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理> 【推薦】心理作文集合八篇

心理作文

【推薦】心理作文集合八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作文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作文 篇1

  記得在創新期中考試前,老師為了讓我們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讓同學們反覆做了模擬測驗卷。在這“身經百戰”的磨練中。有一次數學考試讓我非常難忘。

  同學們都趴在桌上認真地答著題目。安靜的教室裡只能聽見沙沙的筆聲。老師坐在講桌旁看著我們,快打鈴了,可是隻有兩位同學交了試卷。

  我很順利地答完了所有的題目,心裡很開心,真想立刻知道分數,打算起身去交,我看到了這樣的情景:老師一邊用紅比批改,一邊監考我們,前面兩位同學得的分數較低,但是他們還是班上成績很不錯的孩子呢!見此情景,我因為害怕考得太差所以又坐了下去,打算再重新檢查一遍。

  檢查的過程中,反而讓我緊張兮兮。心裡總想著:要是我也這麼早交上去,會不會也出差錯?分數會不會也很低?老師會批評我嗎?同學們會不會笑話我?我翻來覆去地看著手上的卷子,看著這張實在是檢查不出任何錯誤的卷子。好幾次我想站起來走到講臺,把它交給老師,可是雙腿卻像是灌了水一樣沉重。渾身無力,我握著試卷的手好像都微微有些顫抖。

  終於,我慢慢的剋制自己的情緒,暗暗地說,一、二、三!我一下子站了起來,向監考老師走去,霎那間,我並沒有回頭看同學們的表情,但是我卻感覺到班裡所有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好像都在說:“這麼快去幹什麼啊,考低分可就慘啦!”我永遠相信自己,並沒有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仍然向講監考老師走去,短短的幾步路,卻讓我感覺是那麼的長。

  我把卷子放到老師桌上,趕緊回到座位上,我控制不了我的一雙明亮的眼睛,緊盯著老師的手,老師拿起紅筆,迅速地改了起來……心裡默默地說:上帝保佑我啊,不要錯啊!!老師改的很快,從他手上熟練的動作能判斷出他在流暢地畫著一個個勾。忽然,我看到她在改一道題時眉毛皺了皺。我的心像小兔子一樣蹦蹦直跳,不知不覺地握緊了拳頭,背上似乎流出了汗。可是老師思索了一會兒之後,手接著畫出一個打勾的動作,啊,這是多麼美妙的弧線!我的心慢慢地回到了“家裡”,可是,改到中間,我看到老師在兩道題目上各畫了兩筆,不好!可能這兩題題錯了,老師打的是一個刺眼的“紅叉”。

  “言雨磬,這次整整95了,繼續努力吧。”我迫不及待地向卷面望去,95分,太好了,太好了,我沒聽錯!真的是95分!但是那兩個小小的紅叉居然扣掉了五分,我恨不得重考一次,把這五分給要回來,還在回憶剛才是怎麼檢查的!但我心裡還是美滋滋的……這次考試,讓我明白:考試的時候,不僅要沉著冷靜,還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充滿信心才能取得成功,我們才是自己真正的上帝。

心理作文 篇2

  新出的《城市之光》也看完了,現在想來我覺得蠻可怕的。當時一口氣把前面的幾本重新看了一遍,結果睡覺前停在《暗河》,這一本主要的是人販子事件,於是當天晚上我愣是沒睡安穩,太可怕了,那是隱於正常社會下的生活和現實。這也是我覺得心理罪可怕的地方,因為這一本應該是第四本,所以它揭露的引申的比前面幾本更多更深,幾本寫下來主角方木從一個普通大學生變得越來越壓抑,他經歷的事情也是從只是無意到有興趣犯罪深入到故意犯罪再變成為自我救贖而故意傷害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再深入到這裡——社會犯罪。如果說前面兩本都還只是普通的心裡成長心裡扭曲,那麼第三本《教化場》開始就是社會犯罪,社會扭曲,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我覺得這個系列的書很可怕。

