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9篇
導語: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著許多的傳統文化活動。下面小編整理了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00字9篇,歡迎參考借鑑!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鬚水,插艾枝於門,上山採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
早晨取龍鬚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裡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於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於門上能保平安。
上山採青——因為這一天是龍抬頭噴發龍鬚水於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採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採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
食粽——本地有名俗諺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舊棉衣,這一天是五月初五,剛過了春寒,大地始暖,過了這天之後,進入夏天,氣溫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黃枝汁攪拌成的粽,表示食後寒天過去溫暖的夏天就到來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種用香菇,花生仁,豬肉,甜豆沙製成的食物,一邊甜一邊鹹,用竹葉包成六角狀拳頭大小的包糰子。它的由來是由中原傳來的。是中原水鄉百姓紀念大詩人屈原的一種風俗食物。
賽龍舟——來自對屈原的懷念。沿江水鄉在端午節前後組織龍舟競賽。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裡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透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吃香噴噴的粽子呢?世界上還有幾個節日要比熱鬧的龍舟賽呢?
沒錯,只有端午節,一個偉大的節日,一個神聖的節日。說起端午節,還得從屈原的故事說起。
傳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薦能,富國強兵,力主聯秦抗齊,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使屈原被讒免去職位,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報國無望,便含恨投江自盡。屈原死後,出國的百姓異常悲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有些漁夫則駕起船隻,把事先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撲通撲通地往江裡丟,說是讓魚吃啦,就不會咬屈原的屍身。流傳至今,便有啦吃粽子的習慣。所以過端午節的這天,滿街都是賣粽子的小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你知道粽子是怎樣包的嗎?哈,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裡面放各種配料,然後用線捆紮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啦。吃粽子的時候,要先把線解開,剝開粽子葉,裡面藏著紅紅的粽肉,升騰著熱氣,散發著一種特有的粽香,兩個粽子用盤子裝著,活像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著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真是棒極啦。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在這一天,每個村子都會組織一支隊伍,而後拉到漣水河進行比賽。只見碧波盪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彷彿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衝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一千米的水道上,隊員們憋紅啦臉,咬緊啦牙,拼命地劃。太好啦,我們村的龍舟領先啦,因為我們村的隊員配合默契,所以龍舟就特別聽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啦一條條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的龍舟,不緊不慢地跟著,鼓手們也使出啦吃奶的勁,使勁地敲,這鑼聲一聲接著一聲,清脆而有力。別的龍舟也不甘落後,一邊划船,一邊與著鼓聲,“一二一二”地喊著口令往前衝,那口令裡充滿啦對勝利的渴望。河面上熱鬧極啦,口令聲、鑼鼓聲、划槳聲,匯成啦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裡有著濃重的端午節的氣氛。
故鄉的端午節啊,你給啦我多少喜悅與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的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逐漸淡化與消亡,是近年來文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幾乎每年的春節和中秋節,都會有人出來唸叨一番。有人甚至將這歸因於“洋節”的流行,認為其實質是強勢文化侵入導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是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別是城市居民,過去的節日特定食品如今隨時可以享用,週末的休閒娛樂可以比過去的節日還豐富,傳統節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傳統節日是在過去的生活節奏中產生的,或者可以說與舊時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相依存,在今天這個社會大變革的轉型時代,生活節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們不得不疏離傳統節日的更重要原因。換個角度說,“洋節”是伴隨當代生活節奏一起進入中國的,所以最先接受“洋節”的,恰恰正是最能適應當代生活節奏的青少年。與人們對春節與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與重陽這兩個傳統節日就更是漸行漸遠。
