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遊記> 關於灕江遊記的作文以及點評

灕江遊記的作文以及點評

關於灕江遊記的作文以及點評

  灕江遊記

  不遊灕江就不算到了桂林,所以我到桂林的第一件事就是隨團隊遊灕江了。

  船駛向江心,大夥兒一窩蜂地爬上了二樓甲板。舉目望去,兩岸群山高聳綿延。豔陽當空照著,於是它們的影子都畫在清亮見底的江水之中了。遊輪中速行駛著,船尾激起一簇簇雪白的浪花,山影隨著水的盪漾模糊了,漸漸沉澱下去,又慢慢浮出水面。此情此景,我覺得自己也似乎與這巍巍群山與浩浩江水融為一體了。

  不知沉醉了多久,霧從水底悄悄地爬了上來,帶著溼潤的清涼,浮在半空中,懶懶地飄著。我深吸一口氣,霧鑽進我的鼻孔,緩緩地流遍我的全身,在我的心田裡盪漾開去……此時的灕江山水猶如仙境一般,全在霧氣裡朦朧著,小睡著,是那麼溫馨,那麼寧靜。

  踏上二樓甲板,扶著欄杆,細雨伴著微風撲打著我的臉頰,好不愜意!江水拍擊著裸露的山岩,綠草青苔從山腳下開始蔓延,越來越濃,越來越密,以至於把整個山頭給覆蓋了。彷彿有人將一盆綠色的汁液從山頂直潑下山來似的,濃濃的綠凝在山石巖壁上,把稜稜角角 ,凹凹凸凸的地方都給抹平了。聽,遠處飄來了一陣陣悠揚的歌聲。我想:在山的那邊,一定住著一群瑤族鄉民,現在,小夥兒小姑娘們在山上自由自在地對著山歌,採著藥草,耕著天地呢!

  不知不覺間,前面到了“金沙灘”。三四隻白色的鳥兒優雅地飛過沙灘,仰身貼著山壁向天空飛去,只留下幾聲歡悅的鳥鳴。

  船駛到一半時,導遊向我們介紹,前方那座雄偉的山便是九馬畫山。隱隱約約能看出有九匹馬印在山上,這應該能與徐悲鴻的《八駿圖》相提並論了。據說,周恩來總理遊灕江時數出了這九匹馬,此後,便有傳言說,凡能夠數出這九匹馬的將會成為一代偉人。這九匹馬形態各異,神似雖談不上,但卻有十分的形似。人工也比不上這天然的鬼斧神工。這粗糙的岩石是不會講話的,但刻在它身上的九匹馬卻在鳴叫,奔跑。霧漸漸薄了一些,這九匹馬看上去更精神了。我凝視細瞧,發現有一匹馬在向我搖尾巴哩。

  最後,我們在陽朔下船。

  這時,霧已經全部散去,灕江山水在霧的`洗禮之下,更加清新脫俗。這可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啊!

  點評:

  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初中生遊記散文。其優點有三:

  (一)條理清晰。寫遊記自然要交待遊蹤,開篇簡練地交代隨團遊灕江,接著是船到江心,然後不知不覺中來到了金沙灘,再就是九馬畫山,最後在陽朔下船。而觀察點自始至終是在二樓甲板。其中,先總寫灕江山水,然後集中筆墨詳寫了山岩石壁的“綠”,而這綠正緣於灕江水滋生出來的青苔。一明一暗,有這樣的水才有這樣的山,有這樣的山才有這樣的水。最後選取了九馬畫山這個“點”,並引入了偉人趣事和民間傳言,讀來倍添傳奇色彩。

  (二)感受獨特。在小作者眼中,群山的影子都“畫”在清亮見底的江水之中,可不是麼?如此美景,實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水墨畫!在小作者眼中,霧是從水底悄悄“爬”上來的,可不是麼?霧本是水氣蒸騰而凝成的雲氣,這才是盪舟灕江之真實感受。在小作者眼中,滿山滿眼的綠是有人將一盆綠色的汁液從山頂直潑下山來,多麼引人遐想:這該是怎樣的一種青翠欲滴的綠啊!若非身臨其境,怎會有如此奇妙的感受。在小作者眼中,山的那邊,小夥兒小姑娘們正自由自在地對著山歌,採著藥草,耕著天地。這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的想像!可不是麼,有這仙境般的山和水,自然會養育出神仙似的人啊!

  (三)語言生動。除了巧用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小作者還十分注意動詞的選用。看似信手拈來,其實極富匠心。如,第三段寫霧,連續用了“爬”、“浮”、“飄”、“鑽”、“流”、“盪漾”等,將若有若無的霧寫得何其富有靈性和動感;再如,寫那幾只飛鳥,雖寥寥數語,也十分形象貼切:優雅地飛,仰身貼著,留下歡悅的鳥鳴,三言兩語,便使人如見其狀,如聞其聲,同時又給人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