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鳥的天堂》的評課稿
《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什麼難事。特別突出的是在表達上就很有特色。作者寫了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沒有見到鳥,著重描寫了大榕樹靜態的奇特的美;第二次見到了大榕樹上群鳥紛飛的壯觀景象,寫出了鳥的天堂的動態美。文章的語言生動、準確。特別是看到的事物而引發的聯想是文章表達的一大特色。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區分見聞和聯想。本次研究課的研究點是“學生學習有效性”的研究。基於以上幾點,我覺得張老師本課設計的成功之處在於:
1、教師情感投入,比以往的課更充滿了ji情。
2、教學目標制定恰當,符合六年級學生年齡、學識、認知規律,從學習生字詞,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感悟課文1、2兩段。內容安排合理,從遊戲匯入揭題到初步感知課文大意再切入感悟榕樹高大、枝葉繁茂的特點。
3、讓學生自己學,尊重學生獨特感受,讓學生帶著感受讀文悟文
比如體會“是一棵高大的榕樹”、“是一棵枝葉繁茂的榕樹”中抓住了是“一棵大樹”、“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點縫隙”“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等詞句入手,引導學生讀悟體會是一株美麗的`南國的樹!
4、緊扣單元目標教學
比如教學“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時張老師去掉“似乎”一詞讓學生體會作者對看到的事物進行了聯想,又讓學生體會“為什麼產生這樣的聯想?”
5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就在教師無形引導下,學生觀賞、讀、悟、感知中落到了實處。
個人的一點建議:
1、如何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無論是什麼樣的文章,讓孩子們眼前有物,把孩子帶到現場都是理解文字的重要方法,這節課開始讓學生欣賞鳥的天堂——大榕樹,這一環節,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在研讀文字時出示,這樣可能更能直觀感知樹的大和繁茂,更能動情。
2、榕樹的特點是不是可以滲透作者的感慨“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進行教學,使全文有一條教學的情感線索,讓學生也發出由衷的讚歎,最終結合下文體會真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