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我眼中的泰戈爾作文

我眼中的泰戈爾作文

我眼中的泰戈爾作文

  泰戈爾是著名的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我眼中的泰戈爾應該怎麼寫?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我眼中的泰戈爾作文,歡迎大家閱讀。

  我眼中的泰戈爾作文篇1:

  認識泰戈爾,是從他的《飛鳥集》開始的。第一次讀這些小詩,我似乎在詩中嗅到了清清朗朗的空氣,感覺到了縷縷暖暖的陽光,觸到了春天生命的脈搏。他的詩裡,藏著一個淡泊清秀的世界。我感覺有一支支優美的旋律,從他的小詩裡飛揚。

  有人說,每天讀一首泰戈爾的詩,便可以忘卻塵世煩惱。鄭振鐸也曾說:“泰戈爾的歌聲雖有時沉寂,但是隻要有人類在世上,他的微妙幽宛之詩,仍將永遠是由人的心中唱出來的。”是的,他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每讀他的詩一次,總能受到一種啟迪,感到一種動力。他的作品,給人的精神世界增添無限的生機。他是個奇才,十二歲開始寫詩,十四歲開始寫話劇,他用他的筆,諷刺著當時印度土地上的英國殖民者,鼓舞了人民的鬥志,給世界文學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泰戈爾這位世界文壇的巨星的文學地位,是眾所周知的。欣賞泰戈爾,不僅僅是欣賞他的灼灼文采,我更欣賞他的人品。

  一想到泰戈爾,我總會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八個字。他是一位將哀樂與悲喜化為平衡動力的人。喪偶喪子無疑是人生的悲劇。他在這種大悲面前,曾說:“生命的悲劇猛烈地震撼著我們的感情,但生命從整體上看是極其樂觀的。悲劇只是生命的歡樂賴以表現自己韻律的一部分。”這種化悲痛為力量的思想似乎與莊子相似。想當年莊子喪偶,鼓盆而歌,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這種做法,他卻說,生命來於自然,歸於自然,死亡只是生命迴歸自然的一種形式罷了。這種詮釋悲哀的思想,沒想到千年之後,裝進了這位印度詩人的胸懷。面對生活上的磨難,他用這樣的心胸,這樣的情懷,淡然處之。當今的世人,有誰能和他一樣,對生死詮釋的如此透徹,能將悲哀淡然化解呢?

  他將災難凝結在詩歌裡,壓縮成人生的哲理。面對榮耀,他“不以物喜”。1913年,對於他,對於整個印度,整個亞洲,都是特殊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光環第一次光顧這片神秘而浪漫的土地。泰戈爾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這是多麼值得慶賀與驕傲的大事呀!當他得到這一訊息時,他正給孩子們朗誦詩歌。獲獎的喜悅並沒有打破午後鄉間的恬靜氣氛。他只淡然看了一眼電報,便漫不經心的將帶有獲獎資訊的電報塞入口袋,繼續動情朗誦。試問,有誰能將如此巨大的榮耀一笑了之,又有誰能將這份喜悅掩藏在心底而不露聲色呢?我相信,那時的他,心裡一定是很高興的。但他能很快從喜悅與驕傲中走出來,這一點是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也許那時他已經明白,巨大的榮譽下,他將不會有片刻安寧,他的“午後村頭”,他的“芒果樹下”,都將永遠被人聲的嘈雜填滿。面對隨之而來的潮水般的崇拜者、鮮花、掌聲,他選擇了逃避,開始周遊世界。他將自己獲得的獎金及自己講學的全部收入全部捐出,成立了一所國際大學。當今社會,在瀰漫著銅臭氣息的生活中,有幾人能與他的淡然榮耀相媲美呢?又有誰能將人生的圖畫描摹的如此精彩呢?他用這樣的方式,詮釋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能不說,這就是哲人!這就是大家的風範!

  欣賞泰戈爾,欣賞他的卓越文采,更欣賞他偉大的人品!他不愧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巨人”!

