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工作彙報>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很多事情都需要整合,進行彙報,彙報就是把某個階段做的工作,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後報告給上級領導,怎麼樣才能完成優秀的彙報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1

  今年以來,崇信縣主動適應“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大力實施基層黨建“六大行動”,著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進發展的強大動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

  一是實施“提質增效”行動,築牢鄉村振興“橋頭堡”。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有序推進黃寨鎮黃土等6個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修訂完善村黨組織書記及其他村幹部職責清單和績效考核辦法,大幅度提高村幹部薪酬標準。概算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及改造升級柏樹鎮三星等村級黨群服務中心21個,已開工18個,建成主體13個,打造了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

  二是實施“創新賦能”行動,建強鄉村振興“主力軍”。認真落實換屆後鄉村班子建設“八項措施”,調整村幹部8名,考選聘專業化管理的村黨組織書記和村文書6名,推薦命名全市鄉村振興“百名好支書”6名,培育鄉村振興帶頭人81名,調整輪換第一書記(隊長)和工作隊員4名,建立了一支政治過硬、活力充沛、能打敢拼的鄉村振興骨幹隊伍。

  三是實施“能力提升”行動,提振鄉村振興“精氣神”。舉辦駐村幫扶工作隊、優質蘋果產業鏈等主體培訓班13期1500人(次),選派20名鄉村幹部省、市培訓,各級黨員幹部謀劃工作、推動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聚力破解農村黨員發展難問題,定向投放指標、拓寬選人視野,新發展農村黨員32名。

  四是實施“定題破題”行動,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聚焦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積極組建紅色領航產業鏈黨建聯盟,設立產業鏈黨委8個,成立服務隊3個,建立“六項”制度,推行“六聯”模式,實現黨建工作與產業鏈發展互促共融。深入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探索形成了柏樹鎮黨窪村“五平共治”等一批先進典型。

  五是實施“改薄倍增”行動,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爭取省級扶持資金450萬元,在黃花鄉水磨等9村建辦手套加工、手工掛麵等實體專案7個。全面推行每月分鄉鎮分村排名通報、每季度督查排程、季度排名靠後鄉鎮黨委書記縣委分管領導約談、連續2次排名全縣倒數第一的村黨支部書記撤換四條硬措施,有力促進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第一季度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52.8萬元,同比增長230.5%。

  六是實施“創新提升”行動,培樹鄉村振興“新標杆”。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五個十”典型建立,培育了錦屏鎮趙灣“黨建+鄉村旅遊”示範村、木林鄉金龍“黨建+紅色驛站”等23個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綜合示範典型,以點帶面引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整體提升。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2

  今年以來,肅州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現代農業提質、美麗鄉村建設、精神文化建立、鄉村善治推進、民生福祉增進、改革創新賦能“六大行動”,全面提升了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逐步形成了興旺、秀美、文明、和諧、幸福、活力的“精緻鄉村”。

  一是產業帶動,興旺鄉村逐步凸顯。深入推進中以(酒泉)綠色生態產業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專案建設,構建形成了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園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產業園核心區內,已入駐荃銀高科、奧翔種業育種企業11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整縣推進示範試點正在按部就班的實施中,20萬畝高效節水專案已陸續開工建設,逐步形成了“小地變大地、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的“一戶一田”經營格局;同時,肅州區以蔬菜、制種、草畜等重點產業為主導,著力優結構、提質量、增效益,落實蔬菜春播16.6萬畝,百畝拱棚小區13個,各類農作物制種32.8萬畝;新建養殖場11個,新增規模養殖戶200戶,帶動全區畜禽飼養總量達641萬頭只,出欄達284萬頭只;並積極加強品牌建設,新認證肅州地理標誌商標產品4個,申報“甘味”知名企業商標品牌6家6個產品,新建立“甘味”品牌2個,酒泉市十大名牌農產品2個,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88個。

