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童年的零食作文
去超市,穿過琳琅滿目的食品貨架,走過香甜美味的甜點加工區,都不知道買什麼,因為品種太多了,幾乎花了眼。但有一種食品我經常買,那是我童年時候渴望而常常得不到的美食,凝聚著童真童趣的記憶,那就是青食牌青島餅乾。有趣的是餅乾包裝袋、印刷圖案還是當年的樣子,長方體,紅黃相間的斜條,“青食”兩字也是斜斜的。味道還是老味道,只是吃起來不再那麼香甜了!不是餅乾質量的問題,是習慣美食的味蕾開始挑剔了。六十年代生人,在那個吃飯都吃不飽的年代裡,能有零食解饞,已經是很奢侈了。所以,那個年代的零食的種類,的確是屈指可數的,現在看來也是可憐之極的了!
“棉花套子來——換針換線——噹噹噹!”街上傳來悠長的吆喝和敲著的鑼聲,這是走村串鄉的貨郎來了。女人們可以用破舊的棉絮換些針頭線腦等物品。貨郎擔前一會兒圍滿了孩子們。除了擔子裡那些嶄新的日用品,吸引他們的是小瓶子裡花花綠綠的糖豆。大多數母親們都是少換幾根針,為眼巴巴的孩子換幾顆糖豆。我總是捨不得一次吃完,慢慢吃,在口裡細細地化,滿口甜津津的,簡直甜到心裡!一顆一顆數著,琢磨著先吃紅的還是綠的,有時給母親嚐嚐,能吃好幾天,那甜甜的感覺真是餘味無窮呢!
“嘭!嘭!”幾聲爆響,打碎了鄉村的寧靜。孩子們又興奮起來了,是爆玉米花的來啦!這是每一個鄉村孩子的節日。因為,家家都有玉米,家家都能拿得出一毛錢的加工費。路上沒有空手的,來的都端著一個搪瓷缸子,去的都提著一個鼓鼓囊囊的口袋。街上瀰漫著玉米花特殊的香味。“一毛錢的崩一崩,一毛五的帶糖精!”廣告詞充滿誘惑。有的大人經不住孩子的粘纏,就多給五分錢,於是,這個孩子拿著袋子衝小夥伴們高聲嚷嚷:“我這是甜的!”紅撲撲的小臉充滿興奮。再說一缸子玉米的爆米花,能吃上好大一陣子呢!
鄉村五天一個集。父親編簍子要趕集,如果稍微寬裕一些,父親賣了簍子,往往會買一斤炒花生帶回家,一把把分給五個子女。我最小,往往分的多一些。為此,作為獨子的哥哥沒少和我吵架。為了使花生的香最大化,我們還發明瞭許多吃法。譬如,就著煎餅吃,一個花生粒,嚼一口煎餅,粗劣的`煎餅也有了花生的奇香,變得那麼好吃!
後來,六里外的村子也有種花生的了,姐姐們就去拾荒,拾荒幾天也能攢幾斤。曬乾後,母親就用鐵鍋放上細沙炒熱,再倒上花生炒,皮兒微黃,花生仁兒又酥又香!一家人狠狠地吃一頓,解了饞!
再後來,我們村也種上花生了,每年秋收,生產隊都分一些,我們家能分幾十斤,雖然不能想吃就吃,但再也不會那麼稀罕了。
小時候,好像爺爺身體不好,老在家裡,種了一院子的花,奼紫嫣紅的。分家了,我家在另一個院子。但是我們都願去爺爺院子裡玩。爺爺有很多好玩的東西,也有零食。有時他會悄悄塞給我幾塊餅乾,讓我帶回家吃。如果奶奶看見,會鬧騰的,奶奶是父親的後媽。餅乾酥脆香甜,入嘴即化,好吃極了。有時,我會把餅乾泡在開水裡,軟軟的卻不碎,一種格外的滋味。
偶爾父親會坐火車去濟南走親戚,回來時,也會買幾筒餅乾。就是青島餅乾。一人分給半包。記得小時候我最願意幹的事就是坐在街頭,等父親趕集回來,或者走親戚回來。有時一等等大半天,望眼欲穿。看著他那高大的身影出現在遠處,飛奔過去。父親笑吟吟地看著我們,變戲法一般拿出一把花生,或者幾個糖塊。現在想起那個場景,我仍然覺得那是最幸福的時刻了!
過年了,家家都要買幾包點心,走親戚用。剛買來時,嶄新的包裝紙,上面一張紅籤,一根紙繩十字花捆著,有稜有角,莊重別緻。然後,帶著點心七大姑八大姨家走,按規矩親戚們留下我們吃飯,東西是不留的。待到過了元宵節,年也過完了,好吃的也沒了。我們又開始算計那幾包點心了。父母彷彿看透了孩子們的心思,從牆上摘下一包,包裝紙都讓油浸透了,鮮紅的紙籤也暗淡了,稜角也沒了,皺皺巴巴的看起來很陳舊。開啟包裝,圓圓的點心大多數都不完整,有的碎成粉末。但是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興致。母親把完整一些的分給我們,真甜!吃完了手上還油汪汪的!剩下的粉末父母嘗一嘗,也就算吃完了過年的最後的美食了。
這就是伴隨著我童年時候的基本所有的零食了。每一種,都寫著貧窮和艱難,刻著深深的時代烙印;每一種,都伴隨著特有的快樂和苦澀,深深紮根於我的記憶深處。今天,我寫出來,懷著對父母深深的感激和愛戴!在那個連吃飯都是問題的年代,他們是怎樣的用盡心思,給予了我們奢侈品一般的零食!貴族一般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