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武術> 讚美中國武術的作文

讚美中國武術的作文

讚美中國武術的作文

  中國的武術源遠流長,大家瞭解中國的武術嗎?下面一起去看看小編整理的讚美中國武術的吧!

  讚美中國武術的作文1

  中國武術是我的最愛,它像一塊強大的磁鐵深深地吸引著我。上學路上我比畫著,吃飯之前我比畫著,睡覺之前我仍然比畫著,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練武術。

  我敬慕成龍,敬慕徐克,敬慕李小龍,敬慕黃飛鴻,敬慕李連杰,敬慕所有會武術的人,每當我看見他們帥氣而精彩的武打時,全身都會熱血沸騰。

  一家人看電視時,只要螢幕上有武打片,誰也別想從我手中奪過搖控器,我會如痴如醉的沉醉在影片中,有時甚至打扮成電視裡那些武打人士的樣子,再玩上幾招,比劃幾下,特別是精彩的幾招,一有空就找個空地耍弄耍弄。鄰居小弟來我家玩兒,我非要他拜我為師,傳授他武術,過一把師傅的癮。

  記得在看《霍元甲》電視連續劇時,英國大力士奧比音在上海登廣告,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設下擂臺向中國人挑戰。霍元甲應友人之邀赴上海比武,在比武擂臺賽中,他用迷宗拳將奧比音打癱在地,全場一片沸騰。霍元甲武藝出眾,又執仗正義,抱著為國雪恥,振奮民族的強烈願望,用精湛的武藝打敗外國洋力士,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光,令國人揚眉吐氣,歡欣鼓舞。“有武功真好,武藝高超真棒”!我不由自主地說著。

  去年,我們鎮上開設了武術學習班,聽到這個訊息後,我高興得手舞足蹈,不管父母是否同意我去學習武術,我來個“先斬後奏”,用自己平時積攢的零花錢跑去報了名。武術班開課時,我學得比誰都認真,課上沒有學會的動作,課後就留下來虛心向教練請教,在眾多的學員當中,我可是最積極求教的。即使我無法成為像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精通中國武術的名人,但我也仍然不會放棄對武術的愛,最起碼,多練武術能強身健體,使我成為體魄健壯的人。

  武術神奇的力量支撐著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意念。當我受委曲時,我沒有垂下頭,是武術給我的豪情;當困難來臨時,我沒被壓倒,是武術給我的力量;當我面對失敗時,我沒有氣餒,是武術給我信心。

  中國武術是我的最愛,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我會像愛武。

  讚美中國武術的作文2

  武術,是我們中國起源最早的文化之一。

  它最初,來自於戰爭。將士們透過短兵相接,在近距離的戰鬥下,透過武術的高低,來分出勝負。可以說,武術的高低,就是武士們價值的根本。

  但是,武術發展到今天,卻被現代人漸漸的淡忘。並且,武術也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成為“不良”的代表。這也並不奇怪。因為現在的好多青年人,學習了套路也好,跆拳道也好(居多),散打也好,等等。都把這些當成炫耀的資本。同時,也用這些最早的文化來當成打架鬥毆的工具。這對於武學文化來說,是一種錯誤,更是一種遺憾。

  不得不說,武術,只有在戰爭年代才能體現它的價值。那麼,和平年代,它的價值就蕩然無存了嗎?這顯然是錯誤的。

  那麼,在和平的年代,我們應該怎麼樣去面對武學,或者說,怎麼樣正確的理解並學習武學呢?就這個問題,我想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要區分的是,武術,在不同的年代,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就算是在當今的法治社會,武術,也有其作用。

  先說一下在戰爭年代。

  這個年代,是一個兵荒馬倫、民不聊生的時期。遠則古代,近則解放前。

  不用說,在戰場上,武術,是少不了的根本因素。尤其是在古代,將士們都是手拿武器,進展搏鬥。一個好的將士,胸懷韜略不說,且武藝過人。例如:戰國時期的廉頗、秦末漢初的楚霸王項羽、西漢時期的霍去病、三國時期的呂布、更有與呂布同期的關羽(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後代人稱其為“武聖”)、明朝開國著名將領李文忠;近代的更有葉劍英、許世友等人物。

  就算是在近代或者當代,在戰場上,也少不了武術的具備。舉個例子:當手裡的槍x彈打光的時候,並且屬於近戰的戰鬥中,武術高的人,能透過徒手搏鬥,在瞬間消滅眼前的對手。

  可見,在戰爭的年代,武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那麼和平年代呢?