  二是生態優先,秀美鄉村逐步顯現。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強化了環境保護,劃清了生態紅線,今年,新增造林面積3006畝,並積極開展尾菜處理技術指導,建立玉米秸稈還田示範區3個,落實小麥種植複種綠肥百畝示範區1個,透過農業面源汙染的持續治理,目前,全區畜禽汙染綜合利用率達8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0%以上。同時,積極探索鄉村建設新模式,強化規劃引領,示範先行,先後多次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確定土坯房示範點建設規劃,目前,確定的28個示範點均已開工建設,涉及農戶達20xx戶,並計劃在未來5年內完成全區1.5萬戶土坯房改造工程。鄉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新建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建設專案200公里,生命安全防護工程50公里,危橋改造2座,目前,專案均已開工。隨著肅州區鄉村人居環境的全面改善,“三大革命”“六項行動”穩步實施,肅州美麗鄉村的新面貌即將綻放。

  三是文化繁榮,文明鄉村逐步形成。立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保障群眾文化權益,構建起了鄉村精神文明的支柱。大力弘揚“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鐵人”精神等中國精神,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積極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以講故事、亮家風、曬家訓等活動形式,全面開展各類先進典型培樹。同時,積極開展文化傳承及宣傳活動,先後走進中小學及鄉鎮村組開展流動博物館“五進”宣傳活動,各類文化宣傳達16場次,圍繞鄉風文明、移風易俗等主題編排文藝節目下村巡演,倡導抵制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活動,堅決遏制大操大辦、天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引導樹立健康文明的婚喪新風尚。

  四是共治共建,和諧鄉村逐步呈現。始終堅持把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全域性的基礎工程,以黨支部建設標準化為抓手,全力抓實“四抓兩整治”任務落實,實行村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選配優秀人才進入村班子,確定了120名科級幹部開展“百名幹部包村”、選聘200名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百名科技特派員進村”、選取100家駐地企業開展“百家企業聯村”“三百”活動,統籌從區直部門單位擇優選派50名第一書記進駐鄉村振興重點村、示範村和軟弱渙散村,進一步提高了鄉村振興隊伍素質。同時,深入開展了村民委員會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建立健全村民民主議事制度和“四議兩公開”民主議事程式,並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肅州之治”為目標,形成了“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一廳五室”建立、“565”社會穩定風險處置機制、矛盾“五級聯調法”穩步實施。區、鄉鎮、村三級便民服務實現互聯互通,實現農村群眾“一處跑、跑一處”,為農戶就近就便服務搭建了良好平臺。

  五是增進福祉,幸福鄉村逐步體現。大力實施民生福祉增進行動,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生保障網更加嚴密,人民生活更有品質。全面落實了耕地地力保護、糧食最低價保護及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發放農業支援保護補貼資金,惠及15個鄉鎮122個村54070戶,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監管、排程工作,至目前,全區玉米、蔬菜等21個品種共承保117.2萬畝/頭/只/株,受益農戶達996戶,把發展勞務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持續開展農民培訓,現已輸轉勞動力6.2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5億。全力打造“農村30分鐘就診圈”,將全區143個村衛生室全部納入鄉鎮衛生院“六統一”管理。全面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各項服務,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專案建設,堅持“培育典型,示範帶動,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思路,現已建成國家級示範社2家、省級示範社34家、市級示範社144家、區級示範社243家,58家合作社註冊了商標,20多家合作社獲得了無公害產地、無公害產品或綠色食品認證,實現訂單化生產面積46萬畝,農產品定單銷售量達到38萬噸,佔全區農產品銷售總量的37%,農戶增收渠道大幅拓寬,人民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六是改革創新,活力鄉村逐步展現。結合各村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現狀,積極探索“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聯合社+合作社+電商+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4類經營合作模式,累計實現土地流轉入股2.49萬畝,集體資產折價入股1347萬元,財政投入資金入股4237萬元、經營主體資金入股7632萬元,農戶資金入股301萬元,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多元化收入。進一步健全財政投入、金融支援、農民多方參與的投融資機制,積極引導農戶採取土地經營權入股、託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34萬畝,涉及農戶2735戶,簽訂合同2735份;新建100畝以上規模流轉點55個,其中新增500畝規模流轉點22個,千畝規模流轉點20個,流轉面積2.74萬畝。持續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積極推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會計核算分賬管理,啟動了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進一步盤活了經營性和公益性集體建設用地,強力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3