粽子似乎是端午節的標誌。其實南京習俗,吃粽子並不限於端午節,但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從來就沒有出過大名,說到粽子之類的江南小吃,人們只會想起蘇州和杭州。
包粽子本該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惡龍的牙齒,免得它去傷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摻少許糯米,甚或以秈米為主,摻上粳米和少許糯米,因為在計劃供應的糧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應的,糯米尤少,大約一個節期一人只有一斤,且價格也要高几分錢。貧寒人家,不得不做這種算計。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時間,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過久,否則會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裡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點夾心粽。一種是素心,在米里摻上紅豆,或紅豆沙,或去了核的棗肉;肉粽,是將過年時省下的臘肉,切成肉丁,每隻粽子裡包入二三丁,吃時揭開粽葉,只覺肉香撲鼻。
不同內容的粽子還得放在一鍋裡煮,就要變換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線上作出記號,以利辨識。常見的有四角粽與小腳粽,後者較難包得規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圍坐在木盆邊包粽子,也是一種手藝的考試與較量。有時鄰家的女人也湊過來看,品頭評足;自恃手藝好的人,還會大方出手,動作麻利優美地包出個挺括的粽子來,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讚美。近年超市裡賣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簡單地折成一個長方體,全無藝術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術活,往往是頭一天晚上煮開了,就焐在煤爐上,夜裡要起來看幾次,不能耗幹了水,更不能煮得夾生。那一夜裡,真是滿室生香。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
端午節佩戴香荷包源於公元前278年,楚國民以“簡棕”(即竹簡貯米)投入汨羅江祭奠屈原,使魚不損傷其遺體;又據《初學記》中記載:漢光武年間,長沙人歐回,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屈原官名)對他妻子託夢說:“你們祭祀的東西,被江中蛟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住,五色線捆好,蛟龍最害怕這兩樣東西”。於是其妻就用竹簡制粽,並纏上五色絲線投入江中。後來世代相傳,發展為端午節食品及五色絲線纏粽子的民風民俗。到後來,人們又用五色彩線纏、繡各種各樣的香荷包,這種古俗愈演愈烈,據古樂府《孔雀東南飛》中描寫:“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又如:《紅樓夢》書中寫道:“(寶玉)因忙把衣解了,從裡面衣襟上將所繫的荷包解了下來。”這裡的香囊、荷包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端午節所佩戴之物,但其古俗含義辟邪、薰香、定情物不免也夾雜在其中。元代雜劇就提到這種香荷包,讓馳聘疆場的武士佩戴在身邊,是用來裝針線的,大的像錢包,小的似手袋。
我國古俗佩戴香荷包歷史悠久,它可追溯到周代之前。據《禮記·內則》記載:“子弟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縱拂髦、忽角衿纓,皆佩容臭。”這裡所說的“衿纓”是編結的香囊;“容臭”是指香囊中的香物。這段文字記載說明周代年輕人在父母與舅姑處時,隨身佩戴香荷包(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禮儀,也說出了那時的香荷包尚無裝飾意義。
在我省許多城鄉,尤其是西峽,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並舉辦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耐人尋味的民俗活動。特別是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各色絲綢,精工製作成的顏色各異、形狀不同的香囊戴於身上、腰間,娃娃們都要帶上布制的肚兜,人們認為這些布制吉祥物都有靈氣,都具有保護子孫平安成長的特性,因此,在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囊,受到人們喜愛和,
香荷包都是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等中藥粉,再用綵綢扎繡而成。它們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再穿上銀珠光片之類,看上去珠光寶氣,誘人喜愛。有些巧手把許多小香包串起來,組合成很有趣的“八仙過海”、“魚兒鑽蓮”、“老鼠啃葡萄”、“獅子滾繡球”、“猴娃啃桃”、“虎踏五毒”、“驅五毒簸箕”、“艾虎”。在端午節早晨,大人要把這些香荷包給孩子佩戴在身上。希望香荷包裡的香味和小動物可以祛病除惡,祈福降壽。隨著歷史的演變,祛病求福的觀念漸漸淡化,而這製作精湛的藝術品的風俗卻儲存了下來,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衷心祝願。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舊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舟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遊避災"。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遊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遊"。
端午應節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棗粽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鋪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氣候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為辟邪驅瘟。為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形狀,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哪一天我們全家正趕往石燕湖進行一日旅遊,正好趕上了舉辦的如火如荼的.端午節划龍舟活動。
