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老人與海> 讀《老人與海》

讀《老人與海》

讀《老人與海》

  在廣闊的大海里,一位老人不畏艱險的與鯊魚作鬥爭,他用行動告訴我們,人可以失敗,但是不能向命運屈服。

  第一篇:讀《老人與海》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人自有生老病死、面對它們我們不應該去害怕,而應該去直白的面對它們,”這是我讀完《老人與海》這本書的深刻感受。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在海上八十四天沒有捕到一條魚但他並沒有為此放棄,終於在第八十五天他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可是由於這條魚力氣過大,把老漁夫的小船整整拖行了三天,終於在第三天這條大馬林魚力氣用盡被捕殺並綁在魚船上,可惡運並沒有結束,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了鯊魚,老漁夫想盡了一切辦法去回擊包括那一條魚,到港之後他什麼都沒能得到,但就是這樣都沒能摧殘他的堅強意志。

  在作者海明威的筆下,聖地亞哥並不是一個失敗的漁夫,他是一個成功者,他沒有因為被馬林魚拖行後而放棄,也並沒有因為鯊魚嚇的連忙就跑,他勇敢的向前邁了一步與馬林魚比起力氣與鯊魚開始博弈,他雖然一無所獲,但卻得到了人生更大的財富。

  人生就是一盤棋,只有敢於拼搏、敢於面對才可能成為人生的贏家,只有這樣你才能悟出人的生存之道,你才能懂得人魂價值。相比之下,我不由心裡一震,以前的我是多麼的懦弱遇到什麼事只要不順就會退縮,有時還會說幾句喪氣的話,幹一件事情三次沒有成功就會不由自主的放棄。《老人與海》這本書中老漁夫與鯊魚拼光了一切搏鬥的精神不正是我缺少的嗎?

  我要感謝這本書,他讓我懂得了人生的真諦,即使面對生.老.病.死,我們也要寬心對待,在人生的大道上我們是孤單的,也是熱鬧的。幹一件事不論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應該面對命運的選擇。往往困難是吞不掉我們的`堅強與幸福的,而打倒我們的是膽小和害怕。我深知“一個真正的強者他的意志永遠不會被擊誇的。

  家長點評:與孩子共同讀了這本書後,我感受很深,我想,人生中誰都有過失敗,最重要的是在失敗後重新勇敢的站起來,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有生活中找準方向,積極的去面對,去尋找失敗的根本原因。生活中失敗處處可見,碰到失敗不要可怕,要有一顆向老漁滃這種堅強不屈的精神,當我們碰到困難而灰心喪氣時,一定要堅持。

  第二篇:讀《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小說家海明威的一篇優秀作品,憑藉它海明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老人花了三天三夜,歷經艱苦釣到了一條大魚,但在返航的途中卻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老人把釣來的整條魚都吃光了,只剩下一個白森森的大魚屍骨。故事雖然簡單,但掩卷後,我的評價是四個字:博大精深!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永遠打不倒的英雄形象。老漁夫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最後雖有收穫,卻終究未能保住勞動成果;即便受到如此打擊,老人仍然能保持一個平常心去面對。這種無畏無懼的精神,在西方很多文學作品的人物身上都有體現。可以說,許多西方文學作品都著重表現人在大自然面前敢於鬥爭,敢於向強大勢力挑戰的精神。我們中國也有像老漁夫那樣的英雄,但我們的大多作品都是流於幾種形式,或叫人順應天意,隨遇而安;或替天行道,驅奸除惡,等等。在《老人與海》為代表的一些西方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人和大自然形成了互依互存的關係。我想,這是不是東西方文化的一點差異?

  《老人與海》的主旨,同樣昭示著人生過程中的悲劇(得而復失),但和《李爾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和《海的女兒》等作品的人物悲劇不同,那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壞、摧毀,讓人惋惜痛惜,從而達到悲劇效果,那是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讀《老人與海》後,更多的不是對老人的同情,而是被老人的堅韌不拔精神所感動!得到的最終失去了,但沒有讓人頹廢和失望;雖然歷盡艱難,但最終勝利歸來。《老人與海》之所以耐讀,是它有一種使人引發無窮深思的功用。我們平時從書本上看到的人生哲理也不少,唯《老人與海》給我的教育和啟迪,最為深刻!

  讀《老人與海》每每讓自己情緒起伏,是因為作品巨大的感染力牽引著你。從開篇到結尾,海明威緊扣一個“死”字,這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從老人冒險深入大海開始,到他和大魚搏鬥,把魚殺死,最後返航時遭鯊魚襲擊,大魚被吃剩成一堆白骨(白骨也象徵著死亡)……一切都與死亡有關,一種沉重的感覺,由頭至尾壓制著你,讓你無法從作品中超脫出來,只好陪著老人“掙扎”到結束。掩卷後,我的思緒至今還在“波濤洶湧”中,無法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