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理> 【精華】心理的作文七篇

心理的作文

【精華】心理的作文七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分享。

心理的作文 篇1

  上第一堂課時,因為我思想開小差,被老師點名。我後悔死了,在眾目睽睽之下挨批,這可是我有生以來破天荒頭一遭啊。我低著頭邁著極慢的步子朝牆邊走去。我真想哭一通。我極力地剋制著自己,可眼淚老在眼圈裡打轉。

  當老師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我時,我這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終於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撲簌簌地往下落。我暗暗責備自己:“唉!你是怎麼搞的,臨近考試,你上課卻不專心聽講,這是多麼大的過失啊。

  老師要是在手冊的操行評語欄裡寫上?上課不專心聽講?,你怎麼拿去給父母看啊!”這時鹹鹹的淚水流到我的嘴角,我緊咬嘴唇,強制自己。這是老師對你的嚴格要求,有什麼好哭的。大丈夫頂天立地,絕不能哭,再者說,倘若被同學們看見了,一定是會嘲笑你的。對,我抹乾淚水,但仍紅著臉,低著頭。這時,有不少同學偷偷朝我這裡看。

  唉,今天可不是個吉利日子,但這個念頭剛一出現,就又立刻在我的腦海裡消失。不,今天是個難忘的日子,它激勵我向上,激勵我奮進。

心理的作文 篇2

  主角永遠不會是一群人,只能有一個。〔這是我在讀《做一個最好的配角》後的啟發。〕由於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是耀眼的主角,一定會有人是配角。如果你把當主角看作是人生大事的話,你就會產生嫉妒心理,對自己要求完美,就會失去原本純潔的夢想,這就是“主角定義”。

  其實有時候,當配角會比當主角更來得悠閒。你可以選擇和一群朋友一起看書,書不必一定是有關學習的,可以看自己喜歡的小說,不用逼自己幹不喜歡做的事來束縛著思維空間,讓腦選擇適合的東西,舒適、快樂地思考,這樣難道不比逼自己做不喜歡的事來當主角好嗎?

  在看電視時,我們也許都只會關注那個完美的主角,認為他〔或她〕的全部都是完美無瑕的。甚至封他為偶像,對他的言行都感到崇敬,隨他的思想飛躍。卻忽略了其他配角,他們的十個行動不如主角的一個動作有魅力。但你又是否想過如果沒有那些優秀配角的陪襯,你能看見主角的光芒嗎?紅花總要綠葉襯,只有主角沒有配角的電影不是好電影。

  當神舟五號成功落地時,舉國歡慶,楊利偉叔叔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他的確值得擁有這些榮譽,但我覺得背後的工作人員更值得嘉獎。他們的功勞絕對不是一天就能講完的,他們飽受困難的考驗,只為追求更好的品質。所以,這次的成功,同樣凝聚了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我們不能忽視他們的功勞,他們只是配角,在背後為成功付出。

  專家點評:

  這篇散文重在說明配角無論在藝術中還是現實中都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電影中的主角沒有配角就體現不出他的優秀,一項偉大事業,沒有配角就沒有主角的用武之地。第二段對配角的闡釋破壞了全文主題的深刻性。

心理的作文 篇3

  我最難忘的人就是張詩琪了。她善良、活潑、學習成績好、心理素質也好、很關心同學等等,很多優點,幾乎算是完美的人了。

  她的綽號叫阿淇,因為這樣叫很簡便,很好叫,也很好聽。

  有一次,我很失落,她就過來安慰我,就因為這件事,馬上我們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

  那天下午,上體育課的時候,已經自由活動了,我一個人走在操場上繞圈,低著頭在想著一些事情。我走著走著,一個熟悉的聲音從我耳邊傳來:“李映莉,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你看起來很失落哦!”

