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調查報告> 有關春節過年方式調查報告

春節過年方式調查報告

有關春節過年方式調查報告

  導讀:新年春節就快到了,你知道有多少種過年方式嗎?請看文章“有關春節過年方式調查報告,感謝您的閱讀!

  農村的過年最為樸實和熱烈,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傳統習慣相對城市保持的時間要長。但隨著我國社會變化的加快,從90年代開始,農村傳統的過年活動在漸漸地變化,有些延續了幾百年的活動漸漸地消失了,傳統意義中的“年”所具有的價值正在被淡化,人們逐步用新的方式來度過新年。過年愈來愈被其它因素諸如經濟狀態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講求了。家人團圓這一意義還是十分重要的,不管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學的人總要趕回來吃年夜飯。但最熱烈的這幾天一過,很多人就早早回往了,氣氛馬上冷清了很多。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熱烈的民族傳統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構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很多還相傳至今,但由於社會發展,過年方式也其實不再單一,而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學生我也對當今人們的過年方式透過網路投票展開了調查,調查資料以下

  透過網上統計顯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過;2(10%)

  c.除夕會看央視春晚;9(75%)

  d.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3(25%)

  e.年飯自己家人做,在家吃;11(91.67%)

  f.年飯找人做或出往吃或訂餐送到家裡;1(8.33%)

  g.春節不過出了,就在家四周會會親友甚麼的;10(90.89%)

  h.計劃旅遊、爬山……等外出活動。1(9.11%)

  資料表現及其分析

  縱觀整體,大部份春節活動依然並沒有多大變化,與家人團圓,看春晚,在家吃年飯,走親訪友的往拜年仍為多數,但多元化的活動也逐步萌芽,一些習慣也將逐步被取代,人們春節期間的活動也將更為豐富,過年方式也出現了向多元化發展的勢頭。總而言之,人們的過年方式將更為豐富多彩。

  在怎樣豐富的過年方式,團圓永久是其中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一部份。活動也必以團圓作為基礎。但從資料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在以團圓為主旋律的春節期間,固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的佔有90%,但仍有10%的參與者因工作各種緣由沒法與父母家人團圓。團圓的傳統開始有些崩裂。相信因沒法回家的人們也會以其他活動(如聚餐)來實現“團圓”,共度春節。

  央視春晚即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我們過年的活動,自1983年開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步成了習慣,乃至成為傳統。固然現在人們對央視春晚褒貶不一,春晚也愈來愈沒法往滿足人們日趨增長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參與者堅持收看春晚,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的人佔有比例25%。固然看春晚這一新興而傳統的過年方式開始逐步被其他活動所取代,但仍佔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們對春晚的要求也愈來愈高

  除夕期間,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吃年飯是再舒服,溫馨不過的事了,人們到是也沒有打破共吃年飯的傳統,但是場所方式卻有所改變,在外吃或訂餐的佔8.33%。91.67%的人依然在家裡吃年飯,在以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以後不再自己做飯而外出或訂餐的比例會整體增加。

  在春節期間的活動中,計劃爬山,旅遊等外出活動的人開始萌發,春節活動逐步多樣化,9.11%的參與者有豐富的春節活動,而90.89%的參與者只僅在家四周會會親友。但走親訪友也不是春節期間的唯一活動了,豐富的外出文娛活動也一定將成為新的春節亮點。

  對未來過年方式的猜測

  猜測未來幾年來的春節,隨著經濟發展,固然管理方式將更為人性化,但加班忙於工作的人也將更多,沒法與家人團圓的比例或許將會增加。央視春晚雖受挑戰,但製作之專心,底蘊之深厚,自是其他電視節目沒法相抗衡,向比之下,仍為央視春晚更有滋味,所以收看央視春晚的人數將會減少,然後再回增。在如今思想開放,節奏漸快的社會當中,人們對飲食也更為隨意,年飯是否是一大家人一起做其實不甚為重要了,而且飯後的繁複家務也自會另人厭煩,所以以後在外吃或定餐的比例會逐步增加。生活水平的進步,享受資料所佔比例的增加,人們戶外活動也將豐富起來,使得春節期間旅遊外出的人也會驟增,以後在過年期間僅走親訪友的比例也將減少。總的來講,過年方式不是單一的停留或單一的向旅遊爬山發展,而是各有千秋,過年方式也在向多元化發展。

  過年方式多元化的緣由

  ①在大環境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改革開放不但鼓了人們的腰包,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文化的發展也進步了人們的口味。

  ②經過改革開放的人們同樣成為了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解放的人們也逐步打破一些舊俗,為春節活動的多元化創造了條件。

  ③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生存資料所佔份額減少,使得人們對吃喝也就不甚在乎,所以人們對製作年飯的方式,途徑有所改變,繁複的家務也抑制了人們在家吃年飯的想法。使在家中自己做年飯也就不是唯一的選擇了。反而在外吃或訂做所佔比例卻逐步升高。

  ④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享受資料所佔比例增加。對春晚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對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們對高文化生活尋求的反應。旅遊爬山等活動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步為人們所追捧。使外出旅遊爬山等活動的風氣漸盛