  《教化場》是以教化場實驗為歷史背景推動現在教化場實驗的進行的,但是實際上過去的教化場實驗是過分追求科學完美而忽視了人的尊嚴和價值,他是為了教化這個社會,我覺得這種想法很恐怖,因為實際上人不該是被教化才對,完全被教化也就說明這個社會失去了活力,當然你也得承認這個實驗的初衷是好的。但更恐怖的是現在的教化場實驗,這個實驗延續了過去的實驗的做法卻沒有延續它的精神,這一個只是為了個人名聲而不顧一切的誘導別人復仇救贖自我而犯罪,不過實際上所謂的自我救贖也沒有成功,那些復仇的人心理上反而更加壓抑了。而這裡,不管是為一己私慾進行實驗的人還是為了自己就不顧一切的傷害別人的人都讓我覺得恐怖。所謂的教化難道是教化人復仇嗎?如果整個社會都變成這樣的話那還不亂套了!

  接下來的《暗河》就讓人更加心驚,因為我覺得他完全就是在表現這個社會的疏漏,和平只是表象,還有很多陰暗的事件充滿了這個地下社會,沒有秩序,沒有法律,拳頭就是規則,金錢就是規則。

  如果說上面這兩本讓我覺得恐怖,那麼最後一本《城市之光》就是讓我覺得恐慌。這一本講的是一個自詡為城市之光的人用武力制裁在社會輿論中受到鄙夷批判的人的生死,並且他在社會中受到鼓勵追捧表揚,是的,表揚,那些人都覺得城市之光在法律下犯罪時間大快人心的事情,因為他代表了自己心裡的暴力慾望,對最後一個法官的時候他們幾乎所有人都投票要城市之光殺死判決不公的法官。這讓我覺得恐慌。什麼時候人的道德底線變得這樣不堪一擊了!越來越習慣不透過法律去決定其他人的生死,越來越對暴力懷有慾望,越來越多的不滿,這不能讓社會變得美好,反而會讓他更加糟糕。因為有這樣想法的不僅僅是普通人,還有警察也有很多有這樣的想法,連維護法律的人都不想憑法律制裁,那麼這個社會還有多少人會堅持法律?同時這也是讓我最覺得恐慌的地方,幾乎整個社會都不按法律行事,而對於這點除去普通的對這件事恐慌還有就是我發現自己第一反應是感到熟悉,這太可怕了,在理智上我認為不應該的事情在實際上我和那些人的想法差不多,我覺得從某種程度看來我的道德底線比那些人還要低。

  所幸《城市之光》這本給我的感覺不只是以城市之光自居的犯罪分子,我覺得方木更是城市之光。和其他警察不一樣,他單純認為善惡有報也該是由法律來執行,他會為那些人投票殺死法官的事情感到憤怒,他會為制裁“城市之光”而不斷周旋甚至賠上自己的性命,我覺得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警察,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光。這個社會暗流湧動,一旦有人突破了生死界限那麼整個社會都會突破生死界限、道德界限,或許一時間社會會變的安寧,但時間一長社會就會亂套,而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用自己的榮譽和生命揭穿了事實修正了整個社會的負能量,這才是真正要走的路,這樣一如既往的堅持的正義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光。文章最後在一所學校幾個和方木交好的警察聽說了一個讓學生又愛又恨的老師,他們在期待那個走過來的人是方木,也在害怕那個人不是方木。最後作者沒有寫那個人是誰,但我私心希望那個人就是方木,方木還沒有死,因為方木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警察,但他的正義感責任感更強,是個讓人喜歡的警察,我不想他死因為我不想城市的光就這樣熄滅,雖然如果這個人不是方木,那麼就代表像方木所代表的精神在別人的身上延續了下去,只要人沒有死完,那麼精神就不會斷絕,這樣說來我都不知道方木到底該死還是不該死了。

