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遊記>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1

  六月的最後幾天,一考完試,媽媽就帶我來到了爸爸工作的城市——長沙。

  長沙,古稱潭州,別名星城,是湖南省省會。長沙的美食也是聞名中外的,長沙人愛吃辣,聽媽媽說因為長沙氣候潮溼,所以吃辣是對身體的一種排毒,這個說法還真夠怪的。

  第二天,我和媽媽一起參觀了長沙市博物館,歷時兩個多小時,走馬觀花似地看完,其中最有名的是馬王堆漢墓,裡面埋的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有及家屬的墓葬,儲存的特別完好,可見中國古代的人是多麼聰明,最令我難忘的是丞相的夫人——辛追夫人的墓。她出土時連肚子裡的瓜子都能大約數出來,並且肌肉還富有彈性,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能清晰可見。科學家們推測可能是因為水銀的作用,加上古代人喜歡吃長生不老的丹藥,丹藥裡也含有少量水銀,水銀富有殺菌的作用,所以才儲存的如此完美。

  這次的長沙之旅讓我收穫滿滿,受益匪淺,原來考古科學家的本領這麼大,我非常喜歡這次的生活實踐,真的很有趣。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2

  10月5日下午,我們全家遊玩了南昌梅湖博物館,這裡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和書法家——八大山人居住過地方,裡面儲存了很多的名畫。

  我們推開大門,穿過安靜的小路,先來到了一樓,一樓中間有幅大大的畫像,四周掛滿了畫,有可愛的梅花鹿;有含苞欲放的荷花;有相親相愛的鴛鴦。我想把好看的畫拍下來,保安叔叔連忙阻止我,還親切地對我說:“拍照會影響名畫的。”我點了點頭,將照相機收起來了。

  參觀好一樓,我們來到了二樓,二樓掛著的畫比一樓還好多,我問叔叔:“這裡可以拍照嗎?叔叔說:”可以的。“我興奮地拍了許多張照片。爸爸在二樓服務處買了本書畫精選,我開心地在書本上印了博物館的小紅章。

  二個小時後,媽媽說:”我們可以回去了。“我才依依不捨地與它告別:梅湖博物館,再見了。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3

  7月5日那天,萬里無雲,陽光燦爛,外公和外婆帶著我來到杭州省自然博物館玩。到門口時雖然關著,但門口己經有很多小朋友在排隊等候了,過了好長時間,門終於開了,我和其他的小朋友你擠我我擠你地走進了博物館。 寬敞明亮的大廳內,有大型的生物展示牆,牆上掛著各種魚類標本,特別是灰鯨骨骼,鯨,鯊等大型標本,使我特別驚訝怎麼有這麼大的魚呢 !

  我們走上了二樓,來到地球生命故事家園,在46億年的時候,地球有了生命過程,設定生命家園、生命誕生、生命登陸、恐龍時代和哺乳動物這五個單元。再現了生命大爆發,鸚鵡螺海洋、魚類時代、蕨類森林、恐龍世界、哺乳動物時代至人類登上生命舞臺,這就是地球的生命故事,觀看後,我知道了地球有很長很長很長很長的歷史呀,我也完全理解了漫長的意思了。 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三樓,走進了豐富奇異的動物世界,我們先參觀的鳥類,鳥類分為猛禽、遊禽、陸禽、攀禽、鳴禽、涉禽和走禽七大類。還看了貓科類、熊科類、鹿科類……

  一天過去了,我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看到了似懂非懂的標本,再見吧,自然博物館,下次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4

  今天,陽光明媚是個好天氣,我們“中州小組”坐著汽車,一路上,歡聲笑語,來到了臨城——參觀舟山博物館。

  一走進博物館我就立刻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一位“武士”正駕駛著一艘船在波濤中航行。岸邊的小朋友開心地吹起了小螺號構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美景,展現了舟山老漁民出海時的情景。我們欣賞了千奇百怪的化石、礦石,瞭解了珍貴稀少的動植物。