  今年以來,洪澤區多措並舉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從穩增長、保民生的角度守好“三農”基礎,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開創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

  實施強居壯村行動,長短結合穩定增收。堅持將工業、服務業專案作為壯村富民重要抓手,穩步引導村(居)轉變觀念,圍繞30萬元年收入線,多渠道拓展收入源。短期內,鼓勵支援城市社群,在創辦物業、勞動資源等集體企業方面進行創業探索,推動農業村收取土地承包服務費;長期上,啟動五年計劃,組織各村(居)圍繞主導產業,聚焦有效投資,開展多樣招商活動,力求實現每個村(居)至少新落地投產一個工業或服務業專案,力爭打造出一個“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產業叢集。

  實施美食街區行動,攢聚煙火煥發“夜”態。緊扣“長三角地區知名旅遊目的地城市”建設目標,持續深化“煙火臨河”龍廟路特色餐飲一條街打造,在湖濱、洪建等社群美食街區樹立地標、打造概念,豐富夜遊、夜食、夜娛等多種生活業態,讓夜晚人氣聚起來,城市“夜”態活起來。進一步融合“鄉音、鄉情、鄉味”,加大“美食+宣傳”,壯大“美食+品牌”,不斷擦亮洪澤湖鮮、優質食材名片,讓美食街區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和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有力支撐和持續動力。

  實施鄉村美顏行動,點面兼顧扮靚湖城。鞏固提升村舍、集中居住點整治成效,重抓“辨識度”提升,對破舊房屋“拆廢、修舊、補殘”微處理,髒亂環境“理亂、掃淨、增綠”大整治,讓水美鄉村多點開花。紮實推進“花開高良澗”專案,加快建設王莊“方塘溼地”等林水溼地,立體式宣傳四季花田美景,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生態環境優美、特色產業鮮明、服務配套完善的宜居宜業宜遊美麗鄉村。

  實施特色農產行動,擦亮名片拓寬市場。積極挖潛流量農產、農創產品、特色菜餚,宣傳推廣本土特色農產品,提升影響力,搭乘農業農村“數字化”“現代化”快車,推動農村特色產品拓寬市場。支援蝦潤龍蝦等企業開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培育口碑流量產品,引導本地農戶、商戶因地制宜在消費需求、農產設計層次等方面下功夫,力求增加商品附加值。積極選送特色菜品,邀請本地名廚,利用原生態食材,在淮揚菜系中尋找著力點,讓鄉村的產品找到根、找到魂。

  實施文化文藝行動,強化造血豐富供給。重抓文化團隊培育,鼓勵基層文藝工作者自編、自創、自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變“文化輸血”為“文化造血”,擇機開展“一村一文化品牌”文藝匯演,將清脆的快板、民俗的舞蹈、樂趣的表演送到群眾家門口。積極踐行文藝為民、文藝惠民、文藝樂民,進一步聚焦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重大主線,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

  實施村居“賽馬”行動,引雁還巢反哺桑梓。聚焦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引雁”“育雁”“留雁”文章,構築鄉村振興人才“蓄水池”,開展村(居)後備幹部擂臺賽,拿出來比一比、賽一賽,力求培養出一批熱愛家鄉、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本土優秀人才。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4

  今日竹山網訊息近日,竹坪鄉在全鄉開展“六大行動”集中走訪活動。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力“引擎”。

  開展入戶暖心行動。鄉村兩級幹部深入農戶家中,透過拉家常、聊天談心等方式,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地交流,瞭解群眾的生產生活中的情況,聽取群眾對當前環境、政策、專案的意見建議,生產生活中的訴求,最大程度拉近與群眾距離,獲得群眾認可。