  但終有一點,這種正義永遠都不會斷絕,這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光。

心理作文 篇3

  在生活中,你若是個有心人,便能悟出生活中的啟示。那一天發生的一件小事,就讓我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悟出”是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呢,怪不得印象深刻。那是一個週末,我和家人去晉江探望姨婆和從香港回來的表妹一家,姨婆安排我們住在晉江的國際榮譽大酒店。

  晚上,我和表妹阿b吃完了美味的自助餐,擦了擦嘴巴回到了我的房間,迫不及待地玩起了電腦,我們一會兒進“酷狗”聽聽音樂,一會兒上“人人”喂喂狗、偷偷菜、撈撈魚,玩的不亦樂乎,並大喊著為對方加油。就這樣時間在我們的大喊大叫中流逝了。講述玩樂的過程,為下文做好鋪墊。一小時,兩小時。我們喊盡興了,口也可得要冒煙。我滿懷希望地看了看熱水壺,空的;水壺,空的。沒事,實在沒有水喝茶也行。我和阿b拿來一個杯子,我提起茶壺,倒了倒,可令人失望透了,一滴茶也沒有。我失望極了,有很發愁:怎麼辦,沒有水,早知道剛剛吃自助餐時帶幾瓶水下來!我和阿b恨不得接杯自來水喝個痛快。我心急如焚。突然,我眼睛一亮――床頭櫃上有兩瓶礦泉水!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啊!“心急如焚”真實地寫出了當時的感受。

  礦泉水!我像看見了救星一樣抓起礦泉水,看也不看,迅速地“叭-”地打開了瓶蓋,招呼著表妹:“嘿,有水了!快來呀!”表妹猶豫了好一會兒,說:“姐姐,別喝吧,這好像是進口礦泉水,可能要收費,好像挺貴的!”“想那麼多幹嘛!”我把水“咕嚕咕嚕”地喝了下去。表妹的猶豫,表現出了她的心思比較細膩。“吱扭――”門開了,媽媽回來了,一眼看到桌上喝一半的礦泉水,說道:“誰,誰喝的?”阿b正準備脫口而出,我知道大事不好,捅了一下阿b,搶著說道:“不……,不是我們呀!”“捅”和“搶”表現出我當時心情的著急。媽媽滿腹狐疑問了我一下:“真的?不是你不然還有誰?誰放在這的?”我被逼到了牆角,小聲地說:“是我喝的。”媽媽氣急敗壞:“你可以喝水,喝多少都可以,絕不能說謊!”

  媽媽的“氣急敗壞”可以看出她內心是多麼失望啊。我本以為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是媽媽跟我玩了局“狼來了”的遊戲,從那以後,她便不再相信我的話了。朋友們,千萬別撒謊。媽媽的“不再相信”是對我最大的懲罰。

心理作文 篇4

  當富饒的天空生氣迷人的雲彩是,當我們走之一起,我頓時明白時間多少空虛,哎,我想起小學同學,他們對我的說的話,我們都要好好上完初中,大家當時信心十足,但是現在看來,好象變化還很多,王杉荒廢了學業,正日沉迷網路,學習日益退步……

  王棚已經不上學了,時間飛快,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呢?

  真不知道該怎麼半!怪哉!當時我們的勇氣都丟失了嗎?都被網路吞噬了嗎!!??哎……如果我不好好的學習,會是被恥笑的物件!!家長長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辦呀!!你呆在家裡幹什麼呀??是啊,真得荒廢了學業,你還不是被社會淘汰的物件啊……再者說了,你不好好學習,你能對得起誰阿,家長含辛茹苦的吧你撫養成人,你舊給他補給個的成績彙報嗎?你還有沒有良心阿?木炭吃多了_良心忒黑了!!哎,的確我們不能這樣下去了,我要讓這惡習迅速停止,不要讓其蔓延,焚燬更多少年的心靈!!!!!