當得知此訊息時,我嘴中正滿滿含著一團粽子,軟軟黏黏,口感糯滑,說到粽子,我最喜歡的則是臘肉餡。不香,卻有種特別嚼勁的糯米,加上帶點鹹味的、乾乾的臘肉,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媽媽就這麼將迷迷糊糊的我帶上了龍舟。知道隨著擁擠的人群一起來到岸邊時,我才看見那艘小小的木船,船頭船尾分別被漆上大紅與點點的深綠,大紅作魚鱗,深綠做龍睛。船很狹窄,被木板分成了許多行,一行兩列。我與媽媽一起坐在了第四列,屬於比較靠前的位置。
我們上了龍舟,手拿一柄底端扁平的木槳,只需龍頭處的人兩手鼓槌一響,就會努力地划起舟來。果然不過多久,鼓聲就響了起來。湖中沒有什麼其他的小船,寂靜的氣氛反而襯托出鼓聲的奔放。我雖從前並未劃過什麼船,但看大家都劃得十分起勁,也就現學現賣起來。我將槳的底端伸進水中,奮力向後劃去。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但如果將大家的力量合起來,就由小變大了。果然,在船上二十餘人的努力下,龍舟飛快地向前前進著,
從船尾處延伸出的水紋,一直盪漾到遠處我看不到的地方。
忽然忽然我聽見背後傳來一陣鼓聲,不像是我們隊的,趁著划槳的空隙一回頭——哎!?什麼時候出現了另一支龍舟?難道是一次比賽麼?一想到比賽,正愁沒啥大動力的我也馬上更加努力地划起槳來。石燕湖倒映著兩岸樹景的深綠湖水上,不知何時似乎也變得更加有盎然的生機。不一會兒,大家也陸陸續續的發現了這出事。
鼓手更加起勁的敲起鼓來,鼓聲在天地之間迴盪。另一隊的鼓手也毫不遜色,加快了節拍,兩種鼓聲,初聽上去有許些雜亂,實際卻好像一首天然而成的樂曲。古代的人們打仗時就是靠著鼓聲助威、增長戰士雄心以制勝吧。我想著,大家並不多說一句話,而是以手上越來越快的劃舟動作顯露出了對獲勝的決心。無聲勝有聲,船上的每一個人都皺緊了眉,彷彿這已不再是什麼娛樂,而就是楚國時百姓急切地在河邊尋找屈原。
對方龍舟的氣勢與表現也好得讓人驚奇,儘管我們一鼓作氣,卻還是被他們追了上來。忽然,鼓手朝我們大喊了一句‘快到啦!’聽到這聲音,我們更加一條心了。勝利就在眼前,只要挺過去就贏了。果然不出所料,在最後一個急轉彎時,因我們對是靠著裡面劃,所以路程減少了一大半。最後將對方甩了好幾十米遠。
對方龍舟的人,輸了也不失氣餒,畢竟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嘛。以前我對端午節的瞭解並不深刻,僅僅認為這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做屈原的楚國大夫而設立的。沒想到划龍舟還這麼有趣!比吃粽子還有趣!雖然並沒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嫻靜,卻也充滿了激情與趣味。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夏季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狀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划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燻蒼朮的祝福,無不透露著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吃粽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為粽葉。粽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粽餡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為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裡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粽子,這是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於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裡,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著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著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朮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基本上和別處一樣,有吃粽子、懸艾、藥浴、佩香囊等。
每到端午節,大人們就到山坡上採艾葉、菖蒲,把艾草懸於堂中,菖蒲插於門榻,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汙濁空氣。小孩子則喜歡把艾葉帶在身上,不時拿出來聞一聞香氣。晚上,大人就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清除身上汙垢,舒筋活血,有利於身體健康。另外,在端午節時,小孩要佩香囊。這是聽大人們講的,我不知道我是否佩帶過。現在,端午節前後,都有人在廣場上賣香囊,但香味泛泛,我不喜歡。
我最喜歡吃粽子。每到端午節,我都眼巴巴地盼著吃粽子。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將糯米洗淨,用清水浸泡再撈乾與一定量的大米混合在一起作陷兒。然後準備好麻竹葉,將麻竹葉洗淨、晾乾。麻竹葉包出來的粽子有一股淡淡的竹葉的清香。我們學校在端午節前後賣的粽子也是竹葉包的粽子,個頭雖小但味美。外公包的粽子很好看,他教我們包粽子。因為麻竹葉薄,所以我們用兩片疊在一起來包。小小的竹葉在外公手裡一晃就變成了一個個綠色的小粽子。我也學著外公的樣子包起粽子來。先拿兩片麻竹葉疊在一起,再把它們裹成一個倒立的錐型,然後我開始放陷兒。外婆看到了笑著說:“別貪心,小心你的粽子‘吃’破了肚皮。”我一看,原來我把餡兒放得太多了,於是我倒出了一些餡兒,接著包起來,最後用繩子捆紮實,就這樣我的第一隻粽子就包好了。我得意地把粽子在表姐眼前晃了晃,表姐撲哧一下笑了出來,“你那也叫粽子?”我仔細地與外公包的粽子作比較,原來我不小心把粽子包走了樣了,別的粽子有稜有角,而我包的只有一個角,成了蛋卷冰淇淋了,我也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我仔細地包了一個又一個,結果包得很好的沒幾個,管它呢,只要能吃就行了。
第二天早上,外婆很早就起來煮粽子了,等我們起來之後,外婆讓我們把芝麻弄碎,我們幾個小孩都搶著幹,誰也不想在旁邊打下手,於是我們就輪流起來幹。小表妹在旁邊看熱鬧,不知是誰提議放幾顆花生在芝麻裡,於是我們把花生、瓜子和芝麻混在一起弄碎,等我們忙完了,粽子也煮好了。我們一手抓一個,顧不上精挑細選,生怕自己看好的被別人搶了,也不怕燙手,抓起來就解開繩子,把竹葉剝開,沾點芝麻就開吃。結果飯都不想吃了,每個人都拿著粽子在飯桌上啃。我們還在粽子裡放上豬肉混著吃,味道真是好極了。外婆嘆了口氣,說:“真是服了你們了,連粽子都能吃出個新花樣。”我們聽了都笑了起來。是呀,如今生活好了,連粽子的吃法也多了。超市裡的粽子光陷不同的就有好多種,但吃起來終究沒有家裡自己包的粽子的那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