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合集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合集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1

  《三國演義》是一本讓人百讀不厭的書,看過一遍後,再看一遍也還能看出許多感想來!

  以前我看過《三國演義》的繪圖本,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

  現在我又看了一遍,書中我一直最崇拜的是諸葛亮。他能根據具體情況觀察、分析,迅速地從複雜的現象中發現戰局的關鍵,並制定出可行的作戰方案。可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也會出錯,所以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失誤就加以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失敗而灰心喪氣,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光榮而沾沾自喜,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曹操的用兵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陰險。再說蜀國,為首的必定是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熟練的兵陣,無不讓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吳國,有謀略的就是周瑜了,少年時的周瑜就熟讀兵法,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的缺點:嫉妒,讓他在二十六歲時便死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一個不可能次次都成功,但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往成功這個方向前進,成功一定屬於你!當我們看著別人成功、獲得榮譽時,往往忽略了他們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與汗水。

讀《三國演義》有感2

  普天之下,誰是英雄?我帶著這個疑問讀完了《三國演義》,但那時的我,依舊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只不過是為《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而感動。我為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感動,我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而感動,我為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而感動。可是那時只有感動,卻忘記思考這個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才發現,《三國演義》裡面並沒有英雄》

  曹操,他有著說不完的豪情壯志,可惜那劉備孫權的一場大火把他的豪情和壯志燒成了灰,一點又一點地溶解在刺骨的江水中。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名醫華佗,他的嫉妒心害死了楊修。這是一個英雄所能做的嗎?

  劉備,禮賢下士,重情重義。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個英雄。徐州城破了,呂布向他求情,可是劉備卻向曹操講起了呂布的三個死去的義父,還反問曹操願不願意當呂布的第四個義父。呂布的下場不用說了,可劉備呢?他在攻打孫權時,不聽諸葛亮的勸阻,結果,換來了“火燒夷陵七百里”,最終病死白帝城。

  諸葛亮不聽劉備的話,任用馬謖為將。張飛性格暴躁,常常隨意打罵士兵……他們都稱不上英雄。可是他們為什麼稱不上英雄?因為他們只是為了自己或自己所支援的一方的利益去努力,而不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那麼他們又怎麼能算上是英雄呢?

讀《三國演義》有感3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書,它就是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

  這本書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署、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這本書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這五個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入於字裡行間裡,讓我知道了三國時期的真正世界。

  這本書最讓我忘不了的是劉備、關羽和張飛之間的兄弟情誼。關羽被迫投於曹操麾下時,曹操前方百計拉攏關羽,但是當關羽知曉劉備的下落後,闖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投奔劉備;當孫權把關羽父子斬首之後,張飛急於為他報仇,過於急躁,反被部下範疆、張達所害;劉備不聽勸進,執意率兵為關羽報仇,被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大敗而歸,逃回白帝城。

  他們這種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情誼,讓我想起了我和弟弟之間的關係。以前,我們倆之間只要意見不合就吵架,吵完架,誰也不願搭理誰,我倆賭氣最長時間可達七天左右。

  看了這本書以後,我深有感觸,我也和弟弟分享這個故事。從那以後,當我們意見不合時,就分別心平氣和地指出不足的地方。因此,我們倆的兄弟情越來越深厚了。

讀《三國演義》有感4

  它是四大名著之一,那就是三國演義。我最喜歡看得書就是三國演義,那裡有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堅、姜維……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劉備,他仁慈、善良。帶著百姓逃離長坂坡,跟關羽、張飛結為兄弟,在桃園三結義裡面,他們發誓:“我們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進攻樊城,因輕敵而戰死,劉備和張飛為了要向關羽報仇,消滅東吳。可這時耳朵邊傳來不幸地訊息,張飛遇害,劉備變成復仇的魔鬼打算一定要滅東吳,就立即趕到夷陵跟東吳決一死戰。那時候劉備殺了糜芳、傅士仁、範疆、張達。陸遜採用火燒連營的計策,蜀軍本陣燃起了火海,蜀軍全軍潰敗。其實劉備還有不足的地方,它有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軍師諸葛亮、龐統,那麼多強人,他都沒有統一天下,而且蜀國是第1個滅亡的。

  我讀了這本書,瞭解了以前有許許多多激烈的戰爭,還有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說不清誰對誰錯。媽媽總說我愛幻想,可是沒準兒我長大了能發明一種時空穿梭機,到時候,和好朋友一起,坐上時空穿梭機去找劉備玩!