心理作文 篇5

  1、內心獨白:

  內心獨自是作品中人物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指透過人物的內心表白來揭示人物隱秘的內心世界,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例如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那段著名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內心獨白,是他對於“生”和“死”的思考,表現了他內心的困惑,極具哲理性。

  2、從旁敘述:

  從旁敘述中採用第三人稱的方式描寫人物心理。在這種寫法中,作,作者可以是“全知全能”的。因此,這種方式較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作者可以根據自己想法的需要敘述。用第三人稱寫人物心理時,作者是站在觀察者的角度,所以對人物的情感傾向會表現得相對鮮明些,甚至可以進行即時的議論。

  3、夢境幻覺:

  作品中的人物由於現實中無法達到某種目標,於是會陷入空想的心態,而這種心態常透過幻覺或夢境的形式來得到表現。

  比如魯迅的《阿Q正傳》中,阿Q在土地廟中做白日夢,他夢到“來了一陣白盔白甲的革命黨”對他喊著“阿Q!同去同去”,覺得自己也在鬧革命,可以“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這就是典型的透過夢境表現人物心理的文段,夢境的描寫將阿Q的'想法形象地表現出來,其形象更為可悲,更具諷刺意味。

  4、動作暗示:

  動作是人物的體態語言。抓住某一人物的某一個動作,透過具體描寫,表現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就是動作暗示心理的手法。

  5、神態暗示:

  一個人的神態變化往往是在特殊事態的刺激下產生心理波動。引發臉部表情的變化,所以它始終和人物的心理狀況聯絡在一起。和動作描寫一樣,成功的神態描寫也應該根據表達的目的來選擇材料,抓住最值得寫的,最能反映出人物內心活動、性格特點的神態來寫。

  比如魯迅的《祝福》中,祥林嫂捐門坎後四嬸仍然不讓她參與冬至祭祖,以至於祥林嫂“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失神的站著”“眼睛窈陷下去”。這種神態變化的簡潔描寫,已經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祥林嫂心靈上所受的打擊,精神的全面崩潰。

  6、語言暗示:

  魯迅說:“如果刪除了不必要之點,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談話來,我想,就可以使別人從談話裡推見每個說話的人物。”這裡所說的“各人的有特色的談話”,就是具有個性特徵的語言。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進行描寫,就能展示人物的個性特徵。

  7、感官刺激:

  “心理學”中將人的感覺分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幾類。在文學作品中只要抓住了人物瞬間的感受,任何一種感覺的描寫都可以起到體現人物心理狀況的作用。

  比如高爾基的《母親》中,“母親”看到的火車站骯髒的三等候車室裡的景象是那麼細緻,聽到的玻璃震動的聲音是那麼刺耳,聞到的菸葉和成魚的臭味是那麼刺鼻。這裡調動了視覺、聽覺和嗅覺等多種感官來表現“母親”的緊張的心情。

心理作文 篇6

  現在的我們經常會看到路邊停放著黃色的,紅色的,橙色的共享單車,共享電瓶車。生活中也會存在著共享書籍,共享電腦之類的共享資源。我們不得不承認時代的車流已經被我們騎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在以前,其實也有一些和共享類似的事物,比如公共電話。但要澄清的是,共享和公共雖然有差不多的意義,實則在人的心理是不同的。就公共來說,單對於我而言,潛在的意識告訴我自己,公共是公家的東西,它並不是屬於我的。而且公共是具有短暫的時間期限。是了,我猜想大部分人也會這麼想。而共享就不太一樣了,他讓我們在心裡得到了,類似於主人的歸屬感,此刻我付了錢,我要對這個事物付起主人的責任,並且可以擁有較長的一段時間。當然我們不能忘了,共享,在我使用之後,他人(陌生人)也可擁有分享,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移動的鏈——公共分享。

