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童年讀後感> 童年的5年級讀後感

童年的5年級讀後感

童年的5年級讀後感

  童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段回憶。下面小編帶來的是童年的5年級,希望對你有幫助。

  童年的5年級讀後感1

  童年對於有的人來說,是多姿多彩的;童年對於有的人來說,是平淡無味的:童年對於有的人來說,是充滿歡笑的:童年對於有的人來說,是浸滿淚水的。童年對我來說,是一段承載著快樂與幸福的時光;然而,童年對於阿廖沙來說,則是一段悲慘的回憶。

  阿廖沙是《童年》裡的主人翁,這本書是高爾基童年時代的真實寫照。阿廖沙三歲時,父親病故,母親就帶他回了孃家。可惜外公是個自私、貪婪而又專橫業主,剝削僱工,放高(gao)利貸,最後破產以至於貧困潦倒。在這期間,阿廖沙還經常挨著外公的毒打。在阿廖沙飽受著折磨之時,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陽,總是用她的溫存,用她的寬容澆灌著阿廖沙那顆脆弱的心靈,外婆用她的愛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外公破產後,可憐的母親改嫁,之後又生病而死,十一歲的阿廖沙被外公殘忍地趕出了家門,到社會上自謀生路……在這樣悲慘的童年下,阿廖沙漸漸長大,但他依舊保持著那份樂觀豁達,他依舊正直勇敢。

  我們的童年是在父母愛的雨露的滋潤下,在老師知識的陽光的照耀下,在朋友們的陪伴下無憂無慮的度過的。而高爾基呢與我們恰恰相反,是飽受磨難與痛苦的。有人說:“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高爾基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保持著一顆堅強樂觀的心勇敢的走下去。就是這樣的環境和這樣的心態,成就了高爾基。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憑藉著樂觀豁達的心態,譜寫了一曲曲強者之歌。蒲松齡在貧困交加的情況下,完成了《聊齋志異》這部不朽之作;海倫凱勒憑藉著堅強不屈的意志,讓她的人生重現光明;身殘志堅的張海迪、邰麗華向命運挑戰,不屈不撓,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現在的我們,就像溫室裡嬌嫩的花朵,沒有經歷過風雨的歷練與打擊,所以,當我們遇到小小的困難與挫折是總是選擇逃避,面臨一些微不足道的磨難時總是不敢面對,受了一點小傷就又哭又叫。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們要學會知足,要學會珍惜。這樣的同時,我們還要歷練自己,只有受到更多磨鍊,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才能從一顆弱不禁風的溫室花朵長成一棵能抵抗風雨的蒼天大樹。

  當我們想要放棄時,不妨想想高爾基、想想他們、想想那些還在人生路上奮力奔跑的人們,讓他們來鞭策我們——不怕摔倒,勇敢地、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童年的5年級讀後感2

  本書作者高爾基出生在俄國的一個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便走向了社會,嚐盡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據他的童年生活而寫成的,可以說是自傳體小說,正反映了當時生活與社會的慘狀。

  小說主人公也是早日喪父的阿廖沙,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裡,已經讓黑暗與恐懼佔據了。

  在他的生活裡,有粗暴自私的外祖父經常毒打他,又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生了一場大病。阿廖沙的外祖父還狠心剝削工人,暗放高(gao)利貸,慫恿幫工偷東西。

  從阿廖沙外祖父的種種劣行中,我讀出了吝嗇、貪婪、專橫、殘暴,也著實的得到了阿廖沙當時的心情。是外祖父的殘暴留給了阿廖沙童年重重的傷痕。

  我們中國有個成語:禍不單行。同樣,在阿廖沙的生活裡,還有兩個讓他充滿恐懼的人——他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兄弟倆很像,自私殘暴,但也相互勾心鬥角,阿廖沙的父親馬裡哈姆在世時,也遭過他們兩個的陷害,而且他們還害死了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阿廖沙的內心充滿了壓抑和恐懼,同時也渴望人間的愛與溫情。

  讀這本書時,心中不免產生不快和同情,為阿廖沙悲慘的童年而拭淚,為那些無辜逝去的生命而憂傷。

  不過,在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時,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所以,阿廖沙的'生活中便有了帶給阿廖沙快樂和溫暖的外祖母;教他做一個正直人的老長工;還有純樸樂觀、富有同情心的茨岡。

  是他們,為阿廖沙黑暗的童年點了一盞明燈,讓阿廖沙的內心變得強大,使阿廖沙充滿信心和力量,讓阿廖沙不再孤獨與寂寞。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也知道,在黑暗長河的盡頭,一定有一個叫光明的東西在發光發亮,只要跨過這條令人驚悚的大河,光明就一定在閃爍,希望就一定觸手可及。

  童年的5年級讀後感3

  童年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童年裡有快樂,有幸福,童年時美妙的,童年是充滿陽光的,值得回憶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卻很悲慘。

  阿廖沙3歲喪父,失去了父愛,跟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他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他,使他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但外祖父也有慈愛的一面,比如書上說道: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體輕貼我,他開始講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話語沉重,滔滔不絕。他講著講著,在我眼裡形象高大起來,這個乾瘦的老頭忽然變成了童話裡的大力士,他獨自一人拖著一條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講到天黑,待他親切的和我話完別之後,我才知道外公並不兇狠,也並不可怕。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他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們豐衣足食 ,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美好的童年來之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