  開展政策宣講行動。將政策宣講、提高群眾政策知曉率作為鄉村振興“崗位大練兵業務大比武”活動的重要內容,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體現,組織駐點幹部、村幹部、駐村工作隊進村入戶,廣泛宣傳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思想、鄉村振興的銜接政策;同步講好竹坪故事,維護好竹坪形象,傳遞好竹坪聲音,增強群眾集體觀念、榮辱意識,教育引導幹部群眾主動作為,積極參與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來。

  開展問題收集行動。一問收入支出。重點關注剛性支出較大的脫貧人口和監測物件,瞭解家庭純收入、主要來源、結構變化、家庭支出、主要用途等情況。二問產業就業。重點了解產業發展、小額信貸、務工就業及一次性交通補貼發放等其他幫扶政策落實情況。三問住房安全。實地檢視農戶住房安全情況,重點關注因自然災害導致房屋受損,災後重建及補助落實情況。四問飲水安全。重點了解水源是否安全穩定、水質是否符合人飲標準、取水是否便捷、是否有備用水源等情況。五問教育保障。重點了解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有無因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失學輟學情況。六問醫療保障。重點了解醫保政策調整後參保情況、重病大病報銷、慢病卡辦理、家庭醫生簽約、健康體檢等政策落實情況。

  開展問計於民行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全體黨員幹部要率先垂範,自覺深入群眾家中,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結合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引導群眾對公共事務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共同締造美好家園;要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締造美好家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開拓視野,銳意進取,敢於攻堅克難,主動為一方發展凝心聚力,獻計獻策。

  開展幫扶結親行動。結親幫扶走親戚,共築幹群魚水情,各村要重點關注轄區內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突發嚴重困難戶等少數群體,進行一對一重點關注,形成一套結親花名冊,明確一名具體幫扶責任人,做到“四個一”(每月電話聯絡一次、每月到家走訪一次、幫助辦一件事實、解決生產生活中一項實際困難),定期跟蹤分析農戶“兩不愁三保障”和幫扶措施落實情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用足用活幫扶措施,確保不返貧致貧。

  開展作風提升行動。一是開展全員大培訓,整體提升黨員幹部鄉村振興政策知曉度;二是開展週四夜學,對重點政策詳細解讀強化學習效果;三是開展練兵比武,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相關政策組織考試,不斷強化自身綜合素質;四是開展最嚴跟蹤督辦,走訪戶數由各村按照本村鄉村幹部人數劃定走訪包保戶數,幹部走訪進行痕跡化管理,進行每週查驗提醒、每月通報、年終計入個人考核。透過政策培訓、自學、比武考試、跟蹤督辦,提升黨員幹部為群眾辦實事的能力,務求走訪取得實效。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5

  7月11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走在前、開新局”主題系列新聞釋出會第四場,介紹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情況。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褚瑞雲介紹,近年來,山東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六大行動”,狠抓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深入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要素保障和科技裝備支撐,鄉村產業振興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一是實施鄉村產業平臺構築行動。按照“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思路,累計建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叢集6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00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強鎮336個、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2753個,縣、鄉、村三級產業聯動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實施鄉村產業融合推進行動。出臺《山東省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方案》,建立分管省領導為鏈長的農業全產業鏈“鏈長制”,以濱州中裕為“鏈主”打造全省小麥全產業鏈重點鏈,支援棲霞、諸城、樂陵分別依託蘋果、生豬、玉米等產業,建設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推動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新一代資訊科技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累計培育智慧農業應用基地352個。

  三是實施鄉村產業綠色發展行動。實施化肥減量增效和農藥減量控害工程,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下降。加快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狠抓質量品牌建設,3市、18縣被命名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全省主要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常年穩定在97%以上,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分別達到81個和700個。

  四是實施鄉村產業創新驅動行動。出臺《山東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實施農業良種工程,培育的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等作物品種多次重新整理全國高產記錄,“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雞”打破國外品種壟斷。實施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提振行動計劃,著力強化27個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8%。

  五是實施鄉村產業主體培育行動。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行動,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專案,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不斷髮展壯大。截至目前,全省在市場監管部門註冊登記的家庭農場達到11.1萬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4.4萬戶,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2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12.2萬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成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