  我說:“阿淇,我也不知道自己幹嘛了,很奇怪,總是有不詳的預感,很煩,見到一個人就開始生厭,始終就是非常的煩惱。”

  “那應該是你犯了什麼錯,自己心情不好,所以造成這樣的心情,應該是這樣的,我也不大懂,我只可以為你分擔煩惱,對不起哈!”阿淇說。

  接著,她就和我邊散步,邊談心裡的不快。她說:“現在壓力好大哦!想考個好中學很難耶!連屬於自己的時間都沒了!好煩呀!”我想:“為什麼好學生心裡也會有煩惱的呢?不是好學生學習成績好就很開心的嗎?”“我猜,你肯定想到了,我怎麼也會有煩惱的,對吧?阿淇說:“例如:1.如果我下一次考試考不上就十分怎麼辦?2.如果我下次上補習班沒舉手發言怎麼辦?3.如果我下次被老師罰怎麼辦?“這一連串的問題給了我非常多的壓力,使我不能動彈。越來越煩惱了。”

  “最後,我知道了,好學生並不一定沒有壓力,這也讓我明白了:學習並不難,謝謝你,幫別人解除心理障礙的張詩琪!感謝你讓我受益非淺,讓我永遠脫離自卑,越來越自信!讓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心理素質也隨之提高了!”

心理的作文 篇4

  一、試納階段的把握及“硬任務”教學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格斯特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發育和體態產生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欣賞的心理,並稱這一過程為“悅納”期。其實,就是在學習方面,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逢新學年開始,初二和高一兩個起始年級紀律好、學風好。這是因為新的目標,新的環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同學的勉勵,父母的囑咐,老師的教誨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慾,教育心理學認為成人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體,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歡錶現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甘示弱,決心透過努力趕超先進,原先基礎好的學生更加滿懷信心保持優勢。

  我們把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稱為“試納”。這時期,學生的內動力特別強,積極向上的心理佔上風,思想活躍,容易興奮,注意力比較集中。這種心理狀態一般可維持一學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與學生心理相應的作文教學要在大綱規定的任務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強口述作文訓練。教師臨堂命題,學生堂上即興演講,互評優劣,教師再從中選擇典型重點評述。電化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錄音,錄相,並在輔導課上播放。

  由於錄音、錄相中插有教師的評述,學生既學範文,又明白優劣之理,收效自然會好。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加強口述作文,是因為處在興奮期的學生語言更富於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從而更具感染力、說服力,而這些恰恰是寫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二步是以片斷為主的小作文訓練。基本原則是多體、多點、多角度,快速寫小文章。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瞭解學生,又利於有的放矢,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要做到一練一講,多練多講,這就是所謂“硬任務”教學。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外物刺激興奮期人的大腦時記憶效果最佳。

  這一階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有些教師喜歡在接一新班課時把作文分壓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闊斧地刪削,以求按自己的風格定式。其實大可不必。這些學生從各自母校來到新班級,帶有各自的長處,應讓他們自由發展。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這樣說過:“在初春的時候,植物還很幼小嬌嫩,那時太陽並不灼烤它們,它只給它們溫暖,逐漸地使它們變茂盛,不到它們完全長大結果,不把它的全輻熱力放射出來。園丁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沒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們認為“修枝”是必要的,“愛”應是出發點,“給予溫暖”是最基本原則。

  二、“高原”階段的突破及“軟任務”強化

  在通常情況下,初一和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後,學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進入初二、高二後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都有一種害怕失敗的心理,兩種相反的心理構成矛盾,形成一種“趨避衝突”。學生在第一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當初那種美好的憧憬經過一段學習實踐,種種困難和挫折使他們理想的圓月出現了缺口,逐步認識到世上的事物並不都是人們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質結構不同,有的能斬關奪隘,有的則畏縮不前。在學習上的表現是,意志堅定者,短暫的停頓後便又舉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心情開始焦慮,漸漸出現停滯狀態,這種情形有時相當持久,相當頑固,這就是所謂“高原”階段。在我們所教的學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階段文章寫得還可以,寫了一段時間便出現了八股調,既很少離題,也不見有長進。還有些學生本來文學屬上乘,越學越覺平平。

  這不是他們退步了,只是別人進步了,相形之下顯得“逆水行舟”罷了。

  “高原”現象雖是學習過程中常有的現象,但課任教師決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確的態度是立即採取措施加以克服。