  ⑤經濟上的發展,政治上的穩定,文化上的繁華,都對春節活動的多元化提供了條件,奠定了基礎,假如沒有百姓的安居樂業,那過年豐富多彩的活動又從何談起?過年方式多元化實在也就是國家穩定發展的表現,也只有國家的穩定發展才有現在和將來豐富多彩的過年方式。

  餘嘗統計於市,無奈風雪冰天,人心不古,擬於公交車站統計之,本趁眾侯車時無聊,可供資料,比之求問路人,大為方便,未料二三小時已過,配合者僅六,大多中年婦女,男性配合者僅為一,不屑者,譏諷者,推脫者甚眾,感慨人世,天薄地冷,更擬打車問司機以求資料,既用七元,亦無悔矣,後未從之。苦悶陰鬱,遂回以求他法。

  最近,我們在家在農村的50位在杭大學生中進行了一次關於農村過年方式變化的調查,他們親身感受著農村過年方式的變化,一樣,他們的想法,也預示著未來農村過年方式的變化,透視出農村社會正在發生著的變遷。

  傳統方式漸行漸遠

  年夜飯小家吃

  在人們的印象中,在農村吃年夜飯,總是一大家人圍坐在大圓桌前,上首座著祖父母,一家子人輪番向二老敬酒、祝壽。但現在這類情況可能有所改變。

  接受調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幾年您家年夜飯在哪裡吃”這個題目時,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裡面吃”,加起來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裡和父母一起吃”,這說明愈來愈多的人偏向於選擇小家過年。傳統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觀念已逐步在農村淡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令人們更加重視小家年的質量,而不是“大家”的情勢。

  這同時也反映出老人們的孤寂處境,分家以後,老人們平時和子女的見面機會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飯時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話,那末老人心中會作何感想?對那些喪偶的老人來講,他們心中的孤獨尤甚。

  過往農村普遍存在著逢年過節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飯這樣的風俗,但現在只有36.7%的人表示還有這樣的習慣。傳統的農村社會,血緣是維繫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條重要紐帶,現在隨著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為一個個小家庭,人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也不那末緊密了,各家都有各家過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難像過往一樣聚到一起吃飯了。

  灶神還在送

  送灶神、請祖宗、送紅包等活動過往在農村中總是很常見,現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裡還有“送灶神”的風俗,“請祖宗”有60%,“送紅包”有50%。這些風俗還是比較多地儲存了下來。

  過往很多農村都有“殺年豬”的風俗。小時候每當年關鄰近,一些養豬的人家就把養肥的豬殺掉,小孩子是不準看的,被大人派往通知親戚鄉鄰們。殺好了豬,一半請親戚鄉鄰們吃,一半留給自己,過往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如現在,平時很少吃豬肉,所以殺一次“年豬”相當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調查顯示這一年俗現在已在逐步減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裡過年還能見到殺豬。的確,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豬肉平時就能夠常常吃,所以殺年豬就失往了改善生活的意義。只是這一風俗還有另外一種意義,就是促進親戚相鄰的感情,現在不殺了,各家只顧自己吃買來的豬肉,濃濃的人情味也沒了。

  與“殺年豬”一樣,“舂年糕”的風俗也已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裡還有這風俗,筆者老家現在也很難找到門前放著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年貨醃得少

  自己製作年貨的風俗也在改變,過往在為新年做的預備中,自己醃製或風乾點年貨是必不可少的。年關將近,家家就會撐起一條竹竿,上面晾滿了處理好的魚、雞鴨、豬腿、香腸等;另外家裡的鹽缽裡面,揭開蓋子你會發現白花花的鹽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魚之類的。但自從買來了電冰箱以後,雞鴨魚肉等都可以吃新鮮的了,香腸等也能夠買現成的.,家裡嫌麻煩便都不做了。

  調查也顯示,56.7%的家庭過年還在醃製年貨,風乾年貨則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過往雞鴨魚肉沒現在豐富,等到過年買太貴了,而且還可能買不到好的,因此每戶家庭都要提早預備;那時又沒有冰箱,只好風乾起來或醃起來,這樣才能保證過年吃到豐盛的大餐。現在東西也豐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覺怎樣也找不回那些東西獨有的風味了。

  送禮仍然盛行

  像殺年豬、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飯、風乾醃製年貨這樣的風俗,是與過往的生活環境緊密相聯的,時過境遷,這些風俗漸漸消失也是沒有辦法的。但有些風俗卻不輕易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比如說送禮。

  90%的受調查者表示近幾年過年期間送過禮。至於他們送禮的目的,77.8%的人以為是“農村的風俗”,也有近3/4的人以為“維繫親戚間的感情”,可見傳統、人情在人們眼中還是很重的。

  40.7%表示“對幫助過我們家的人表示感謝”。在農村,人們之間相互幫助是常有的事,現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學,另外一家恰好有人要開車往杭州辦事,就能夠搭一下便車;作為回報,這家在過年的時候可以帶點禮物造訪那家,兩家的感情就拉近了。