  再往前走,裡面的古代兵器、器皿等等都讓我大開眼界。其中,一排電話讓我記憶猶新:拿起電話,就會發一聲聲鳥的鳴叫,讓我陶醉其中,愛不釋手。正當我沉浸在這美妙的一刻時,同學的喊聲把我拉回來:“快來看,有好多好多魚!”我立馬跑過去看,哇!只看見滿筐的魚在地上,漁民們正在辛勤地勞作著,把每一筐魚都搬上來。許多小魚正擠在籮筐裡,滿筐欲溢。接下來,我們又參觀了“人們造船的過程”,瞭解了捕魚的歷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啊!舟山博物館,您是我們舟山人的驕傲!是您讓子孫後代懂得了舟山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5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南京日報小記者一起來到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參觀氣象博物館。

  一進校門,老師就帶我們來到了氣象樓的最頂端,我們看到了一個天氣雷達,它像一個被高高托起的白色大皮球,直徑11米,高68米,它可以準確預測天氣情況,方便人們出行。皮球周圍有四根又細又長的避雷針,像四根直直的繡花針,避雷針比大皮球還要高,只要雷電一碰到避雷針,避雷針就會立刻把雷電傳送到地底下,從而起到了保護天氣雷達的作用。天氣雷達的旁邊有三個衛星接收器,就像三朵綻放的茉莉花,它們的花蕊特別長,能更好地接受衛星傳送來的天氣資訊。

  接下來我們來到氣象實驗場,看到了三根風向針,它可以測量風的方向和速度。風向針後面有幾個百葉箱,其中一個百葉箱裡面放著四根溫度計,它可以測量每天的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和空氣溼度。

  最後講解員叔叔還告訴我們雲可以分成高雲,中雲,低雲三種。

  今天的收穫可真多啊!我以後要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科學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6

  5月24日,我懷著好奇激動的心情跟著爸爸去參加牡丹晚報小記者活動。我穿上新衣服、跨上書包、戴上小記者證高高興興地下了樓,爸爸開車帶著我,不一會兒就到了定陶博物館。

  到達集合地點後,人還不多,我焦急地等待著,小記者們陸續過來了。人到齊後,我們排著隊有秩序地往裡走,不一會兒,到了參觀區。博物館的叔叔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為我們詳細地講解古文物的歷史。我們一邊參觀,一邊默默地讚歎。這裡有許多古文物,以古髮簪為主,展示了不同朝代的髮簪。如先秦骨簪、先秦銅簪、漢唐銅簪等。髮簪的材料由骨頭、鐵、銅、銀、玉不斷演變,顯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我看到了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今天真是大開眼界,走在博物館中,如同走進了歷史的星空,彷彿看到了古代女子佩戴髮簪的美麗身影。其他小記者和我一樣迫不及待地拿出相機把這些歷史文物拍了下來,屋內閃光燈不停地閃爍。

  參觀完了,我們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揮手再見,然後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定陶博物館。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7

  今天上午,媽媽帶著我去參觀普陀博物館。

  遊覽普陀博物館當然要先了解他咯,遊覽的的前一個晚上,我在電腦裡查了有關普陀博物館的資料,這樣可以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普陀博物館,瞭解普陀悠久的文化歷史。

  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來到普陀博物館,走進大廳,一艘大捕船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據瞭解大捕船是普陀早年沿用的捕撈船隻,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拐進右邊一個房間,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段古木。聽說,這根古木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從朱家尖沙灘底下挖出來的。我一轉身看到的是幾十艘漁船模型,有大捕船、小木船……旁邊是一根鯨魚肋骨,我看了看,哇,比我的手臂還要長!真是令我大開眼界。走進另一個房間,裡面展出的是各種捕魚的網具,比如蟹籠、拖網等等,可以捕各種魚、蝦、蟹。一旁則展出了沈家門的漁船從小木船到機帆船變遷的過程。

  原來,在以前,漁民們沒有錢,只能造一些小木船出海捕魚,一遇到風浪就會翻沉。而現在,漁港裡沒有了過去的小木船,而是一艘艘鋼製、木製的大漁船,抗風浪能力明顯增強。“變化真大!”我由衷的感嘆道。

  小半天的遊覽結束了,這次遊覽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8

  今天我去了博物館。

  一推開門,一陣陣冷氣就撲面而來,伴隨著冷氣的還有一股清香淡雅的古典風味(其實就是一種盜墓的感覺……),這更促使了好奇心神經的發作!讓我狂奔向了一個展廳。

  這個展廳展出的是“北朝壁畫”最先映入眼簾,也是最壯觀的是一副長35.6米、最高點達8米的北齊高洋墓壁畫,是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目前發掘的規模最大的北朝帝陵。墓室入口有一個大門吏俑,往裡走就會看見一大堆陶俑陪葬“人”,這些陶俑手上都有一兩個洞洞,應該是“拿”過什麼東西。其他小篇幅的壁畫因年代久遠,地表塌陷擠壓,墓壁變形,只等模糊看清一些儀仗人物,頭戴漆紗籠冠,上衣下裳,雙手持節;還有些畫上畫著神獸,除了青龍白虎還有些沒見過的神獸各式各樣,形態各異。但終究是要走滴!所以,下一個展廳,我來嘍!

