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成語故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1

  在《光的故事》的活動中涉及到兩個成語故事,由於這兩個成語故事淺顯易懂,內容也受小朋友的喜愛,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的興趣,我也因此引出了對成語故事的學習。

  我覺得對大班幼兒,可以開展成語故事的教學。成語故事短小精悍,但是意義深厚,對幼兒進行教學,可以讓他們學到很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雖然成語故事的語言有些文言文的特點,但是隻要讓幼兒多接觸,還是能夠理解的。況且有許多成語故事已經翻譯成白話文了。即使是夾雜少許文言文的語言,讓幼兒接觸一下,也是很好的。能夠幫助他們學習這種語言的特點,對今後的語言學習也是有好處的。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幼兒擴大知識面,瞭解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很有好處。

  成語故事的學習,我覺得讓孩子在家裡學習,形式比較好。因為,在家裡他們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內容,並且在家長的指導下,學習效果會更好,而且可以讓孩子將學到的成語故事到幼兒園來進行分享,這也能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另外,我們還要將小朋友學會的成語故事進行收集,然後展示出來給全體幼兒看,這樣能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

  現在,我每週都交給小朋友學習5個成語,比如《守株待兔》、《掩耳盜鈴》、《拔苗助長》、《濫竽充數》等等,都是小朋友能理解的,又有故事情節的,小朋友喜歡聽的成語故事。他們學會之後,到幼兒園來講述,大家也能聽得懂。偶爾我會叫幾個小朋友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意思,他們也能簡單地解釋清楚。

  對學習成語,家長的反應也很好。這也可以說是我們一個新的嘗試。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2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我採用小導遊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介紹四大泉,後來考慮到文章的重難點,我還是設計分成三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

  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湧”“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透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名字由來和特點,特點學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讓學生比較描寫泉水流動的詞語不同,由於已經給學生看了五龍潭和黑虎泉的圖片,體會到了這兩個泉的特點,因此,學生在說“匯注”和“噴吐”詞語的用法時說得比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我先讓學生看圖說,然後去體會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後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為什麼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3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屬於講讀課文,共需2課時完成,這一單元的教材是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的。4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人類對於生命的思考,抒寫了我們對人生的感悟。

  接受任務,開始選題時,我被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的內容深深地吸引,更為作者杏林子殘而不廢,奮鬥而精彩的一生而感動,她在文章中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透過平凡而真實的三個小故事,向我們傳達了生命的意義,教育我們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四年級的學生,平均年齡十一歲左右,大多數生活在快樂而平和的生活中,在父母的保護下,沒有遇到過較大的挫折,更無從親身體驗生命對人類的考驗。而且本篇課文處於第三篇文章,缺少前2課的鋪墊,學生們對生命的意義更加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課前安排學生查詢一些關於生命的格言和珍愛生命的故

  本篇文章語言簡練,內容淺顯,含義深遠,很適合三段六步的教學方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安排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能不講的就不講,儘量讓孩子孩子們隨意發揮,只要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4

  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非常適合兒童閱讀。因為文字淺顯易懂,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在學生熟練朗讀,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引領學生練習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成語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從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畫龍點睛》的中心人物是張僧繇,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圍繞人物展開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語“畫龍點睛”的含義。

  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象說話:遊客們是怎樣說服張僧繇為龍畫上眼珠子的?當天氣突變,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後,遊客們又會有何反應?會說些什麼?學生的表現十分踴躍,口語表達還真是不錯,想了許多的理由,張僧繇被說服了,遊客們對他的點睛之筆讚歎不已。在課堂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夥伴,在課中只需稍作點撥、引導,學生的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釋放。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5

  我講授了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第一課時,課型是講讀課。課後專家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具體如下:

  1、缺乏教育機智,課堂出現的新問題抓不住,比如在學習教學目標要求會認的字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怎樣記住“摘”這個字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個商字組成的,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卻沒有察覺到,也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沒有充分關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

  2、識記生字時,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夠規範,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蘇教版中“朋友”這一詞中“友”讀輕聲,教師教學生讀“朋友”這一詞時,並未指出“友”讀輕聲,也沒有在出示的詞中標出輕聲,這就導致學生再讀課文時讀錯,說明對細節關注的不夠。

  3、在出示課題時,就應該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姑娘”和“信”講解一下,沒必要都要在認字的環節一起講,也應該強調“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不會讀錯,也為下面認讀生字環節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6

  魯迅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留給世界一個鬥士的背影。他激情地吶喊: “掀掉這吃人的筵席”!“毀掉這廚房!”“打碎這鐵屋子!”“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稱為匕首和投槍,因為他總是那麼無情地解剖自己的醜陋(如《風箏》)、解剖社會的醜陋(如《狂人日記》)、解剖民族的醜陋(如《看客》)給麻木的國人看。他給人的感覺是冷峻的,是犀利的。然而,魯迅畢竟不是天生的戰士,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魯迅自有他溫情的一面,象戰士在未褪盡的硝煙中遙想和平。