  隨著農村與外界的聯絡日漸增多,這樣的事情肯定會愈來愈多的。人們基本上都是相互熟悉的,想外出辦點事情,可以先託人打聽打聽;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裡能人很多,可以請他們幫忙。所以人們之間的幫助只會愈來愈多,作為報答的送禮也會愈來愈多的。

  現在過年向城裡學

  文娛打牌看電視

  調查觸及農村居民過年期間的文娛方式,90%的受調查者選擇“看電視”,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將(40%),超過30%的就這三項,說明農村居民空閒時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仍然有待進步。另外有益於身心的“體育鍛煉”固然只佔10%,但是說明居民們重視健康,留意進步生活質量的觀念已在構成。

  旅遊不是新鮮事

  調查還觸及農村居民是不是選擇過年時外出旅遊,結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往旅遊過,看來最近幾年的“旅遊熱”也影響到了農村。在出往旅遊過的人中,往過省內景點(除本地外)的最多,佔62.5%,其次是往過本地名勝(37.5%),往過省外的也佔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選擇方便的短途出遊為主。

  在傳統的意義上,過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團圓的時光,要外出也是走親訪友,“旅遊過年”說明這類傳統觀念已在改變了。

  記得之前村子裡外出闖蕩的人少,往過外面的人都被以為是“見過世面”的,村裡人常常會對他們投以羨慕的眼光;村裡人對外面的瞭解少,對出門在外總是隱模糊約有著一種恐懼的心態。但現在隨著交通、通訊的發達,居民的眼界愈來愈開闊,與外界的接觸也愈來愈多,膽子也愈來愈大,外出也不那末希奇了。隨著出往的人愈來愈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顧,想到某個地方往,總可以在那裡找到親戚熟人。之前出往,還擔心語言不通,但現在家家戶戶在看電視,普通話愈來愈為人們所熟習,這個題目也不存在了。有了這些條件,在外旅遊也就不是甚麼難事了。

  氣氛年輕人在鬧

  “現在過年,都是年輕人在鬧了,同學集會、朋友見面,你來我往添了很多熱烈的氣氛。”一名受調查者這樣感嘆。

  “鄰近過年,我的簡訊、電話,和qq上的訊息也多了起來,很多朋友、同學都問我甚麼時候回家,讓我到他們家裡玩。上初中、高中時有很多農村的同學,往年春節期間,七八個要好的同學結成隊,輪番到各自的家裡面往玩,那幾天可真是過癮。要接待這麼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開交,但臉上總是笑眯眯的。”

  調查問卷中顯示有26.7%的人表示過年是“與老友、老同學集會的好時機”,這部份人多是年輕人,現在是他們在帶動這個過年的氣氛了,這與過往不同。

  過往過年,老人是受關注的焦點。很多傳統的儀式,像祭奠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飯,主角都是老人。現在隨著傳統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飯也不大聚得起來了;祭奠祖宗的風俗仍在,但是這一傳統也隱隱有了“斷代”的危險。

  老家的祠堂裡,現在過年時依然比較熱烈,但在祝願祈願的都是老一輩的人,略微年輕一點的很少,而且都沒有老人們那樣的虔誠。

  一名被調查者說:“年輕人很少會想到主動往祠堂,我固然每一年都往那邊,但都是祖母提示我往的。往了以後祈願詞我也不會說,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說,然後我跪下來向祖宗磕頭。往祠堂的年輕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這樣外出讀書的,由老一輩陪同往,希看得到祖宗蔭庇,學業有成。很多年輕人都乾脆不往那邊了,嫌儀式太繁瑣,又沒甚麼意思,祭奠的那幾天都早早地出往玩了。”

  很多地方過往有過年時給老人磕頭的風俗,小孩子和年輕人在村子裡碰見老人都要磕頭,老人是備受尊敬的。現在這類情況已改變了,已由向村裡所有老人磕頭髮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輩磕頭,也有人已不在意這類習慣了。

  春節的“神聖”不會改變

  團圓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調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過年是“與家人團圓的重要節日”,而當問及年初一最願意幹甚麼時,63.3%的人選擇“呆家裡”,這些說明在人們心目中,過年所代表的“團圓”、與親人團圓的傳統意義仍沒有改變。固然農村的變化很大,但是受調查的農村大學生們都表示,春節在他們心裡的重要作用和神聖的價值不會改變。

  只是在人們回憶中,過往的年是多麼的紅火熱烈,它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它的重要性和全國範圍的喜慶環境令人們對年抱有一種期看——今年能像過往一樣的紅火、熱烈。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人們不再能像過往那樣過年了。人們的期看得不到滿足,便很輕易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回到老家,常常會聽到很多人皺著眉頭說過年愈來愈沒成心思了。

  年味變淡是事實

  調查中也反映了這一點,近2/3的調查物件以為“年味”愈來愈淡了。當問及年味變淡的緣由時,42.1%的人以為是“傳統的過年方式過期了”。社會變化的速度在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傳統的吃團圓飯、貼春聯、放鞭炮等人們已習以為常的過年方式難以推陳出新,跟上變化的潮流。

  有1/3的人以為是外出打工、上學的增多,人聚不齊。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職員的活動愈來愈輕易,人們的生活不再限於農村這個小圈子了。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百姓的過年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希看大家過年愈來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