會產生一些難聞的氣味,含化學物質的氣體進入人體內,潛移默化地傷害著呼吸系統;河道水汙染造成周圍的居民飲用水質得不到保障,長期住在附近的居民無法享受良好的水源,對生活質量有所影響;施工期間,難免會產生噪聲,影響了周圍居民的生活。綜上所訴,水利水電工程的建立對人們造成了許多影響,空氣質量的下降也使得生病率大大提升。

  1.6 社會及人文資產破壞

  為了經濟的發展,各地政府都爭先恐後地要求在本地建立水利水電工程。然而,水利工程建設對社會與人文資產的'影響巨大。如果一個地方確定要建設水利工程,則當地就要為此準備,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選為建築地後,當地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曾經無數的記憶卻成為現代化器械工作的場所。同時,如果水庫恰好選中有大量文物古蹟的地方,則為了大力開發水利水電,人文資產必定受到損壞,得不到保護的文化只能在經濟發展中消失殆盡,唯一殘存的可能只能來源於老一輩的記憶。因此,在進行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選址時需要慎重決策,儘量不遷移群眾和破壞人文資產。

  2 水利水電工程設計的注意事項

  2.1 將水利水電工程與生態工程聯絡起來

  目前,水利工程設計基本都是考慮工程水文學,實際上,水利工程的建立對人們的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生態的破壞並不是人類發展的初衷,在專業化考慮的基礎上,也應適時結合生態學。將生態學與水文學進行有機結合,考慮到各個方面的發展,這樣才有利於水利水電工程的長足發展,才不違揹人類發展的初衷。生態學為設計者提供了生態用水的理念,提供了自然發展平衡的思想,只有遵從這些理念,水利水電工程的建立才算是真正幫到了人類。因此,需要更好地將工程水文學與生態水文學相互融合,為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提供寶貴和事實依據。在生態發展平衡的前提下,談論水資源問題才不會本末倒置,從而使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更加符合生態發展規律。

  2.2 合理規劃和開發

  建立水利水電工程時,要進行合理規劃和開發,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可持續發展觀,長期發展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在水利水電工程的建立中,需要對生態環境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對庫區附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各項資源的分佈、開發情況進行全面瞭解,根據實際情況考量,最終決定建立的地點、時間和規模,做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切不可盲目、大量地開發利用資源,為了眼前的利益而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的破壞。

  2.3 改善生態環境

  我們應積極改善生態環境,比如設計淨水系統或排水系統,對水資源的破壞降到最小。同時,要有針對性地減弱工程對河流生態的影響,因地制宜。

  3 結束語

  目前,水利工程產業正在大力發展。在國內,對水利工程的建立在技術上仍有欠缺,高素質的人才也依舊匱乏。但在很大程度上,設計者們已經開始重視生態問題,將生態學與水文學有效結合起來,成為了設計者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在國內,我們在充分掌握自然規律、自然界的執行準則的前提下,應借鑑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立足國情自主創新,注重人才的培養,使專業化和先進的技術融入施工作業中;應為水利水電工程的發展儲備大量可用人才,在生態平衡的前提下,發展水利水電工程,走科學化、可持續化的發展道路,從而保證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推動中國水利事業的快速發展,更好地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