  我眼中的泰戈爾作文篇2:

  當鳥兒展翅翱翔在天空時,它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題記

  因《飛鳥集》在偶然中認識你、瞭解你,於是便一發不可收拾起來。我驚歎於你的文采,驚歎於你的追求,更驚歎你對世界的認知。我一輩子無法達到你的高度,可以說:“如果你是太陽,那我便是渺小的一根草,享受著你用陽光對我們神聖的洗禮。”

  你的一生在我們眼裡是不留遺憾的,你用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的真理,讓我們去感悟世界萬物的美好。沉醉在詩集中,你的世界彷彿和我們不一樣,你的世界了,一切都是和平的,每一樣東西都有它所表達的哲理。你以萬物喻人,向我們毫無保留地揭示了人世間的美醜,從心靈上給人帶去無限的震撼。短短的幾句小詩,卻字字珠璣,“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才生活在這世上。(We live in this world when we love it.)”生命無限美好,早已活在自己一個名為“自私”的世界的人,都忘了他們降生在這個世界的初衷。願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回憶起自己的無憂童年,回憶起那時純潔的愛。

  閉上眼睛,用心感受這本詩集,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你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我讀到了,我讀懂了,你在這裡所講的真理都是你對希望,你憎恨人性的虛偽、自私,你用小詩把對他們的憤恨全保留了下來,想讓我們也去人世間的陰暗並不遺餘力的去把它重新拉回光明!

  讀過《飛鳥集》的人是幸運的,用心讀過的更是幸福的。在留下的真理中不斷去感悟、去實現這個真理,就等於為自己的生命和熱愛的世界種下了愛的種子,在人的心中,不斷生根、發芽。

  我眼中的.泰戈爾作文篇3:

  在喜瑪拉雅山的另一端,那個叫印度的國家,在我們的心目中,總是披著神奇、美麗、甚至不可探測的面紗。印度曾是我們的“西天”,是中國人朝聖取經的地方,是信佛者和幻想者靈魂超脫的天堂。

  可以想象,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會誕生出多少優秀的人物!但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恐怕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甘地,一個是泰戈爾。而在這兩個偉人中,泰戈爾彷彿對我們更接近,更具體,更有獨特的魅力。

  “泰戈爾是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愛國者、藝術家,深受中國人民尊敬。”這是周恩來總理1957年訪問印度的時候,在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寫的題詞。這也是泰戈爾一生的寫照。

  1861年,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個地主階級家庭。父親是印度有點名氣的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他有6個哥哥,有的獻身於印度的文藝復興運動,有的則為社會改良而奔波。由於父親的關係,他加入了當時加爾各答知識界的一個活動中心。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對泰戈爾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使他從小就受到了文學的薰陶。泰戈爾8歲就開始做詩,17歲時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他曾在英國倫敦大學讀過法律,但在這段時間,他卻把主要時間用在了學習英國文學和西洋音樂上。回國後,泰戈爾主張把印度古老的文化與西歐的文化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更高的文化。在此過程中,他寫就了許多作品,它們包括有《暮歌》、《晨歌》等,內容多是抒發個人內心的感受和描述絢麗的大自然。1886年,他出版了詩集《新月集》。泰戈爾早期的詩作純樸、自然,從內容到形式,都開創了一代新詩風。

  1890年,泰戈爾接管了父親的莊園,移居到了鄉村。他經常泛舟河上,飽覽美麗的湖光山色,廣泛接觸了農村社會,親眼看到了英國殖民者和地主的專橫暴虐,深切同情農民的苦難。他寫了許多詩歌和短篇小說,真摯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苦難生活,塑造了貧窮而質樸的勞動者形象,控訴、揭露了慘無人道的殖民統治制度。1901年,泰戈爾離開了莊園,到桑地尼克丹創辦了一所學校。他抱著改造社會的目的,親自授課,滿腔熱忱地希望年輕的一代能繼承印度的民族文化,獻身於農村的改造。1921年,這所學校被命名為國際大學。

  泰戈爾積極參加了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1905年,他在加爾各答唱著自己創作的愛國歌曲參加反英si威遊行,並發表演說,痛斥英國的殖民統治罪行。1919年,為了抗議英國殖民主義者屠殺手無寸鐵的印度人民,他寫信給英國總督,宣佈放棄英國授予他的男爵稱號。