  七年級上冊《社戲》是魯迅作品中少見的充滿溫情的文章。魯迅是文學大家,他的深刻不是瀏覽所能體會的。《社戲》中的情趣以及道不盡的“人生經驗通感”是它令我產生鑑賞教學嘗試的根源。

  看社戲是《社戲》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難忘的。那麼,社戲真的很好看嗎?學生從文章中發現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渴望看的能連翻84個跟頭的鐵頭老生偏不翻跟頭,蛇精和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也始終沒有出現,最怕看到的老旦卻令人頭疼地唱個沒完。我是不是煩躁之下義無返顧地拂袖離去呢?學生從“回望”一詞中讀出了“我”的留戀。我追問學生,除了抱有“老旦也許已經進去了”的幻想之外,難道沒有別的原因了嗎?學生聯想自己生活的實際,讀出了戲前波折的鋪墊作用,如此難得的看戲機會,“我” 付出瞭如此多的期盼、焦慮、失望、欣喜,就算戲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頭也不回啊!更何況期間還有夥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個“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僅僅是“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似的”戲臺,更是因想看社戲而產生的種種經歷和體驗!反觀自己,我們誰不曾有過費盡心血擁有卻悵然若失,但決不肯輕易拋棄的情感經歷?瞧,魯迅先生的一個“回望”,能勾起我們多少似曾相識的回憶啊。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7

  在進行成長過程這一活動前,我佈置學生課前和爸爸媽媽一起回憶:你幾個月長出了第一顆牙齒?幾個月會坐?幾個月會爬?幾個月會走?幾個月會說話?幾歲可以自己吃飯?幾歲上幼兒園?幾歲上一年級?還有你成長中各個階段發生的有趣的事。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很高,紛紛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在孩子們的歡笑中及時引導,要感謝父母為我們記錄這些美好的瞬間。透過交流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我們成長中的每一個腳印,都給予了父母、家人的愛。

  在學生由衷的發出內心感慨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想一想,我們的生命僅僅只是屬於我們自己嗎?透過孩子們的交流彙報他們體會到從初生時的嗷嗷啼哭,到張開小嘴牙牙學語,從歪歪扭扭的小腳印,到成為一名小學生,其中凝聚了家人多少的關愛與付出。他們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凝結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載著許多人的愛和期望,懂得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要珍愛生命,善待生命,心懷感恩。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8

  今天上課後,與同年級教師交流怎樣上好《成語故事》?

  最近,我已經上了三節成語故事課,從學生的反應程度看,比較喜歡。有些學生對於成語相當有興趣。今天聽課老師說,有兩名同學在你講某個故事的時候,他都迫不及待地去看另一個故事了。

  當然這樣的資訊從一個側面說,我講得不夠吸引人,還有就是學生的聽講習慣還沒有養成。由此看,教師仍舊需要改變教學方式。我想,進行《成語故事》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幾個成語,理解它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透過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積累成語的興趣,熱愛閱讀,從而拓寬學習語文的渠道。

  然而,怎樣進行教學才能夠達到這一目標呢?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站在什麼角度上進行備課?必須備到什麼樣的程度?

  對於我來說,很多成語故事也是第一次閱讀。雖然其中的人物並不太陌生,但是也並不熟悉。可以說,這對於我來講也是一個挑戰。但是,我很喜歡這個挑戰。因此,我每天都要讀上十幾個成語故事,並且要把裡面的許多生僻字查個清楚,對於裡面提到的人物,也要查一查他們的歷史。這樣的備課是多麼有趣呀,我與學生共同成長呢?

  不過,作為教師必須更加明確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想給學生什麼?學生會透過你的教學學到些什麼?只有這樣去想的時候,我們才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他們的學習。在我與同級部教師交流的時候,我們再次理清了成語故事教學的思路。

  首先,教學要有輕重,不能平均用力。也就是說要有精講略講。

  其次,必須讓學生把每一個成語讀熟。

  再次,課堂上必須有應用,或造句,或填詞。

  最後,要有練寫,要讓學生們落實在筆頭上。

  下週的成語故事教學就將圍繞這個思路進行。在嘗試後,如果有感覺不舒服的地方,仍需立即調整。如果你是班中的學生,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我會進行思考的。如果您是班中的學生家長也可以與學生為此展開交流,將您的觀點告知我,我會慎重考慮的。如果您是外校的一名教師,也請您談一談自己的觀點,我們可以為此展開交流。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9

  《燕子專列》感受頗深,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對學生進行愛護鳥類的環保教育。在課前我就向王老師請教了課文中的重點,王老師說既然文章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就以愛作為主線來貫穿課文打動學生。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就注重了這一個“愛”。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背誦第一課《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是多麼快樂,在讓學生進入課文,本課中的燕子遇到了什麼困難?讓他們的心一下子為燕子的遭遇而調動著,為燕子的遭遇困難而著急著,而我也注重了每個環節匯入語的設計,希望學生在充滿感情的導語的引領下,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覺。而大部分學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課下來基本理解的透徹了,在朗讀方面都能體會到他們真的是進入了課文,被人們的愛感動了。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10