  兩者的差距看似只是微妙的一點,但在我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共享心理的產生。

  共享心理是當下共享時代的核心,不說簡單,卻也不復雜。

  在以前,街鄰之間我的東西你可以用,他的東西大家都可以用,雖說是圖一個其樂融融,實則在我們心理有一個初步共享的概念了。試想,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禮炮聲在徹黑的夜空中回想。在一戶橙黃燈亮的家中,作者幾乎人家,甚至一些其他的陌生人,一起圍坐,談天說地。這倒是有些像現在的“共享餐桌”不難看出。共享心理也存在互利,我們大家都有好的模式。這也解釋了共享時代為什麼能夠帶來一波覆蓋。

  然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共享這一話題就被推入了一個爆炸的關口。當共享心理過分膨脹後,所帶來的各種頭破血流的跟風,都希望能夠趕上這有去無回的最後一班車。各式各樣,不知道怎麼就冒出來的“共享女友”“共享男友”。看似十分荒謬,並無大燈意義。卻又預示著來自共享的轟炸開始了。

  同時,有一段時間出現的“共享單車被投江,被炸爆輪胎,佔為己有”的這些事件也是一浪接著一浪。這背後其實代表著共享心理,作為共享時代的核心主體,已經開始不穩的搖晃。晃動的結果無非兩種:要麼是來自於共享時代的對立佔上風。要麼就是共享時代真正穩固,這些社會問題無疑是在考驗共享心理。一旦一方居上,那麼另一地勢必要被扣上淘汰的帽子。我們也能感受到,共享這一新的觀念在改變人們生活的理念時,也觸及到了一些潛在的問題,並且將它放大化。因為觸及到了一些人的利益,動搖了人們內心其他的心理,共享心理在此時又被縮小。這時候,企業,我們,社會都要開始意識到共享心理。

  共享時代的利弊單憑現在,我們也不能盲目下斷論。但它的主體——共享心理,若我們將它擺在一個正確的,不多不少的狀態,它的確能給我們帶來便利,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高我們自身。

  共享,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分享,或者可以說是公共享受。這個心理需要被我們重視,也是要慢慢地來。‘

  真正的共享的時代在來的路上。

心理作文 篇7

  “真想快點忘了那件煩心事!忘了它我就能以嶄新的姿態去追逐幸福了!”有些事你越想忘就越忘不掉。你本可以過得更舒心更快樂,結果卻被心頭的巨石壓得苦不堪言。

  不光是你,大家心裡都有塊或大或小的石頭。可人的大腦就是這麼古怪,你想讓它記住的事它卻記不住,你想讓它忘掉的事它又忘不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神為什麼要把人的大腦設計成這樣?

  生活中,有些人迫切地“想過上幸福的生活”,並也在為之而奮鬥,可結果卻不盡人意。有些人整天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活得稀裡糊塗的,卻能得到幸運之神的垂青。你不覺得上述情況有點不公平嗎?可遺憾的是,就心理諮詢案例來看,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追求幸福有錯嗎?追求幸福就只能得到不幸的下場嗎?會不會是你“努力的方法”不對頭呢?那到底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呢?你如果正為不幸而苦惱,我建議你把本書從頭到尾好好地讀一遍,本書能清除掉你心頭的巨石。它會以最科學最明瞭的方式告訴你該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製造出讓雙方都滿意的幸福感。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認知心理學”與“記憶心理學”的精華,希望你在閱讀之後能早一天過上多姿多彩的生活。

  近幾年的美國心理學界十分關注被稱作“白熊實驗”的認知研究與記憶研究。美國心理學家把想忘記的事稱為“白熊”。“白熊實驗”就是探討怎樣才能讓人徹底忘掉某事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你越告訴自己“不要去想白熊”,“白熊”的形象就越會在你的頭腦中時隱時現。也就是說,你越想忘掉某事,記住它的機率就越高。

  心理學家把這種奇怪的現象稱為“精神控制諷刺過程”。即如果你強迫自己做些禁慾精神訓練和自我啟發,也許到頭來只能起到反作用。“越想做好越做不好”的現實會讓你倍感痛苦。而這種有心栽花花不開的痛苦卻理直氣壯地折磨得你痛不欲生。拋開這些理論不說,你想獲得幸福,首先就得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心中存有“白熊”的事實,其次你還得掌握馴養它的方法。