讀《三國演義》有感5

  有句老話說得是:老不看水滸,少不看三國,我雖不知其意,但也一直沒怎麼拜讀它,上了初中,我屈指數了一下四大名著中,我還剩下《三國演義》和《紅樓夢》沒有看了,我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老話少不看三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便細細品讀起來。

  《三國演義》共有五十個章節。而起初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章節: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它主要說了劉備在酒樓與張飛、關羽談的很投機,後來,劉備說:“咱們三人結為兄弟,同心協力,然後可圖大事。”於是他們就來到張飛莊上的後院桃園裡進行三結義,他們宣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庶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厚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這一幕後來便成了人們廣為傳誦的佳話。津津有味地看完這一章節後,我的腦海裡情不自禁地浮現出好朋友郭一帆的身影,郭一帆和我是同齡人,我平常總和他在一起玩,但是我倆的學習成績差距卻很大,今後,我要多向他學習,拉近我們的距離。孔子亦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平時總和一些同學鬧一些小矛盾,為此鬧的不愉快,在此,我要向他們道歉,今後和他們團結一致、和平共處!

  《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的第一章節就給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了教育,我一定要認真讀完它。

讀《三國演義》有感6

  《三國演義》是明朝的羅貫中寫的一篇歷史性小說。其中不僅描繪了英雄豪傑的仁義、奸臣反賊的兇狠,還寫了許多歷史上有名的兩次大型戰役。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是曹操。曹操,字孟德,出生宦官家族。曾經在朝廷擔任過驍騎校尉,後來以自己的虎膽刺殺董卓,失敗後,又以皇帝為名義號召了十八路諸侯……這是書中對他的經歷寫照。

  但是,曹操最令我敬佩的是,他十分愛賢敬才。手下武將如雲,謀臣似海。其中有名的還數張遼。他曾經還差一點兒在逍遙津這個地方活捉,就連東吳的小孩一聽張遼的名字都嚇得不敢再哭了。雖然有時他十分陰險狡詐,嫉賢妒能,可是仍有一點讓我十分敬佩。他十分樂觀。在赤壁之戰這場慘烈的戰爭中,仍舊笑著說:“哈哈,雖然我敗了。可是北方還是我的!”而不像年邁時的劉備,由於一次夷陵之戰這場比較慘烈的戰爭的打擊就十分地沮喪。最終得了重病,病死在了白帝城。

  但是,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後,蜀、吳、魏三國的天下,都歸於司馬懿的後代司馬炎掌管。

  可是,這本書中令我記憶深刻的道理還是曹操那樂觀生活的道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7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四大名著之一,它由羅貫中所寫,看完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劉備知道諸葛亮學識比得過張良、姜子牙,所以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剛開始關羽和張飛不服他,但是很快,曹仁大軍殺往劉備所在的新野。孔明知道這一仗必須打好,於是就設計把曹仁的大軍引到草叢裡,再一把火把二十萬大軍燒掉。透過這件事,我覺得孔明是個神機妙算的人。

  孔明不僅神機妙算,還足智多謀。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經典故事是—草船借箭。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一直想害他,故意找了個理由,讓孔明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孔明神機妙算,觀天文,知道第三天夜裡會有大霧,就趁著大霧,用草船向曹營“借”了十萬支箭,提前七天順利的完成了任務。讓周瑜的計劃破滅。通用這個故事,我看了一個心胸狹窄的周瑜和一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他知道周瑜要害他,卻不動聲色!利用自然規律和自己的聰明不費吹灰之力“借”來曹營十萬支箭,難怪周瑜捶胸頓足:既生瑜何生亮!我對他的敬佩簡直無法用言語形容。

  不但足智多謀,而且有勇有謀。孔明指揮最好的戰役還是火燒赤壁。曹操領百萬大軍殺向江南,只因北方人水土不服,無法渡江,只好先操練。龐統施連環計,騙曹操用鐵索把船拴在一起,孔明又巧借東風,讓周瑜用火攻把曹操的幾萬艘戰船燒個精光。同時孔明還讓周瑜派兵馬在曹操的兵營門前備戰,一見火光,就攻打曹操的軍營,曹操大敗而逃,百萬大軍只剩下十幾人了。這個戰役中,我覺得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周瑜也算是氣度恢廓,大率得人的統帥,但因為他性格中有著嫉賢妒能、氣量狹小的致命弱點,以致他在孔明的光環下氣勢大減。