  接著,我們上到了二層,到一個瓷器展館,裡面的瓷器有白的、綠的、紅的、青花瓷的,花紋也各異,有牡丹的、喜鵲的、仙鶴的、龍的、鳳的……拼拼湊湊到一起還挺好看!還有指甲蓋大小的可愛動物,都是瓷的,特別精美,簡直出神入化。這裡最多的是瓷枕頭,看著硬邦邦的,但是可以治頸椎病。

  然後我們又參觀了金縷玉衣,各種弩箭,還有馬車等等,甚至原來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還學不來:原來古人做的金縷玉衣,金縷直徑僅0.5,以現在的工藝,只能做到直徑0.8,看來我們還要繼續向古人學習!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9

  快樂的暑假生活開始了,每年的暑假生活都豐富多彩的,今年的暑假令我最難忘的是參加了“炫秦風小隊”——參觀西北大學博物館。

  首先我們進入是的地球館,裡面有很多古代的生物化石,聽解說叔叔說那是4億多年前動物,離現代社會好遙遠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象的化石,它的身體有牆那麼高,它腿像柱子一樣長,長長的象牙像兩把長槍,威風凜凜的站在那裡,好像說我才是這裡的霸主。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生物館,這裡有很多生物標本,各種各樣的鳥類,我們都叫不上名字,有野牛和大熊貓等動物的.標本,野牛強壯威武,大熊貓憨態可掬,我們的世界可真奇妙。

  最後我們進入是的歷史館,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文物聽說都是古代的裝飾品和生活用品,可是和我們現在生活用品有天壤之別,它們看起來很舊,顏色也不鮮豔,形狀也很奇怪。

  時間過得好快,漸漸暮色降臨,我們不得不戀戀不捨的離開博物館,期待下次有機會再參觀一次。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10

  今天,我們五7小太陽的中隊的同學們都非常高興,因為我們今天要來到西溪溼地博物館進行秋遊。

  西溪溼地博物館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博物館,儘管很多同學已經曾經來過了,但是今天,大家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沒有仔細看過體驗過。所以,在參觀的過程中,同學們仍然興致勃勃地觀察著、思考著。

  分小組活動了,很多同學都在製作保護溼地動植物的宣傳卡片。尤其是這次的蝴蝶特色展館,更是大家流連忘返的地方。透過製作宣傳卡片,孩子們更加增強了保護溼地、保護自然的意識。

  中午,我們來到對面的草坪休息。拿出每人事先做好的一份主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真的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午餐後,同學們在草坪上進行小組的活動,大家非常開心。

  我們度過了非常快樂的秋遊一天。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11

  星期三,我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秋季考察活動。

  我們先觀看了4D電影。然後,我們來到了“古代航海歷史館”。在那裡,由最早的船:羊皮筏、竹筏、獨木舟等等,以及船上用品,如:銅錨、鐵錨、櫓……還有許多航海需要的工具:指南針,星盤和象限儀。見識了“世界上最小的船”——用核桃殼雕刻的船,“世界上最貴的船”——純金雕刻的船。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海員館”,知道了船長是如何駕駛船的,體驗了在黃浦江上行駛的感覺,和海員們的服飾、怎麼打結,還看了《航海日誌》。

  大廳裡的明代船隻“福船”,使人震驚,船頭有一隻龍頭,船身上還有兩隻魚眼睛,還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船上可供遊客參觀,甲板上還有可以逃生的小船……以及船員們住的小房間。

  這次秋遊的收穫真大!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12

  這個週末,喜愛大海的我跟著爸爸,興致勃勃地來到航海博物館參觀。

  一進航海博物館大門,就看見一艘高大的輪船,足有三十多米高,據說,這是仿造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的帆船製作的,叫作“福船”,至今還能下海呢,它的壯觀真令人驚歎不已!

