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歡樂的潑水節的評課稿

歡樂的潑水節的評課稿

歡樂的潑水節的評課稿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看得出,吳老師也是儘量在課堂上營造這樣一種歡樂的氛圍。我覺得吳老師這幾方面做得比較好。

  因為學生無法感受,所以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好幾次都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字的空白,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字。如“潑水節這一天,傣族人民是怎麼過的呀!我們先到大街上去看一看,你看到了什麼?”在開始潑水時,老師請大家聯絡插圖,讓大家說說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樣,既激發了小朋友的一種表達的慾望,也會讓孩子有一種比較真切的感受,而且也更能拉近孩子與傣族人民之間的距離,更好地理解文字。吳老師在教學中也是儘量讓孩子能成為傣族人民中的一員,讓學生想像“如果你們也在這群快樂的傣族人民中間,你們會怎樣去玩水呢?”“假如,潑水節那天,你就在現場,那你最想把這象徵著吉祥如意的水潑在誰身上呢?”這些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獲得歡樂的體驗,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另外吳老師比較注重朗讀體會。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吳老師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重點句子、重點詞語讓學生朗讀體會,以讀為本,透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當然還有一些其它一些細節的'方面,吳老師也花了不少的心思。比如匯入,運用用詞說話很巧妙地讓學生回憶了第一段的內容。運用表演理解“灌”這個動詞。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生疏,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影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接下來我就提出自己在聽完這課後兩個不成熟的意見。

  1、在讀第二節一邊讀,一邊畫,一共幾句話。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具體的指向性,是否可以不要。接下來老師提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身上溼透了,臉上卻笑開了花?”我覺得提得比較突兀。因為在指導朗讀

  “怎麼能不高興呢?”這個反問句時,對學生來說他們是一點體會都沒有的,他們還沒有體會到這份高興。我想是否不用打亂順序,就放到後面再去教學。可以在後面進行一個角色的轉換,讓孩子真正成為傣族人群中的一員,來問問他:“你身上溼淋淋的,為什麼你的臉上還笑開了花?”

  讓學生透過表達來傳達這份幸福後再去讀這句反問句,是不是會更好些。

  2、在體會傣族人民那份急切高興的心情時,可以聯絡一下實際,比如說當學校裡要組織孩子去春遊時,舉行愛心義賣活動時,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孩子有了實際的體驗,或許能更好地體會傣族人民當時那種高興和急切的心情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的感受,不足之處請各位多多見諒,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