  尊敬的心理學家魏格納先生是本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在前些天召開的學會中發表了這樣一段講話:“人如果沒有"可想"的事,也就沒有"不要去想"的事了。”

  我認為這句至理名言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的特點。你要是想著:“趕緊把那件事忘了吧!”就等於在提醒自己:“哎?我想忘掉"什麼事"來著?”這樣一來你就又把想忘掉的事回憶了一遍。

  記憶的“諷刺機關”會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悄悄開啟,你如果總這樣自虐地回憶那件事,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精神創傷。

  因此,為了不陷入這個惡性迴圈,你就得牢牢記住那件你想忘掉的事。這句話聽起來很矛盾,不過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它絕對是正確的。即便你能對此產生“原來如此”或者“也許真是那麼回事”的同感,但仔細想來也會覺得很棘手。那麼,具體的解決方法又是什麼呢?究竟怎樣做才能趕走心中的“白熊”,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呢?

  放心,有我在你還怕什麼!我會用最新的心理學知識向你詳細介紹具體的“對策”。如果你連自己的心理問題都解決不了,還怎麼和別人相處呢?更遺憾的是,不少時候你的處理都產生了“南轅北轍”的效果。

  你如果能掌握認知心理學與記憶心理學的精華,就能大大降低錯誤處理問題的機率。只有對症下藥才能消除焦慮與不安。照我說的去做吧,錯不了!

  做到下列四步你就能變成“理想中的自己”了。即:振作起來;正確地看待問題;成功地與人交往;變得人見人愛。

  你必須改變自己的性格。性格改變,人生的“色調”才會改變。你可以把僅有一次的人生渲染成黑、橙、藍等各種顏色。在此,我真摯地祝福你擁有多姿多彩的每一天和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心理作文 篇8

  在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的時光是無憂無慮的,沒有學業的負擔,整天嘻嘻哈哈的;漸漸長大了,學業的負擔越來越重,壓力也越來越大,面對壓力我們也需要適當的放鬆。

  比如:一天放學後,好不容易做完了老師佈置的回家作業,沒想到,家長又佈置了許多家庭作業,這會讓我們本來就很壓抑的心理變得更加煩躁。對此,我也有我自己的一套“調節法”。

  1、找個時間(可以在學校課間或是有空的時候)和自己的知心朋友發發牢騷、吐吐苦水,尋找一個安慰

  2、找一個毛絨玩具(或是柔軟的東西),當成自己的發洩目標,瘋狂錘擊,發洩一下自己心中的煩躁,也可以去學校中的“心靈港灣”對著那裡的拳袋發洩一通(此辦法不推薦,此辦法只能暫時性抑制煩躁情緒)

  3、追根溯源,家長佈置家庭作業無非就是想讓我們的成績有所提高,可以和家長好好溝通一下,比如說保證自己下一次的大考成績不低於xx名(我也是用這種方法和我的父母達成協議的)

  其實不止是學業上的心理壓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友誼有時也會成為我們心中的難題。

  在我們這個年齡段是十分衝動的,也是十分重友情的。例如:我在上星期就與自己的好朋友因為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做卷子的速度太慢而大吵了一次。回家後,我十分想不通,心中滿是疑惑,後來透過我的知己對我的“心理治療”中,我漸漸解開了心中的疑惑,並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我又和她和好如初了。

  在與朋友發生矛盾時,先不要急著找人評理或是對自己朋友的舉動作出判斷,等自己平靜下來,回憶自己當時的一舉一動,是否有不妥的地方,並且不要“好面子”、怕尷尬,一直不去道歉,把誤會鬧大。同時作為他人的朋友,我們也該在他需要我們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不僅幫助了他人,也為自己增加經驗、敲響自己心中的警鐘。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何樂而不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