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對照翻譯

記承天寺夜遊對照翻譯

記承天寺夜遊對照翻譯

  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遊對照翻譯,歡迎大家閱讀,也希望大家能夠透過記承天寺夜遊對照翻譯,喜歡蘇軾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文章結構

  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遊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寫作技巧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4.虛實(動、靜)結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

  文章寫作特點

  1.信筆疏意,隨物賦形。

  2.描寫月色,如詩如畫。

  3.語言凝練含蓄,饒有餘味。

  作者心境

  雖然自己有欣賞美景的樂趣,但是並不得意。將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間,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體現二人友情的句子: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唯張懷民可與同樂);懷民亦未寢(兩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與步於中庭(兩人親密無間);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兩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橫”說明了當時月色之濃、清、亮。

  閒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有名無實,所以自稱“閒人”。

  寫月突出其明,寫境突出其靜,寫影突出其形,寫人突出其閒,寫情突出其空。

  知識擴充套件: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 讀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後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麼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過仔細的斟酌。 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 文章寫得很細緻,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裡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遊”。作者正欲休息,卻發現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於是主動與其為伴。對於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後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願意聆聽他。“欣然起行”這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裡,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於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遊玩。 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瞭解都體現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並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拒絕盜版

  最後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複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閒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閒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閒”才能“夜遊”。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閒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 文章表現了作者沉浸於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閒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於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