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則中國經典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該詞最早見於《莊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興起,後來成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
神龜的智慧
有一隻神龜被一個打魚人捉住了,於是神龜託夢給宋國國王宋元君。
這天夜間,宋元君睡夢中只見一個人披頭散髮、探頭探腦地在側門窺視,並對宋元君說:“我住在一個名叫宰路的深潭裡。我替清江水神出使到河伯那裡去,路上,被一名叫餘且的漁人捉住了。”
宋元君早上醒來,想起夜間的夢,覺得奇怪,於是叫人占卜這個夢。占卜的人說:“這是一隻神龜給大王託的夢。”宋元君問左右的人說:“有沒有一個叫餘且的漁人?”左右回答說:“有一個漁人就叫餘且。”於是,宋元君命令手下人傳餘且來朝見。
第二天,餘且來見宋元君。元君問他說:“你打魚捉到了什麼東西?”餘且回答說:“我用魚網捕到了一隻大白龜,龜的背圍足有五尺長哩。”宋元君命令餘且將白龜獻上。餘且趕忙回家將捉到的白龜獻給了宋元君。
宋元君得到這隻神龜後,幾次想殺掉它,又幾次想把它養起來,心中總是猶豫不決,最後只好請占卜的人來做決斷。占卜的結果是:“殺掉這隻龜,拿它做占卜用,這是吉利的。”於是,宋元君命人將白龜殺死,剖空它的腸肚,用龜殼進行占卜,總共卜了72次,竟然次次都靈驗。
後來,孔子對這件事深有感慨地說:“這隻神龜有本事託夢給宋元君,卻沒有本事逃脫餘且的網;它的智慧能達到72次占卜沒有一次不靈驗的境地,卻不能避免自已被開腸剖肚的災禍。這樣看來,聰明也有受侷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應不到的事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哪怕再高,也比不上大家的智慧。因此,只有萬眾一心,群策群力,才能把事情做得比較周全。
魯侯養鳥
我國古代的那些國君,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裡都是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每天接受著至尊的膜拜,欣賞著最美妙的音樂,吃著最講究最豐盛的食物。這些人養尊處優,卻不見得有多少過人的智慧。
有一天,一隻巨大的鳥飛落在魯國都城的附近。這是一隻海鳥。它的頭抬起的時候,身高達8尺,樣子長得很漂亮,很像傳說中的鳳凰。因此,人們都把它當做神鳥。
魯國國君聽了臣屬關於這隻大海鳥的彙報,決定以盛大的禮節鄭重其事地迎接它。魯侯在宗廟裡畢恭畢敬地設酒宴招待海鳥。魯侯命宮廷樂師奏起了最高階的《九韶》曲。這是舜帝時在最隆重的場合下才演奏的樂曲,共有九章。他又派人給海鳥擺滿最上等、最神聖的“大牢”供品做食物,這些食物就是用很大的盤子盛著烤熟的全牛、全羊和全豬。魯候侍立在海鳥旁邊,誠心誠意地請它食用。
海鳥看到這莫名其妙的`場面,被嚇得有些發呆。它離開了遼闊的大海,失去了寶貴的自由,看著面前紛亂的人世,只覺得頭昏眼花,充滿了驚恐和悲傷。海鳥始終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之後,它便在極度的驚嚇憂鬱中死去了。
魯侯十分沮喪,還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何處。
其實,魯國國君這是用供養自己的一套做法來養海鳥。他不知道世上萬事萬物皆有自身的特點和所應遵循的規律。而魯侯卻不看場合不分物件,只憑自己的想當然去辦事,他不懂得用養鳥的辦法去養鳥,結果事與願違,做出了適得其反的蠢事來。
東野稷駕馬車
東野稷十分擅長於駕馬車。他憑著自己一身駕車的本領去求見魯莊公。魯莊公接見了他,並叫他駕車表演。
只見東野稷駕著馬車,前後左右,進退自如,十分熟練。他駕車時,無論是進還是退,車輪的痕跡都像木匠畫的墨線那樣的直;無論是向左還是向右旋轉打圈,車轍都像木匠用圓規劃的圈那麼圓。魯莊公大開眼界。他滿意地稱讚說:“你駕車的技巧的確高超。看來,沒有誰比得上你了。”說罷,魯莊公興致未了地叫東野稷兜了一百個圈子再返回原地。
一個叫顏闔(he)的人看到東野稷這樣不顧一切地駕車用馬,於是對魯莊公說:“我看,東野稷的馬車很快就會翻的。”
魯莊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沒有理睬站在一旁的顏闔,心裡想著東野稷會創造駕車兜圈的紀錄。但沒過一會兒,東野稷的馬果然累垮了,它一失前蹄,弄了個人仰馬翻,東野稷因此掃興而歸,見了莊公很是難堪。
魯莊公不解地問顏闔說:“你是怎麼知道東野稷的馬要累垮的呢?”顏闔回答說:“馬再好,它的力氣也總有個限度。我看東野稷駕的那匹馬力氣已經耗盡,可是他還要讓馬拼命地跑。像這樣蠻幹,馬不累垮才怪呢。”聽了顏闔的話,魯莊公也無話可說。
世間萬物,其能力總有一個限度。如果我們不認真把握這個限度,只是一味蠻幹或瞎指揮,到時候只會弄巧成拙或碰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