  走進大廳,我們發現,航海博物館以“航海”為主線,分為“航海歷史、船舶、航海與港口、海事與海上安全、海員、軍事航海”六大展館,設立有“漁船與捕魚、航海體育與休閒”兩個專題展區,還建有“天象館”、“4D影院”和“兒童活動中心”,哈哈,這真是老鼠掉到了米倉裡,我拉著爸爸趕緊參觀起來。

  一路走來,我不僅增加了各種航海歷史和船艦模型的知識,還參加了各種有趣的互動遊戲。你看,我一會兒找“大副”學習打水手結,一會兒按照“船長”的要求模擬駕駛巡洋艦,還學會了發莫爾斯電碼,用六分儀觀測方位……玩得不亦樂乎!

  時間過得飛快,在天象館看完了精彩的4D電影后,一天的參觀就要結束了!可我還意猶未盡——奇妙的航海世界裡有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我一定會再來探索的!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13

  今天,我們早早的來到來綠園。因為,我們班的家長要帶著我們去殷墟博物館,參觀古代商朝的遺址。以及漢字的來源。瞭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商朝的文物。

  我們剛走進博物館,就不津張大了嘴巴,裡面全是商朝的生活用品,有各種各銅器,例如:鍋,盆子……我目不轉晴的上自著,仔細地看著,根本看不過來。我還知道了,最初,是倉頡造的字。在那裡,我還看到了古代人的生活,以及紙是怎麼來的。每一樣都十分有趣。

  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那許許多多的鼎了,它們有三足的也有四足的。在古代,這些鼎大部分都用來做祭祀品。少數用來當鍋。看著這些老的發青的鼎,我不禁感嘆到,我們的祖先在科技不先進的情況下,竟然能做出這麼大的鼎,我真為作為他們的後代而感到驕傲。

  這就是殷墟博物館,這次殷墟之旅,我十分開心!我來到這裡,學習到了好多知識,充實了自己的認識。還覺得十分快樂,讓自己沒有那麼無聊,讓我的心情比原來更好。真是一石二鳥、一舉兩得。這次殷墟之旅真是不虛此行。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14

  今天,老爸開著車帶我來到了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始了一次收穫知識的旅程。

  首先,我們來到了“中國農業文明陳列館”,這裡講了一些名人和最早的農業方法。“協田”是古代奴隸三個人一起耕田,“二牛抬槓”是一個人在前面牽著牛,一個人坐在槓上,用腳控制犁劃入土深淺,一個人在後面牽著犁。還有一些名人,如記載了果樹嫁接技術的賈思勰,明末著名農學家徐光啟,對紡織技術有貢獻的黃道婆。還有一些農具,如犁,鐵鐮,等等。接下來,我們來到了“中國土壤標本陳列館”,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土壤標本,還有中國土壤分佈圖。然後,我們來到了“彩陶中的遠古農業陳列館”這裡有各式各樣的陶器。我們又去了“中國傳統農具陳列館”,這裡有名人的介紹,有神奇的航天育種,還有各種各樣的農具。最後,我們來到了“青少年農業科普館”,這裡有好玩的遊戲和有趣的知識。

  今天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見到了沒見過的東西。真是不枉此行啊!

在歷史中暢遊——博物館遊記15

  雲南省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創建於1951年。作為民族 文化大省,考古發掘已證明了雲南歷史文化呈現的多樣性與多民族省 份是相一致的。50餘年來,雲南省博物館經過多年的考古發掘、調查 徵集、社會收購和接受捐贈的青銅器、古錢幣、陶瓷器、古書畫、碑 貼、郵票及各類工藝品已逾19萬件之多,是雲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 物館。在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中,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約1千餘 件。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鎏金騎士貯貝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銅案、 大理三塔出土的大理國金阿嵯耶觀音立像、呈貢王家營沐氏墓地出土 的明代嵌寶石金髮冠、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圖軸、元代黃公望剡溪訪戴 圖軸等文物,堪稱國寶級文物。雲南省博物館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 文化青銅器,南詔與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現代多姿多彩的 少數民族文物精品。

  展覽、收藏與科研是博物館的三大功能。雲南省博物館是全省文 物陳列展覽的主要單位,是全國一級博物館。它利用豐富的藏品,舉 辦過不同內容的陳列展覽,全面、系統地展示了雲南的社會歷史文化 面貌,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