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優秀議論文: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優秀議論文: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優秀議論文: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生活處處有語文——論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廣東中山市古三小學 吳少群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既然語文教學要為生活服務,那麼,將語文教學作生活化處理應該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求將課文學習、語文訓練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同教會做人、教會生存有機統一起來。那麼,如何將生活與語文教學聯絡得更和諧呢?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氣氛嚴肅而沉悶,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鬆的人際環境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認知等方面的培養。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輕鬆、愉悅的生活情境,才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首先,教室環境的佈置要充滿生活情趣。如在教室裡建立閱覽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讓可愛的小金魚、小烏龜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好夥伴;讓美麗的盆花、種子成為孩子們關注的物件;讓各式的航模、車模、電子作品成為他們的實驗標本……此外,還要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環境,模擬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關的課文,就讓學生把教室打扮成綠色的大自然。教室裡有時“春色滿園”,有時“碩果累累”,有時“雪花飛舞”……教跟社會實踐相關的課文時,則將教室設計成“一家商場”、“一輛火車”、“一條公路”等,讓學生完全置身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 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孩子們學習的夥伴,生活的導師。置身於這種生活的樂園中,孩子們怎能不神采飛揚,活力四射?

  其次,要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多媒體教學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衝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交替進行。使小學生身臨其境,高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而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多元智慧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由於學生的生活大都單調,兩點一線,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缺乏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多媒體教學恰如其分地填補了這一缺陷。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三段用四個“有的”描寫了四種不同種類魚的特徵。學生單憑想象,很難理解這段內容。我根據課文內容,繪製了這四種魚,教學時讓這些魚先後在螢幕中“遊”來,讓學生觀察對照課文,由於直觀形象,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並馬上指出:“這是‘飛答魚’。”“這是‘氣鼓魚’。”教師再也無須多費口舌了。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絡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1、訪一訪,認知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的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透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對於學生而言可謂並不罕見,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樣利用它的腳一步步往上爬的,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

  有的課文內容跟歷史、傳說、名勝古蹟等密切相關,學生難以理解 .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爺爺植樹》等課文,可以指導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去採訪一些瞭解歷史的老同志,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旅遊,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瞭解了當時歷史背景,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往等能力。

  2、演一演,再現生活。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資訊,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而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酸的和甜的》《稱讚》等課文,內容比較豐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動的情節,有個性的.對話。課上讓學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它組合了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不但使學生獲得生理感官上的快樂和滿足,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若藉助於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透過表演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如教學《嫦娥奔月》,讓學生想象嫦娥飛上月宮後的情景,透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和提高。

  3、學一學,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 有些教師不放心讓學生自己去學、去說,學生自己也習慣於被動地聽、被動地學,部分學生甚至養成懶於思考、不願實踐的惰性。這種情況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更談不上具有創造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學習實踐中,對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探索實踐的每一點成功和進步,都應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援、幫助和肯定,使他們在體驗實踐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例如《回聲》這一課,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們可能還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學完這麼有趣的物理現象之後,讓孩子們在空曠的房子了,車庫裡去喊一喊,體驗體驗,並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感悟定會回味無窮。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透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日常生活“語文化”

  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報刊雜誌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蹟要賞,山川河流要遊。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充套件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嚐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麼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勞動的甘苦;父母節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週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2、班級生活“語文化”

  首先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許多故事

  都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學校裡開展的各項活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學校建築、環境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教者可結合語文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校園、舉行遊戲、比賽、主題教育活動等,讓學生進行演講、講故事、課本劇表演以及寫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於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其生命力。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他一週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施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快樂的學校”.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能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進文字,走進生活,融入社會,並在真實的實踐中去感悟,去發現,去操作,去創造,這樣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慧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2、《學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