  泰戈爾不倦地尋求著印度的民族獨立之路。他周遊列國,考察各國的情況,以求能夠學到一些對民族獨立有用的。他到過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蘇聯,還於1924年到過中國。他對苦難深重的中國人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他說:“在亞洲,我們必須團結起來。”他深深地為中國文化所吸引,並不無深情地說:“我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個中國人。”

  泰戈爾的一生主要從事的活動就是文藝創作。他的詩在印度是家傳戶頌的,被稱為印度的“詩聖”。1913年,他發表了詩集《吉檀迦利》,表達了詩人與神交流自己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熾熱感情。後來,他因為這本詩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個獲得這一獎項的東方作家。泰戈爾其他的著作,如《飛鳥集》、《園丁集》等也深受人們的愛戴。泰戈爾的詩格調清新,意境深遠,語言流暢,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熱愛,對祖國命運的關切,而且富有哲理。除了詩作外,泰戈爾還寫有小說,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戈拉》、《沉船》等。

  泰戈爾的創作生涯長達60多年。他多才多藝,一生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長中篇小說、30多部散文作品、20多種劇本、100多篇短篇小說。它還能繪畫作曲,一生繪了1500多幅畫,創作了兩千多首歌曲。他創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的國歌。

  大詩人龐德在聽另一位大詩人葉芝朗誦泰戈爾詩歌時驚呼:這是為“一位大詩人,一個比我們中間任何一個都要偉大的人的出現而感到激動不已”的時刻。幾乎所有批評家和詩壇鉅子都尊稱他為大師。

  我眼中的泰戈爾作文篇4:

  泰戈爾以一種寓言方式,道出了大自然的怪誕。航船沉碎在無軌跡的海水裡,死亡正在外面活動;而孩子們卻遊戲在無邊無際的世界的海邊,叫著,跳著。生命和死亡同時裸露,這是大自然的雙重性,在死亡的蠻荒背景下跳躍著的生命,極其美麗。

  寓言中的生存與死亡都是生命的真實過程,如果說死亡是造物主塑造人類的缺憾,那麼不如想一想正是如此,生存的鮮活才分外令我們景仰。更何況,死亡才是真實的大背景呢。

  喜歡玉,有瑕點的玉。所有的無暇都是一致的百分之百的純潔透明,卻沒有兩點完全相同的瑕疵:或豔如一點硃紅痣,或秀如兩彎柳葉眉。玩味起來,反而令人欣然自喜。憑什麼說有斑點的玉不好呢?能將瑕疵如此坦然美麗地呈現也不多吧?

  天殘地缺,是因為天地都如此美好,才容納下修地補天的餘痕。或許吧,女媧娘娘的五色補天石塑就的繁星點點,比起無際孤獨的的夜幕,就顯得靈動幾分。天的不完整是一種缺憾,補上的五彩石也算是一種缺憾,缺憾的勾勒,突現的是真實的美麗。

  缺憾中的缺憾,那一顆“無才補天”的頑石,不也在繁華沉浮的紅樓中演繹了一幕“悲金悼玉”的愛情悲劇。紅樓中的夢讓人沉湎,讓人思索,因為繁華褪去,夢還未醒。曹先生留下的未完成的《紅樓夢》,正如斷臂的維納斯,那是缺憾卻也是經典,給人無限神往的空間,永遠飄渺在雲端。

  真實的意味猶如地心炙熱奔騰的岩漿,如果地殼完美得沒有一絲缺口,真實便永不會突現,因為有高低錯落的排布,我們才有幸看到噴發的岩漿。

  一個“壞孩子”的可愛之處,不正是因為在他撒嬌、耍賴、蠻不講理以外,還有著一份孩童近乎神明的純潔真誠嗎?我們每個人對自身的接納和寬容,應該也是看準了種種小毛病而一笑置之吧!“人無完人”,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缺憾,自是一種坦然的不遮不掩的亮麗。

  完美依存於缺憾,孤獨的美麗是一種索然無味的蒼白,所以,在這個完美難求的世界,我要有瑕的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