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寓言類成語故事

寓言類成語故事

寓言類成語故事

  故事,大家喜歡什麼型別的呢?下文是有關寫寓言類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與瞭解。

  寓言類成語故事:瞎子摸太陽

  有一個人生來就是個瞎子,他從來就不知道太陽是個什麼樣子,而平時又總聽別人說“太陽”、“太陽”的。於是,他便去向人請教太陽是怎樣的。

  一次,瞎子碰到一個人,便問他道:“請你告訴我,太陽是什麼樣的?”那人告訴他說:“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盆。”說著,還順手拿起一隻銅盆敲了敲,說:“喏,太陽就跟這一樣。”瞎子聽到了銅盆的聲音,心裡記下了這聲音的特徵,自言自語說:“原來太陽是這樣的。”過了些日子,瞎子走在路上,一陣鐘聲傳進他耳朵裡,他以為是太陽來了,他高興得喊起來:“太陽來了,我聽到了它的聲音。”

  又有一次,瞎子碰到一個人告訴他說:“太陽有光亮,就像蠟燭一樣。”那人還順便將一根蠟燭給瞎子摸了摸。瞎子又記住了蠟燭的形狀,心想:原來太陽是這個樣子的。一天,別人給他一隻短笛,他用手將短笛摸了一遍,他感覺到這不是太陽嗎?於是他又高興地喊著:“我有了太陽了,我拿到太陽了!”

  其實,太陽和鍾,太陽和短笛,彼此之間的差別實在太大了,可是瞎子僅憑一點區域性的感知,始終也沒有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

  那些只靠道聽途說,粗略瞭解一點皮毛的人,便以為自己獲得了真知,實在是可笑的。要想掌握知識,就必須親身實踐,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與整體,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寓言類成語故事:狙公失猴

  從前,楚國有個老頭以飼養猴子為生,楚國人都把他叫作狙(ju)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後都在院子裡給他的猴子們分配任務。他讓老猴子帶著猴子們跳出去,採摘山裡果樹的果實。晚上,等猴子們回來了,狙公就逼著猴子們交出它們所採果實的十分之一。光靠著這些猴子採來的果實,他就可養活自己,而且還略有盈餘。有一次幾個猴子覺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場,狙公卻坐享其成,不願交出果實,狙公就對它們棍棒相加,一陣毒打。猴子雖然覺得每天採摘果實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違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隻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問這群猴子:“山裡果實累累,難道是狙公親手所種嗎?”大夥都說:“不是呀,誰都知道這些果樹並沒有什麼人去栽種,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問:“既然這樣,我們幹嗎靠給狙公做苦力過日子呢?”小猴子話還沒說完,猴子都已經恍然大悟。

  當天晚上,猴子們趁狙公睡熟之後,悄悄地打破柵欄,弄壞籠子。然後,它們拿上狙公積存的果實,手牽著手跑進了樹林深處,從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覺醒來,才發覺猴子們都跑光了,他賴以生存的手段沒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圖依賴別人,或者靠剝削別人過活,最終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樣活活餓死的下場。

  寓言類成語故事:曾參殺人

  在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家鄉費邑,有一個與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參的人。有一天他在外鄉殺了人。頃刻間,一股“曾參殺了人”的風聞便席捲了曾子的家鄉。

  第一個向曾子的母親報告情況的是曾家的一個鄰人,那人沒有親眼看見殺人兇手。他是在案發以後,從一個目擊者那裡得知兇手名叫曾參的。當那個鄰人把“曾參殺了人”的訊息告訴曾子的母親時,並沒有引起預想的那種反應。曾子的母親一向引以為驕傲的正是這個兒子。他是儒家聖人孔子的好學生,怎麼會幹傷天害理的事呢?曾母聽了鄰人的話,不驚不憂。她一邊安之若素、有條不紊地織著布,一邊斬釘截鐵地對那個鄰人說:“我的兒子是不會去殺人的。”

  沒隔多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真的在外面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不去理會這句話。她還是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照常織著自己的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現在外面議論紛紛,大家都說曾參的確殺了人。”曾母聽到這裡,心裡驟然緊張起來。她害怕這種人命關天的事情要株連親眷,因此顧不得打聽兒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關緊院門,端起梯子,越牆從僻靜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對兒子的瞭解、信任而論,“曾參殺了人”的說法在曾子的母親面前是沒有市場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實根據的流言是可怕的。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寓言類成語故事:師文學琴

  古時候有個善於彈琴的樂師名叫瓠(hu)巴,據說在他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鄭國的師文聽說了這件事後,十分嚮往,於是離家出走,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師襄手把手地教他調絃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3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無法可想,只好說:“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難學會彈琴,你可以回家了。”

  師文放下琴後,嘆了口氣,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絃,我所向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津。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渲洩我內心複雜而難以表達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準確地把握情感,並且用琴聲與之相呼應的時候,我暫時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絃。因此,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果然,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師文又去拜見他的老師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得怎樣啦?”

  師文胸有成竹地說:“稍微摸到了一點門道,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於是,師文開始撥弄琴絃。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8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穫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2月的夾鐘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迴盪,頓時引來花紅柳綠,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11月的黃鐘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徵(zhi)弦,使之發出代表5月的蕤(rui)賓樂律,又使人彷彿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徵、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噴湧。

  這時,早已聽得如痴如醉的師襄忍不住雙手撫胸,興奮異常,當面稱讚師文說:“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晉國的師曠彈奏的清角之曲,齊國的鄒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無法與你這令人著迷的琴聲相媲美呀!他們如果能來此地,我想他們一定會帶上自己的琴瑟管簫,跟在你的後面當學生哩!”

  師文學琴的故事說明:學習任何技藝,都不能滿足於表面上的簡單操作,而要像師文那樣花氣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從而取得常人難及的業績。

  寓言類成語故事:南轅北轍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僱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伕,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伕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鬆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伕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