  我覺得,越是和平年代,越不能忘記武術的修習。

  第一,習武,可對身體關節、血液迴圈有一定的好處,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效果。但是也要注意,習武不能急躁,循序漸進。

  第二,透過習武,我們可以瞭解到人生很多的道理。

  偉大的功夫大師李小龍曾經說過:“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這就告訴我們,在習武的過程中,不能急於求成、不能自棄自餒,循序漸進,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當然,這不僅僅是學武,在生活當中,很多地方,都是要如此的!李小龍的截拳道,更是一部人生的哲學理論。這不僅僅是一套武術,也是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的哲學思想。

  第三,武術,同樣是我們中國最早的起源文化之一。它也是一種文化,但是,當今的人卻偏重書本,忘記了這種肢體的文化。總覺得,讀書,才是習心習德德直接途徑。其實不然,否則,那麼多的武學宗師,哪裡來的修養呢?

  其實,當今的社會之所以疏遠了武術,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學習武術的部分青年街頭鬥毆;

  第二:耽誤孩子學習的時間,並且沒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們國家現在不怎麼注重武學教育的原因。

  古人有句話,習武先習得。你連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還談什麼習武呢?武德,也就是做人的道理。我們中國的武術,之所以稱之為世界武術的鼻祖,是因為我們中國的`武術,不單單是肢體活動那麼簡單。我們中國的武學,融入了哲學的思想,不僅在習武的同時能讓我們瞭解怎麼做人,更能透過這樣的肢體活動,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否則,晨練的老年人怎麼不去練空手道跟散打或者跆拳道呢?因為那些都只是搏鬥的工具,沒有我們中國武學的內涵。

  但是,我們也不能排斥外國武術。因為,我們中國人講究的是:揚長避短。

  無論是多麼簡單、多麼沒有內涵的東西,總有值得去學習的地方。這要看怎麼去發掘了。

  說到底,我自己就是個武術愛好者。但是,我說的的話,並不是偏袒武術,而是我覺得,我應該耿正的說出武術的本來含義,讓現在的意識到,我們的文化,不僅僅是書本,還有武術。

  讚美中國武術的作文3

  長期以來,中國體育界把“武術”與“武打”,即“散打”混為一談,其結果,不僅是斬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而且由此走上了“追隨洋人屁股”之路。

  其實,武術並非就是武打。其基本的道理就是它們的哲學思想不同,並由此而引發了文化上的分野。

  武術的哲學思想是以“柔弱勝剛強”的哲學理論為支撐的。這個哲學理論的本質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轉化為剛強,和在剛強的一方轉化為柔弱的時候,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剛強戰勝柔弱,從而也就實現了“柔弱勝剛強”。其間,轉化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就是對陰陽、無極太極、有無、動靜、虛實和正奇,以及攻防、進退等等的正確把握。同時,轉化是要看準時機的。這個時機就是有利於打的最好時機。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打的物件、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則和法則,從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方才有了“智謀”的打法。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賴以的思想很簡單,就是“剛強勝柔弱”。它表現在打法上,就講打力、打猛、打勇。這個“剛強勝柔弱”不啻是一個公理、常識,根本就說不上有一丁點哲學理論。

  歷史地看,武打相伴人類出現而生,而武術則出現於中國先秦,啟於老子,見於老子“道學”及其《道德經》。武術是對武打的揚棄和批判的結果,從而使武打從矇昧走向了理智,從低階走向了高階,從野蠻走向了文明。

  因此,以“柔弱勝剛強”為基礎的武術與以“剛強勝柔弱”為基礎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現如下:

  第一,文化品質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表現為文化上的獨特性、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於:它為老子所獨創,為中國所獨有,從而表現出了中國獨特的武學文化品質。正是這種品質,使得中國武術走出了一條“重力更重藝”的路子。這條路子突顯出了以藝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權服人的特質。

  而“剛強勝柔弱”的武打表現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為不分國籍、人種、男女、老幼的武學共識,從而表現出了大眾化的、普遍性的武學文化品質。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階和高階。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以理論和理性為支撐,打的是謀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現為高階。

  而“剛強勝柔弱”的武打只講以力大取勝、以勇、猛取勝,不講法則和方法,更不講謀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現為低階。

  第三,文化本質的文明和野蠻。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旨在直來橫打、借力打力,旨在打樁和打機,旨在打陰陽及其變化,旨在打智慧,從而表現出了文化本質的文明。

  而“剛強勝柔弱”的武打旨在打力、打猛、打勇,旨在直線進退、直來直打、以力打力,完全在拼體力、耐力和體能,從而表現出了文化本質的野蠻。

  武術與武打的文化分野,昭示中國體育界不能再幹良莠不分的蠢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