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敘事> 元宵節記敘文通用

元宵節記敘文

元宵節記敘文通用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特別是記敘文,記敘文以記敘為主,但往往也間有描寫、抒情和議論,不可能有截然的劃分。這型別的作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宵節記敘文通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節記敘文通用1

  元宵節是我國不可缺少的傳統節日,小時候,我便想了解這個節日,可總是因為貪玩而忽略這件事。初中時有了這些特色的寒假作業,即使我沉迷在遊戲中,也能想起,而且更加認真,不會馬馬虎虎。元宵節的來歷有很多,最合理的一種是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打算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奪取劉氏江山。劉襄便起兵討伐諸呂,“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劉恆登基,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在元宵節中,我們又會有花燈寄寓,元宵燈詩,元宵燈謎等的習俗,真是無不歡樂。

  作為一個兒童,儘管有時候可能想起作業就顯得反感,但換個角度一想,如果沒有這些作業,我們除了漫無目的地玩還會如何呢?有了一些作業,我們會在玩的過程中學;有了一些作業,我們會去更多地瞭解,關注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一些作業,我們就會更有計劃地去度過自己愉快地假期,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

  我認為老師留的這些瞭解元宵節的作業對我們很有幫助,這些作業不僅留的很有意義,而且量度適中。最重要的是這些作業不僅可以使我們充分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還可以讓我們重視起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培養實踐能力,增長自己的見識。雖然開始我可能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任務,但當我投入到任務當中時,我就變得發自內心得去感受了解了。

  因此,這些特色寒假作業使我們的假期變得更充實,更完美。讓我們認真地對待每一項作業,讓每一個假期都變得有充實,有意義!

元宵節記敘文通用2

  孩子們很喜歡元宵節,一是因為可以和大人一起包大圓兒吃,二是晚間能和其他夥伴聚在一起玩花燈。

  元宵前一天下午,家家戶戶拿出了麵粉,薺菜和肉粒肉絲,孩子們好奇心大,都湊到廚房裡去看老人們包大圓兒。老人先和麵,隨後擀麵,將麵糰擀成圓圓的麵皮。當然,麵皮要足夠厚,這樣餡兒才不會露出來,老輩的人包大圓兒都很熟練,擀好了麵皮後便用手指蘸點水,向一週邊塗開,再用筷子填上餡兒,有些人家習慣在餡里加幾勺鹽,有的放幾勺糖,最後封口進一步搓成圓球即可。

  有些孩子看老一輩人包大圓兒十分容易,便以為自己也可包成那圓圓滾滾的大圓兒。他們先和麵,但常不是水太多了就是面多了,一會兒盆裡全是稀麵糊,一會兒盆裡滿是麵粉兒,馬馬虎虎和好面的,那面也很黏手。孩子們去和麵,一定要把水和麵用完了才放棄,往往他們臉上東一片白麵粉,西一塊黏麵糊,十根小而細的手指裹上了為它們量身定做的厚白襖。

  元宵節早晨,人們拉開大鍋鍋蓋,舀起大鍋裡伴著青菜湯的大圓兒,在人家廚房邊經過,滿空氣的清香味撲面而來。孩子們已坐在桌邊,等大人捧上大碗,他們便夾起送進嘴中,伴著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度過了一早晨,就等晚上玩花燈了。

  說起孩子們的花燈,種樣也實在多,有的託著大大的白兔燈,有的拎著唱歌會旋轉的木馬燈,有的是盛放的蓮花燈,還有的乾脆把家裡的`小燈籠拿下來,往上纏了根能發光的燈絲,就也算是個花燈了。晚間一到,孩子們就不約而同跑出來,等人齊了,一起開啟燈的開關,音樂聲交織在一起,閃著暖白色光的,閃著紅色光的,閃著鮮黃色光的……總的是十分熱鬧。

  大人們興許會拿出幾盞孔明燈,寫上祝福,到空地上放飛它,讓孔明燈帶著祝福飛向遙遠的天邊。

  黑壓壓的天空直至只能看見幾個零星小點——也不知是星星還是遠去的孔明——大人們才帶著孩子回到家中,關上門窗。於是慶祝新一年的活動結束了。

  新的一年也真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