  我覺得在三國中能跟孔明才智齊名的人就是龐統。因為赤壁之戰中,龐統能智勝生怯多疑、詭計多端的曹操,讓其把所有的船拴在一起,可見其智絕才奇和出神入化的應變能力。“議取益州”更見識了龐統遠見卓識的戰略。但龐統性格孤傲、清高,因不滿孔明插手而採取逆反的行動而後折翅落鳳坡,走完短短一生,是個悲劇性人物!我想如果龐統聽取勸阻,不一意孤行,是不是後面的官途跟諸葛亮一樣輝煌呢!成就是謙虛者前進的階梯,也是驕傲者後退的滑梯。當然,我還是很佩服龐統的,只是他的“星途”在諸葛亮面前一樣暗淡無光!

  聰明人常從萬物中有所感悟,因為他的才能是從萬物汲取精華。聰明是要用在造福百姓、傳播能量的正軌上,而非在歪門邪道上。從這些戰役中,我覺得孔明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他的聰明讓他在三國鼎立非常嚴峻的局勢下還能叱吒風雲。

讀《三國演義》有感8

  《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有劉備啊,呂布啊,趙雲啊等等英雄好漢,我最為欣賞的是五虎將之首——關羽。

  關羽與劉備、張飛結拜為兄弟,排老二。大家應該知道,關羽因戰敗,為了保護嫂嫂而降於曹操。但降於曹操後,他一直想著有一天回到故主——大哥劉備的身邊。正因如此,古人常雲:“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就是關羽。

  在曹營的時間裡,關羽的一個微小舉動或一句言語都讓我稱讚不已。曹操見關羽的戰袍舊了,便將一新戰袍贈給關羽。關羽把新袍穿在裡邊,外邊仍舊穿上舊袍。曹操問:“雲長為何如此儉樸?”關羽答道:“我沒儉也;舊袍是大哥所賜,我穿上就像和大哥見面,不敢以丞相的新袍而忘兄長的舊袍,所以穿在外面。”關羽的舉動讓我想起了現在某些人的性格:見利忘義。見到利益就兩眼發光,忘記之前的朋友。這樣的人,在中國歷史上還不少,如汪兆銘(也就是汪精衛)、李斯等。正是他們,給中國歷史添加了不可逆轉的錯誤,中國的發展增加了不少坎坷。

  又說回關羽,關羽的忠義例子,最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一個:關羽義釋曹操時,曹操赤壁戰敗,逃向華容道。孔明在華容道里安排了幾名大將阻擊曹操,但又恐關羽會念舊情放走曹操,便讓他立下軍令狀:如果放走曹操,就被斬殺。但關羽乃一個完完全全的忠義之人,在面對曹操時想起當日曹操的許多恩義,與之前五關斬將之事,又看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讓曹操走了。後人有詩曰:“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忠義之人,知恩圖報,不會見利忘義。同學們,讓我們從小養成這種性格,並朝著夢想努力!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吧。

讀《三國演義》有感9

  羅貫中這個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對,他就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 演義》的作者。他寫的《三國 演義》是我非常喜歡的小說,而且,他給我我的感觸非常的深,讓我回味無窮。

  我想看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羅貫中寫這本小說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因為那本書共有一百二十回呢。

  小說中令我最難忘的一章就是:趙子龍單騎救主。趙雲單騎救主說的是曹軍圍殺長板橋,想殺掉蜀國的少主。趙雲一人殺了進去,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少主。之後,趙雲帶少主一路殺回蜀國。這說是趙子龍單騎救主了。這讓我感覺到,只要有勇氣,大膽的去做,就一定會成功。

  現在,我們小學生說是缺乏這種勇氣,沒有這種膽量。就拿我來說吧。我在補習班裡,我明明可以回答對一些問題,可是我就是缺乏膽量,錯過了機會。小學生只要有膽量,就一定會成功。在我們單元測試的時候,假如遇到我們不會的題目,而我們有的人卻非常猶豫,直到收卷時才隨便寫上。這也說明了小學生缺少勇氣。勇氣和膽怯,就在一念之間,就看你選擇什麼了。

  這就是我在《三國演義》中學到的知識,如果你也想知道,可以找過來看一看,一睹《三國演義》的丰采。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看的書之一,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好多次了!