  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重在個別指導,而面批是最好的辦法。它不僅有利於多方面指導,更利於抓住癥結點批。老師在與學生的問答中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結合進行心理指導。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細誘導,既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又讓學生心悅誠服。特別是對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曉以利害。

  有的學生會被批得面紅耳赤,頭上冒汗,這正是收效的時侯。這一階段的作文佈置,不宜全班一題,而應分類進行。如對議論文差的就多作議論文,記敘文弱的就多練記敘文,還可根據情況分得細一點。也就是說,作文的重點要放在矯正篇上。這種暫時的`不統一是為了下一步的統一。作文指導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們在困難面前端正寫作態度,鼓起勇氣。要重新培養他們對作文的興趣。

  有了這個前提再進行技巧指導。我們常會把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指導看成軟任務,其實,它是“硬任務”教學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特定階段就更需要強化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同一階段出現“高原”現象,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經歷“高原”階段,這裡只是就常有現象和多數學生說的。有的學生即使經歷了“高原”階段,由於時間短暫而不自覺。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教師重視並及時突破僵持局面,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三、定勢的調節及作文整、散訓練

  突破“高原”階段後,學生如同走過了艱難的羊腸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會更多地考慮志願定向、職業選擇。他們的行為特點是情緒穩定、學習刻苦。對生活、人際、社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於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學習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為的定勢。

  定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出現定勢後,必須及時分析和調節,以保證向著有利於教學方向發展。

  定勢調節的原則是“定勢--不定勢--定勢”。在作文教學中,心理定勢往往促進學生文章和文風成形,是有益的。心理的不定勢往往促進創新,也是好的,關鍵在於把握時機加以調節。定勢調節的指導思想是“變”。從它形成起,教師就要保證它有利於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去改變它、發展它,去創造新的定勢。

  調節定勢的手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既要培養他們散發性思維,又要培養他們集中性思維。在作文教學的形式上要整、散結合。例如,在議論文教學中安排一定量的論辯課,在論辯的基礎上間以寫整塊文章。在記敘文教學中安排一定量的情境和情節構想課,在此基礎上寫複雜記敘文。教師經過精心選擇,集中一批比較容易造成學生產生觀點分歧的題目,進行課堂爭辯。教師要推波助瀾,創制激烈的氣氛,把爭辯推向白熱化。辯論可以迫使學生千方百計搜求論據,又千方百計運用它去自圓其說,多面論證就在其中。又因為是辯論,各自不僅要維護自己的論點,又要批駁對方的論點,求異性思維也就在其中。關於情節和情境構想,也稱為想象課。教師拿出雛形讓學生髮散聯想,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也非常有益。辯論和想象的最後落腳點在於寫完整文章。

  在自然界,常見涓涓細流中漂著幾片樹葉,有時由於流量孝流速慢而樹葉呈相對靜止狀態。當加大流量或流速時情形就會變化。定勢中也存在障礙物,這種障礙物需要蕩起激情來排除,而辯論課、想象課正為了這一目的。

心理的作文 篇5

  我和沈曉暄發生了矛盾。

  星期一下午,上計算機課,我們女生不用出去做操。我們一起到機房去練習。我站隊出來得很早,有一些人出來晚了,所以就站到後面。其中,就有沈曉暄。我們走下樓梯到外面去,停下來整一下隊伍,快要走的時候,沈曉暄忽然打了我一下頭,我回頭看看,沈曉暄說:“不是我打的!”我就沒有理會她。過了一會兒,進著半截機房,她又打了我一下,我還是沒有理她,我們就進機房了。等到下課了,老師讓我們按順序關機,正要我出門的時候,她忽然又打我一下。等到快下樓的時候,她忽然又打我一下,等到快下樓的時候,我也碰她了一下。走出門外以後,她又打我幾下。我們倆的矛盾產生了。她把我惹急了,我告訴了老師,我們走進教室,說這件事,先問她:“你打她了嗎?”她回答說:“我沒打她。”老師再問我:“她打你了嗎?”我說:“打了。”老師說:“你們倆的答話不對質。”老師重複問她幾遍,她還是不承認,我說:“我為什麼要打你,我沒有理由打,憑什麼打你呀!”最後老師問同學們,“誰看見這件事了?”董婧萱舉手說:“我看見沈曉暄打曹爽辰了。”老師聽完後說:“你打沒打她?”她說:“打她了,可是我是跟她鬧著玩的。”我心想:原來她是和我鬧著玩的。哦!我誤會她了。“以後誰也不許跟誰逗著玩了。知道嗎?”老師說。

