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中國古今寓言故事

中國古今寓言故事

中國古今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橋樑,透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

  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僱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伕,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伕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鬆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伕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新媳婦

  衛國有戶人家娶媳婦。婆家借來兩匹馬,加上自己家裡的一匹,用三匹馬駕著車,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十分隆重地去迎接新娘子。

  到了新娘家,迎親的人將新娘子攙上馬車。一行人告別新媳婦的孃家人之後,就趕著馬車往回走。

  不料,坐在車上的新娘指著走在兩邊拉車的馬問趕車的僕人說:“邊上的兩匹馬是誰家的?”駕車人回答說:“是向別人家借來的。”新娘又指著中間的馬問:“這中間的馬呢?”駕車人回答說:“是你婆家自己的。”新娘接著便說:“你若嫌車走得慢,要打就打兩邊的馬,不要打中間的馬。”駕車人有些奇怪地看了看這位新媳婦。

  迎親的馬車繼續前進,終於到了新郎家。伴娘趕緊上前將新娘扶下了車。新媳婦卻對還不熟悉的伴娘吩咐說:“你平時在家做飯時,要記住一做完飯就要把灶膛裡的火熄掉,不然的話會失火的。”那位伴娘雖然礙著面子點了點頭,心裡卻有點不高興這個新媳婦的多嘴。

  新媳婦進得家門,看到一個石臼放在堂前,於是立即吩咐旁邊的人說:“快把這個石臼移到屋外的窗戶下面去,放在這裡妨礙別人走路。”婆家的人聽了這個新娘子沒有分寸又講得不是時候的話,都不免在心裡暗暗發笑,認為新娘子未免太愛講話又太不會見機講話了。

  其實,這新媳婦所說的三件事,對婆家來說都是有好處的。可是她剛踏進婆家門就儼然以主婦自居、多嘴多舌的做法卻引起了旁人的反感。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人說話、辦事,要有理有利有節,講究策略和方式。如果不顧時機、不分場合,即使是好話、好事,也不僅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往往還會被別人笑話。其結果,一個本來很有智慧的人,反而被別人當成了傻瓜,以至於他以後的事情就難辦得多。

  膳吏辯誣

  晉文公在位的時候,曾遇到過一起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陷害案。

  某日,一個侍從在御膳間端了一盤烤肉,恭恭敬敬送到晉文公面前請其就餐。晉文公拿起餐刀正準備切肉嚐鮮,忽然發現肉上粘著不少頭髮。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小刀,命人去找膳吏。

  那個膳吏看到傳召的侍從臉色不好,一路上不停地捉摸這次晉王召見的原因。究竟是剛送去的烤肉火功不夠,還是燒烤時用料不當,口味欠佳呢?他哪知道一見晉文公就遭到一陣責罵。晉王氣勢洶洶地說道:“你是存心想噎(ye)死我嗎?為什麼在烤肉上放這麼多頭髮?”膳吏一聽,原來發生了一件自己沒有料到的禍事。雖然他明知道這件事裡面有鬼,但在君王的氣頭上是不能辯白的。否則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招致橫禍。因此,膳吏急忙跪拜叩頭,口中卻似是而非、旁敲側擊地說道:“請君王息怒,奴才真是該死。烤肉上纏著頭髮,我有三條罪責。我用最好的磨石把刀磨得比利劍還快,它能切肉如泥,可就是切不斷毛髮,這是我的'第一大罪過。我在用木棍去穿肉塊的時候,竟然沒有發現肉上有一根毛髮,這是我的第二大罪過。我守著炭火通紅、烈焰炙人的爐子把肉烤得油光可鑑、吱吱有聲、香味撲鼻,然而就是烤不焦、燒不掉肉上的毛髮,這是我的第三大罪過。不過我還想補充一句,您是一位明察秋毫的賢明君主,您能不能把堂下的臣僕觀察一遍,看看其中是否有恨我的人呢?”晉文公覺得膳吏所言話外有音,所以對案情產生了一點懷疑。他立即召集屬下進行追問,結果不出膳吏所料,真的找出了那個想陷害膳吏的壞人。晉文公下令殺了那個人。

  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客觀世界裡充滿了矛盾。我們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面前立於不敗之地。

  新褲與舊褲

  鄭縣一個姓卜的人,他有一個愚不可及的妻子。這個蠢妻子常常做出一些叫人哭笑不得的事。

  有一次,這個姓卜的人要出門,覺得沒什麼像樣的衣服,於是對妻子說:“給我做條褲子,好嗎?”妻子說:“可以。但是,你要做什麼樣的褲子呢?”丈夫說:“就做跟原來那條舊褲一樣的吧。”

  妻子按丈夫的吩咐,找出那條又舊又破又髒的褲子。她先是按舊褲子原來的那種面料、花紋到集市上去買布。因為畢竟隔了幾年時間,所以她在集市上怎麼也找不到和舊褲的面料一模一樣的布。因此這個愚妻非常焦急,她想:“如果找不到像舊褲那樣的布,我怎麼能做出像舊褲那樣的褲子來呢?”她四鄰八鄉逢人便問,到處去找做舊褲時用的那種布料。愚妻誠心“可嘉”,她花了不少時間,終於買到了她找的那種布,布上的花紋跟舊褲的花紋一模一樣。

  回家以後,她對著舊褲比劃著裁剪,把長的地方剪短,把寬的地方剪窄,就這樣,她依樣畫葫蘆,花了幾天時間,好不容易將新褲子縫起來了,她高興得手舞足蹈。

  可是,她仔細一想,又犯起愁來了。她發現新褲與舊褲還是不一樣。舊褲又髒又破,到處大窟小眼的,新褲哪裡像舊褲呢?這個愚妻拿起新褲看著,絞盡腦汁地想呀想呀,她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她把新褲放在地上揉呀、搓呀、捶呀、踩呀,累得筋疲力盡,終於把新褲弄得跟舊褲一樣又髒又破。

  當她十分得意地將做好的“新褲”拿給丈夫看時,丈夫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最後,這個男人指著愚妻手上拿著的破褲子,氣憤地吼道:“既然還是一條破褲子,那我不如就穿原來的,何必還要你做新的呢!”

  這個愚蠢的妻子對舊褲全盤照搬,結果弄巧成拙,自己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