  故事起源於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戰火紛紛,董卓掌握了大權。後來,王允用美人計殺掉董卓,曹操便掌握了大權。220年,曹操病死,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汗獻帝,自立為王,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蜀,又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又稱東吳。263年,司馬昭滅蜀。265年,司馬昭病死,他的兒子司馬炎廢魏帝,自立為王,國號晉,又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從此天下都歸司馬氏。

  諸葛亮,字孔明,蜀國功績顯赫的軍師。他手拿朱雀扇,愛好彈古琴。我非常喜歡諸葛亮,因為他足智多謀。他不但用空城計嚇退了與他旗鼓相當的司馬懿;而且三氣周公瑾,使周瑜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這樣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啊!

  趙雲,字子龍,蜀國鼎鼎有名的武將。他手持紅纓槍,無人能擋。他還是蜀國的忠義之士。他臨死前,喊了三聲諸葛亮的願望;“北伐!北伐!北伐!”

  曹操,字孟德,中國唯一的一個“奸雄”。他非常奸詐,曾用他的“奸詐”害死了數不清的人命,而且還十分多疑。但是他為了使國家強盛,便招募人才,很有用人之道。因此。朝中文有司馬懿,武有張遼。他還開墾田地,深得民心。

  司馬懿是魏國不可多得的聰明人才。曹操臨終前曾對曹丕說:“如果我們有司馬懿,就能鬥得過諸葛亮!”但司馬懿有雄厚的野心,當幼帝曹芳繼位後,司馬懿便掌握了大權,就連皇太后都得聽他的呢!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做事之前要多多思考,心胸要開闊,多結交朋友,不能太驕傲……

  因為我太喜歡《三國演義》了,追著看《新三國》連續劇成了我這個暑假最開心的事!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寂靜的夜晚,檯燈柔和的光影下總有一抹身影在書桌前靜靜享受著與書相伴的歡愉。與書中人物一起感受潮起潮落,感受跌宕起伏。於我來說,與書相伴,是充實的。書籍的海洋中,我尤為喜歡《三國》。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書為鏡,可以知興衰,亦可知人之得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陳壽用其一生作《三國志》將璀璨三國呈現在千百年之後,而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又將這歷史演義的淋漓盡致。朝代更迭是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而人的興衰更是難違天命,書籍用其清薄的身體,承載起無數英雄豪傑青史留名的夢。

  三國是劉關張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兄弟情,還是曹孟德寧肯我負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負我的虛偽奸詐?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還是呂布認賊作父,三姓家奴的背叛?三國中既有曹孟德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也有樂不思蜀的劉禪。有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文韜,也有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武略。初讀三國演義,自覺如井底之蛙,三國之英雄如天上繁星,隨便哪一個,都能夠成為我們的楷模。

  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讓我體會到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智慧;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讓我領略到了豪傑們的勇猛;劉玄德三顧茅廬讓我看到了求賢若渴的心誠;上方谷司馬懿被一場雨化險為夷,諸葛亮最終隕星五丈原讓我明白了天命不可違。

  在與《三國演義》相伴的日子裡,我更懂得在學習上,要戒驕戒躁,勤勤懇懇多讀書,這樣才能像呂蒙一樣讓人刮目相看。在生活中,要克服困難,多去思考,就像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樣,儘管條件艱難,但仍可以用智慧創造一片天地。《三國演義》不僅是一本書,更是良師益友,與其相伴,受用終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合上這本《三國演義》,我忽然感悟到了桃源三結義的真摯,煮酒論英雄的豪邁,似乎還看到了三顧茅廬的真誠;草船借箭的機智,火燒赤壁的瀟灑……三國,令我讚歎不已的三國!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我最敬服的就是關羽和諸葛亮了,為什麼他們值得我敬服呢?

  關羽結識劉備、張飛,情如兄弟。關羽受曹操厚待卻不忘本,許以立功報曹操後去追劉備。白馬之戰中,關羽策馬刺河北名將於萬眾之中。關羽有勇有謀,視死如歸,忠誠重義。

  諸葛亮呢?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我認為,最遺憾的就是張飛了,一代豪傑毀於兩個無名小卒之手,真是令人嘆息!我覺得三國中最狡詐的是曹操,他疑心重重、陰險狡詐,但是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從學過的《觀滄海》中感受到他的雄心壯志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三國。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陣營,相同的是,都令人難忘。每個章節,都在敘說著不同的故事,有憂傷、有驚喜、有豪情壯志……嬉笑怒罵各不同,但章章都在演繹人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中我最佩服的人是諸葛亮。因為他足智多謀,為劉備出過很多金點子,如:草船借箭。吳軍的箭不多了,周瑜想殺掉諸葛亮,就為難他說:“你必須在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如果造不出來,我就殺了你!”

