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化石之一的講課稿

化石之一的講課稿

化石之一的講課稿

  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透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的人類的偉大。教學這篇課文時要聯絡生物學的內容,如魚類進化、鳥類祖先、兩棲類祖先、被子植物、恐龍、猛獁等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反覆朗讀,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的節奏韻律之美。科學詩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這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教學過程中要以此激發學生愛科學文學的熱情。

  本節課我要完成如下幾個目標:

  (1)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讓學生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教學重點,本文教學重點是: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奏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我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共分了匯入新課、整體感知、重點研討、質疑釋疑、拓展延伸、小結、佈置作業六個環節。

  1、匯入新課。

  導語如下:大家聽說過“滄海桑田”這個詞嗎?這個詞什麼意思呀?晉代葛洪《神仙傳

  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大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大海。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資訊卻被化石儲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透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2、整體感知。

  在進行整體感知的時候我先出示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投影顯示),然後範讀課文(或用錄音帶)。學生聽讀時要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1)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2)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然後和學生一起討論課文內容,特別講解詩歌的幾個層次,理清詩歌結構。

  因為這首詩歌比較長,學生在整體把握的時候,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建議在講解這一部分的時候。要進行分層。第1、2節為一層,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想像;第3——6節為第二層,具體抒寫暇思的內容;第七節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結構上首尾響應。

  最後讓學生自由、大聲的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3、重點研討。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把握文章主旨,在進行重點研討的時候,我設計了這麼幾個問題:

  (1)“你能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然後組織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為單位起來發言。(其他的小組成員可以做補充發言),可能學生的回答不會很完善,這時教師就要適當提醒,幫其完善。

  4、質疑釋疑。

  在這個環節,我主要採用學生討論的方式。四人一組進行探討,將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可以採用記者招待會的方式)。對於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5、拓展延伸。

  以“交流會”方式,讓學生將自己課前收集的有關化石的圖片、光碟、書籍等內容展示給大家,互相交流。透過這個環節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關於化石的資訊,有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

  6、小結、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