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儀式作文500字四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儀式作文500字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儀式作文500字 篇1
“看鏡頭!”那人喊道,隨後“咔嚓”一聲,照片拍好了。每年的午夜飯之後,我們家總要照一張全家福,今年是第十二年了,看著牆上的一張張照片,我陷入了回憶……
那年我剛上幼兒園,還不知道照相機是什麼的我,被嚇得鑽進媽媽懷裡,不敢看鏡頭。彷彿是那時的陰影,四五歲時,我最不喜歡的便是拍全家福,總要躲到大家找不到我的地方,這時媽媽便四處尋找,找到了之後,她拍拍我的背,告訴我:“照片是把回憶留住的方式,這也是中國人過新年,特有的儀式。”我似懂非懂,只得聽從。
後來我上了小學,學習中國文化時,看到在春節時留下的全家福,是一種紀念,也是迎接新一年,告別舊的一年的標誌。此時的我似乎逐漸懂了媽媽的話,但仍對全家福有很多疑惑:為什麼非要在春節時拍才會叫全家福呢?
後來,我為了這個問題,去詢問了媽媽,她溫柔地指著牆上的“福”字,告訴我:“福本來是有吃有穿才是福,可對於中國人來說,卻有特別的含義。那便是:只有家人全部團聚,即使家境貧寒,或是遭受磨難,只要團聚就是福。”那以後,我才知道這張全家福有多珍貴。
春節,遠在英國的姐姐回到了家裡,出差在外的叔叔也趕了回來,是這一張張全家福,將我們全家的心連在一起。
照片中,哥哥姐姐笑得燦爛,如同朝陽;爸爸媽媽笑得甜蜜,像正午的陽光一樣明亮;爺爺奶奶笑得和藹,像夕陽一樣溫暖。家裡的三代人,在春節齊聚一堂,只為了怕一張全家福。這個小小的儀式,讓全家人快樂,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傳統的儀式是不能丟的',隨著時間流逝,傳統也許會改變,但絕不會消失。
看著窗外五彩繽紛的煙花,又看了看手中的照片,我的心裡湧上一絲暖意。
儀式作文500字 篇2
星期一,升旗儀式在學校的前操場舉行。參加升旗儀式的有全校師生。學生們都穿著校服,校服大部分是紅色與黃色的,紅色的比黃色的多,跟國旗一樣。
學校大門的西北方向有一個三層教學樓,這座教學樓的東北方向有一個四層教學樓,這座教學前由一個紅紅的國旗臺,國旗臺上面有一根銀灰色的、又細又高的國旗杆。老師上臺講話的地方設在國旗臺上。國旗臺上有三位升旗手與一位護旗手。國旗臺後方還有一批管樂隊的其中一部分同學,是演奏國歌的。
調整好隊形後,聽到了:“升旗儀式現在開始,第一項——出旗。”樂隊剛吹響音樂,就看見有一批隊伍,他們都擎著一面五星紅旗走向國旗臺,莊嚴的遞給升旗手們。
第二項——介紹旗手。每介紹完一名旗手的時候,這名旗手就上了國旗臺,雙手捧著一張獎狀。
第三項——全體肅立,升國旗,奏國歌。全校學生莊嚴肅立起來,對著徐徐上升的國旗敬禮。樂隊也演奏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當國旗升到旗杆最頂端的時候,音樂也停止了演奏。
接著進行第四項——國旗下講話。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上臺的老師講話。當老師講完話時,我們再送給這位老師掌聲。
第五項——才藝展示。這一項有時候是詩歌朗誦,有時是樂器演奏。
該進行最後一項——頒發流動紅旗。流動紅旗分為:紀律紅旗、衛生紅旗與監操紅旗。至此,升旗儀式到此結束。
全操場的人分四股紅流,有次序的回到各自班級。
儀式作文500字 篇3
祭祖是春節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是表示對祖宗先輩的感恩和懷念之情,又希望祖先神靈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幸福安康。節祭祖是在年三十下午3點開始的,也是現今老百姓家中最常見的一種祭祖方式,整個流程非常簡單:就是做好一桌豐盛的晚餐。祭祖一定要多擺幾副碗筷,還要把碗筷擺放得整整齊齊。然後是在桌上擺上香爐和燭臺,燒上一些黃紙等等。
今天,我們家也隆重地祭起祖來。 瞧!媽媽一早就上街買回了魚、肉、黃豆芽、百葉、粉皮 等東西。家族其他成員也不閒著:外婆外公燒火,外公擺水果,我貼春聯, 爸爸則去買蹄髈,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祭祖儀式終於開始了。我們把菜移到方桌上,上香燭並在方桌南東西三面依次放上酒盅。外公邊唸叨著祖先的稱呼,邊向各個酒盅裡斟酒,意思是請他們入座享用。然後,我們輪流恭恭敬敬地給祖先磕頭。我還在心底裡默默地乞求祖先保佑我能考出好成績呢!接著,外婆端來了大鐵鍋,化起了紙元寶,聽說,這是給祖先在陰間花的。
最後,外公開啟大門,將祖先送出了家門,爸爸則跑到門外放鞭炮,以示歡送。祭祖儀式就在鞭炮聲中結束了。我問媽媽,是不是迷信?媽媽告訴我,這只是子孫為了 紀念自己的祖先,表示孝道的一種方式而已, 不能算是迷信的。
儀式作文500字 篇4
成人禮,自古便是有的,十六歲束髮加冕,自此就是個大人了。故我認為,當今的十八歲成年禮儀式,自是合乎情理,必有的。
家中十八載,父母何其辛苦,堂中十一年又可謂是自身見識的脫胎換骨。倘若連見證此數年的儀式都略之省之,那便真真是負了這許多年。
成人禮不僅是宣佈自己的初長成,更是為日夜記掛兒女的父母們辦了一場盛大的謝恩禮。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人的生老病死,迎親嫁娶,都有不同的儀式,倘若缺少了這許多的儀式,便真是《紅樓夢》中的那句戲文:“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敢問這樣的人生,何其乏味。
以例敘之。家中有八十餘歲的太君一位,數年前臨近生辰,子孫三代合議為太君備上多席好菜,邀親友前來一敘。當日小雨微潤,太君縱是早料到了也未可知,趕早忙起身梳洗打扮,待她預備妥帖,果是如了她的想法,便十分得意的乘車前去。當日現場熱鬧非常,賀壽人絡繹不絕,太君自是歡喜不已。稱道:“京城喧鬧,喧鬧不過我這一屋兒孫;泰山極高,卻高不過我這滿心激盪;洛陽紙貴,卻比不得我這孝順後輩的半點心意。”太君興致極高,竟不像是個八十歲的老人,倒像是那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明豔而活潑。
由此見得,儀式的意義並不侷限僅像一個框子,不論是悼悲敬送亦或是生嫁慶豐,包含在其中的都總的寄著人與人的那一份情,總而言之是有個中味道的。
人生來走這一遭,悲歡離合五味雜陳。來,自是歡喜;去,倒也是另一番快活。世間這幾十載年歲,若有著大大小小儀式的盛大場面,倒也是造化了,開了這眼界,也不白負了這七情六慾的羈絆。
儀式是記錄人一生的別樣方式,亦可說是飄散在生命中的顏色光華,何其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