  經過老師的調解後,我和沈曉暄和好了。

心理的作文 篇6

  現在,她孤單單地隻身獨坐,弟妹們也不在身邊,她思潮起伏,默默地回顧種種戀情舊意,她想到,她已和丈夫永遠結合在一起了,他的真誠和愛情她是深信不疑的,她對他也是一片真心,他的安靜沉著和老實可靠似乎是天賜之福,一個正直的婦女應該把她一生的幸福建築在這些基礎上;她相信他會永遠關懷她和她的弟妹們的。另一方面呢,維特在她的心中佔據了十分寶貴的位置,從他們相識的最初一刻起,兩人就顯得情投意合,融洽無間,經過長時間的交往,他已經在她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凡是她感到興趣的事,或是她想起什麼有味的事,她習慣於和他分享,他的離去會在她整個心靈上撕開一個可能永遠無法填補的裂口!哦,如果她能夠在剎那之間使他變成她的嫡親哥哥,那她會多麼幸福!——她可以在她的女友中間介紹一位和他結婚,他和阿爾貝特的關係也就可以完全恢復!

  她把她的女友逐個想了一遍,覺得每人都有些缺點,沒有人配得上他。

心理的作文 篇7

  飽和一詞系化學術語,將鹽不斷加入水中,當鹽不能再溶解時,叫做飽和。心理飽和則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卓別林在《摩登時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著擰螺絲的活兒,幹久了,他看見過路女人胸前的一對鈕釦,也用扳手去擰。這雖屬笑話,卻也是心理飽和的典型例子。

  心理飽和現象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有個美國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遊,他見那裡的編織草帽很漂亮,於是問道:買一頂多少錢?對方回答:10元。如果我買100頂同樣的草帽呢?每頂20元。為什麼我批發反而更貴?做一頂帽子,我們感到很新鮮,做10頂我們要耐著性子,而要做100頂相同的草帽,我們將要怎樣強忍著厭煩!心理飽和導致這筆生意流產。

  心理飽和多為負面效應。比如,老師佈置100道數學題,學生開始做作業時,動作快,做得也正確,但做到後來,速度慢了,還常出差錯。同理,工人做同樣工作,幹部伏案辦公等,都可能出現心理飽和的現象。簡而言之,他們幹膩了!

  現在婚外戀&cols=1婚外戀的現象比較多,其實也是心理飽和在作怪。兩夫妻結婚幾年或十幾年,一直在一起生活,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自己都瞭如指掌,彼此之間漸漸失去了當年的新鮮感,就連性生活也遠不如新婚時那麼痴迷,互相間要說的話都說過了,一種隱藏著的厭倦開始萌生。此刻,一旦碰到別的異性向他(或她)投來異樣的目光時,他們便感到新奇、刺激,覺得對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假如墜入情網,便難以自拔。縱觀各種婚外戀,屬於心理飽和的要佔相當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飽和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對人有害無益,不過,它並非不治之症。比如,當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現厭煩情緒時,你不妨活動活動身子,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心理飽和帶來的精神壓力。因心理飽和導致的婚外戀,是個比較複雜的社會課題,然而,只要預防在先,同樣可以將它消滅於萌芽之中:一是夫妻雙方都要自律,莫放縱,立場堅定地拒絕外來的誘惑,對配偶負責,對子女負責,對家庭負責;二是婚姻也要更新,夫妻都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品位,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部讓對方永遠看不厭的好書,不叫配偶產生心理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