  周瑜還不給他造箭的工具,心想:諸葛亮必死無疑。沒想到,諸葛亮在江上的船頭上紮了許多稻草人,趁著大霧天氣,又叫人打響軍鼓,逼近敵人的水寨。曹操以為是周瑜來打仗了,就連忙讓人向船頭射箭。就這樣,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到了十萬支箭,氣得周瑜大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

  諸葛亮為什麼能如此聰明呢?原來在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十分喜歡讀書。他經常到各國旅遊,瞭解那裡的風土人情、文化、軍事等等,還密切注意各國的政治動向……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不過,諸葛亮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曾看過一個名叫“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故事,它告訴我們知識是無邊無際,我們要不恥下問、虛心好學。而且還告訴我們生活中處處是課堂,只要有心就能發現。

  透過這本書,還我讓我知道了我國古代的歷史,讓我知道那時人性的野心、陰險、兇殘,更讓我知道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諧、溫暖。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我原來不喜歡讀書,但《三國演義》讓我喜歡上了讀書,讓我知道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步章回體長篇小說,是古典文學名著之一,更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文作,數百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原著描寫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的矛盾和鬥爭,以蜀漢興亡為主線,塑造了智謀驚人的諸葛亮,義氣深重的關羽,勇猛粗魯的張飛,狡猾奸詐的曹操等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其傳播之廣,影響之深,為中國小說之最。

  小說對三國的描述是這樣的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惱騷。紛紛世事無窮盡,無數茫茫不可逃。這是對三國的描寫。

  通讀三國讓我知道了,呂布手拿方天畫戟,身跨赤兔馬,英勇無比。董卓為人非常殘暴,解僱讓人將劉辯毒死,還放縱士兵胡作非為,殘害百姓,張飛身高八尺,黑年大鬍子。劉備是漢朝遠支,性情溫順,喜歡結交天下豪傑,與公孫瓚等人是至交好友。關羽身高九尺,胸前長鬚飄飄,年色像紅棗一樣。三國中成大事者必須不拘小節,胸懷天下,義薄雲天,為常人所不能。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出自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在四大名著中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毫無疑問,《三國演義》更是講述勇武、謀略和忠義的經典之作。神勇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威猛如張飛,長板橋喝退百萬曹軍;智勇如趙雲,截斷江流奪阿斗;神機妙算如孔明,諸葛一人戰群儒。《三國演義》自始至終貫穿著“忠義”二字。

  因當初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所以關羽和張飛遇害,劉備痛不欲生;也因為桃園三結義,關羽面對如此之多的金銀財寶無動於衷,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就是因為關羽心中“義重如山”。關羽為了報答曹操,幫他斬了顏良、誅了文丑二員大將,差點給劉備引來殺身之禍;而不割下曹操首級,反而幫助曹操,有機讓他未來成為自己強大的敵人。總而言之,《三國演義》這部經典流芳千萬年,它肯定了人的智慧與謀略,它歌頌了人的勇武忠義;同時,也指出並批判那些見利忘義、恩將仇報的人心和人性。

  關羽對劉備一直到死都是忠心耿耿,在兄弟和朋友之間自然也會互相幫助和互相包容。我與我表哥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也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兄弟,我們絕不會出賣對方,學業雖然把我們分開了,可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在暑假的一天,我和表哥默契的在早上六點天剛亮就起床了,我把窗簾拉開一條縫讓一束陽光透進來,這時表哥拿來了兩本厚厚的書,書中間夾著他的一部手機,我們把書倒扣一邊,一起拿著手機看電影。由於我們看得是喜劇,時不時發出的爆笑聲把爸媽吵醒了,他們還沒開門就吼:“誰帶的頭?”,我和表哥異口同聲“我!”而後我們又一次不謀而合“不是他,是我!”,結果都被訓了一頓,我們互相瞄了一眼,眼神裡充滿了責備與高興。其實忠義有很多,關羽和劉備之間是大衷大義,他們為了蜀國而忠;我與表哥是小忠、是友情,我們是為了讓對方不被責罵而忠。所以,無論有多麼困難和危險,我們都要選擇你值得忠義的事情去做。

  《三國演義》是訴說英雄的詩篇、是讚揚英雄的歌曲;它訴說的是、讚揚的是英雄豪傑們的忠義,讓我們一起讀出、品出還有悟出真正的忠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