  六是實施鄉村產業支撐保障行動。強化財政投入,逐年加大對鄉村產業振興支援力度,今年,全省預算安排鄉村振興重大專項資金511億元,比上年增加31億元,增長6.46%。制定山東土地出讓收入支援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提高到7%。發揮信貸支農主力軍作用,創新涉農金融服務模式,撬動引導金融資本投入“三農”領域。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6

  近年來,樂山市夾江縣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按時圓滿完成5062戶14314人的脫貧任務,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夾江全縣上下迅速行動起來,堅持問題導向,以抓好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為總抓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方位提升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力爭透過兩年努力,成功建立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開創鄉村振興工作的新局面。

  著力解決好“注意力”的問題。

  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抓好“三農”工作上,從發展理念上注重鄉村振興,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從組織領導上注重鄉村振興,縣、鄉、村三級書記要牽頭抓總、靠前指揮;從資源配置上注重鄉村振興,在政策和資金上重點傾斜,形成聚焦鄉村振興的資源配置模式。

  著力解決好“著力點”的問題。

  結合夾江全縣的短板弱項,重點抓好“城鄉環境秩序提升”專項行動、“基礎設施補短”行動、“農業園區和市場主體培育”行動、“招賢引智”行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提升”行動、“文化賦能鄉村”行動等六大行動。

  著力解決好“動力源”的問題。

  大力激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抓好資金投入方式改革,重點投資想幹事、能幹事的鎮(街道)、村(社群);積極探索以“三塊地”改革為主要抓手,盤活閒置資源,梳理包裝一批高質量專案,爭取更多專案資金;用好“政銀擔”“普惠金融平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

  著力解決好“抓落實”的問題。

  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點帶面”的總體原則,力爭用3-5年的時間,培育出一批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鄉鎮、村落、市場主體、農副產品和新型職業農民,持續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鄉村振興工作六大行動彙報7

  日前,龍山縣鄉村振興就業幫扶車間在洗洛鎮大井村正式運營,45名群眾當天簽訂了就業協議。今年來,該縣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紮實推進“六大行動”,共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推進產業就業富民行動。該縣穩定發展百合、茶葉、油茶、菸葉等七大農業特色產業種植面積72萬畝,年底實現每個產業有3至5個千畝高標準示範樣板,每個村有1個以上百畝示範基地。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打造特色產業小鎮,不斷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此外,加強培育和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下氣力、探新路。

  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該縣以持續推進城鄉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為抓手,以“兩違”整治和“清藍”行動為突破口,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加力推進農村衛生廁所建設,加大農村垃圾和汙水治理力度;加強村容村貌管理,持續深入推進“五美建立”,年內建立最美集鎮8個、最美生態公路150公里、最美河庫2條、最美村寨28個、最美農家1300戶以上,著力打造興隆街道-茨巖塘鎮-紅巖溪鎮-農車鎮-洗車河鎮-苗兒灘鎮-裡耶鎮美麗鄉村示範帶。

  推進鄉村育才聚才行動。該縣建立健全“引才、留才、育才、用才”的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引進制度,讓各類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加強鄉村人才培訓力度,著力建設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農村專業服務型人才隊伍;建立鄉賢人才資源庫,引導能人回鄉、市民下鄉、鄉賢助鄉、企業興鄉。

  推進鄉風文明鑄魂行動。該縣大力實施“培根”“立德”“鑄魂”三大工程,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全域文明建立,推進“雙百工程”,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透過建立省(州)級文明示範村、特色精品鄉村,平安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村,爭創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和省級文明城市。

  推進治理效能提升行動。該縣以開展州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契機,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化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加強“雪亮鄉村”“智慧社群”建設;深入推進矛盾糾紛調解“三三”工作制,建立縣鄉村三級網上信訪資訊平臺,加快建設“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深化平安建立系列活動。

  推進基層黨建引領行動。該縣持續推行“黨建引領、互助五興”基層治理模式,重點建好用好鄉鎮幹部、村級幹部和黨員帶頭人三支隊伍,著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引領和保障鄉村振興的堅強戰鬥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