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議論文的幾點誤區

議論文的幾點誤區

議論文的幾點誤區

  一、“文不對題”。議論文寫作中,一項重要的標準就是“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論據”要以“中心”為準繩,要根據中心去取捨。然而考生卻很難做到這一點。例如:二○○一年的高考,要求以“誠信”為中心寫一篇。於是有的考生在作文中就寫道:“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後,沒有氣餒,沒有灰心,毅然完成了《資本論》的寫作”。 “張海迪,在全身高位截癱的情況下,毅 然自學,終於考取了吉大法學碩士 ”, 我們說這兩個例子如果用在“友誼”,用在“逆境出人才”之類的中會很好,但用在這裡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二、“盲目崇大”。有些考生,一遇到作文時,就搜腸刮肚,想那些“千百年”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論據,或時髦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於是在無可奈何之下,考生便開始胡編亂造。其實,大可不必。生活本身就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一個寫作水平較高的考生,總是能從身邊生活中選取一些有生命的例子,提煉出新穎的觀點。比如:在一篇題為《冷靜,制勝的法寶》的中,作者寫道:一次,我的屋中飛進了一隻燕子,正當我欣賞之即,一隻貓跑了過來,燕子急於逃命,可它忘卻了來路,誤以為玻璃窗便是門,經過幾次撞擊之後終於葬身貓腹。於是,我在敬佩燕子頑強的同時也為它惋惜,因為窗子的邊上便是門,只要稍有冷靜,就不會因慌亂而喪命。其實像這樣的例子,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留心,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三、“老生常談”。所謂“老生常談”,就是論據陳舊,缺乏時代氣息。一些人們熟知的事例,大可不必完全照搬,只要一筆帶過,或換一種方式即可。譬如,一位考生在《得與失》中寫道:

  春秋時代,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為了激勵鬥志,他夜裡睡在柴草上,又在起坐和睡覺的地方掛著苦膽,吃飯睡覺之前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經過長期準備,越國終於把吳國打敗了。

  類似這樣的材料,完全可以簡寫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雖在吳王面前失去尊嚴,可最終卻一舉滅吳,完成復國大業。這樣既節省了筆墨,又不浪費別人的時間。當然,有時代氣息的'事例,需要我們平素經常觀察、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勤於觀察,勤于思考,擴充套件視野,才能“唯有源頭活水來”。

  四、“事例羅列”。在一些作文分數不高的同學中,很大一部分是羅列事例,他們缺乏對事物的仔細分析,深入論證。一些考生在作文中常常是羅列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之後,便“綜上所述”,開始結尾,或是將一些名人堆砌在一起,雖然做到了詞藻華麗,卻給人以“假、大、空”之感,當然作文的分數肯定不會高。

  五、“移花接木”。一些考生在作文中,時常會因記憶不清而“移花接木”。例如:一位考生寫道:“記得莎士比亞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這裡,考生誤將培根寫成了莎士比亞。我們說這種現象雖不是大的缺陷,但卻給人一種知識面狹窄、治學不嚴謹的印象。這會直接影響閱卷老師對的評判。其實,遇到這種情況不必著急,只要變通一下就可以了。如:寫成“不知哪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記得一句話說得好”……。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上述毛病了。

  總之,上述五大誤區是學生在作文中常會出現的情況,也是影響作文質量的毒瘤,希望考生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