  兩節課教三篇成語故事,我總擔心來不及。所以課前,我進行了認真備課,結合大小練,將重難點全部拎出,以備上課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濫竽充數》這則成語故事最感興趣,他們對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舉動感到十分有趣,於是,我就讓他們多讀幾遍,隨後邊讀邊表演,體會南郭先生當時的心理活動。

  一部分學生說,他當時雖然濫竽充數,不過心裡還是緊張的,因為充數也要在腮幫、手指上都和別人達到一模一樣,所以不警惕不緊張的話,也很容易穿幫。一部分學生說,南郭先生雖然有點緊張,但是他還是非常得意的,心想這麼容易就得到了獎賞,還要繼續騙下去。這個可以從“每當”“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等詞看出,南郭先生“裝”的本事很大。這個環節,學生們的表達慾望十分強烈,學習氣氛也得到渲染。

  過去,在校本成語故事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兩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一個是一節課學兩個成語故事,時間總是不太夠用,有時只能完成一個故事的教學任務。再一個問題是我每次講完故事,就讓學生說出喻義。學生往往亂說,因為他們對故事的理解還不到位,我就讓他們再複述故事,如果學生還說不準,我怕時間不夠用就給出現成答案。讓學生硬把答案記住。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教法上不斷探究,終於尋找到了較好的教學方法。

  過去我是讓學生全文複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這樣耽誤了好多時間。現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語原意和喻義的重點部分讓學上覆述或表演,再設計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地說出來成語的原意和喻義,真是水到渠成,又節省了時間,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如成語故事《焦頭爛額》和《曲突徙薪》來自於同一個故事,這人故事較長,要是一遍遍去複述全文,時間肯定不夠用。我仔細分析,發現故事當中客人對主人提建議的那段話,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賓客說的話就是故事中蘊藏的道理。我就把這兩段作為重點,讓學生複述,並畫圖加以演示,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歸納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義。而後我又透過設計問題:那些救火的人被燒得怎樣?他們的處境如何?引出了焦頭爛額這個成語的願意和比喻義。最後又讓學生用這兩個成語進行說話練習。由於問題設計精當,不拖泥帶水,只用了半節課時間便完成了這兩個成語的教學任務。

  後半節課,我採用了猜畫謎的方法匯入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的教學之中,由於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趁機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鬥的場面再現出來,並讓學生說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說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並透過聯絡例項讓學生加深了理解,並能夠學以致用。

  這次縣教研室老師來聽課,我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讓學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時,知道了成語的來源,瞭解了喻義,學會了使用,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11

  成語故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充滿著濃郁的人文色彩,是學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思維想象棲身的精神家園。成語故事文字跳躍的一個個字元組成一個個精美的鮮活的故事,孩子們閱讀成語故事就是徜徉於語文精神的殿堂,就是觸控語文高尚的靈魂。成語故事透過生動有趣的情節,透過極具形象的語言加以表達,整個故事說理深刻,正是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審美需求。我認為課外成語故事閱讀教學要注重生活化,尊重學生的多元感悟,站在學生髮展,尊重學生生命姿態的高度來看待教學。

  一、教學組織形式活潑多樣,環節緊湊,富有興趣性。今天的成語故事彙報交流課我設計了看圖猜成語、聽故事猜成語、巧填成語、成語比賽等教學過程,就在這樣一個個感性化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學會讀書、思考,讓孩子真切地意識到成語故事是那麼有趣。故事彙報交流中,我選用了適量的圖片,講了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去積累成語故事。我講成語故事大家猜這一環節鍛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填動物名稱補充成語,填水果名稱等環節都能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在今天這節課中我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利用不斷的積累知識與經驗充盈彙報交流課堂教學。比賽說出含有數字的成語,這一環節大大激發了學生積極性,孩子們的記憶力讓我吃驚,使我懂得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很有重要的。在這節彙報交流課中,我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成語故事。

  二、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內化理解。我講成語故事大家猜這一環節鍛鍊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讀書到會講,再到講給大家聽,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是個很好的鍛鍊。也是個深化理解的過程。一個成語故事如果能講下來,其中所含的道理也會不知不覺的理解。

  三、體現了大量讀書。我們堅持讀成語故事有半個學期了,如果不透過充分的閱讀是無法進行交流的。低年級學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讓他們死記硬背成語是容易遺忘的,只有讀過相應的故事,有所理解才會記得牢固,才會理解其中蘊涵的道理,才會運用。一節課下來,同學們的詞語量足以證明孩子們讀了多少故事才能涉及到這麼多的成語。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讀書量。

  四、邊彙報邊積累。同學們在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積累的過程。大家同讀一本書,但因為愛好不同,選擇的故事也不同,在交流的過程中也是學習積累的過程。互相有啟發性。聽到有趣的故事不自覺的會想:“這個故事很有趣,我有時間也要讀一讀。”越發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總之,本堂課我是針對閱讀彙報交流課的性質特點設計課堂,我覺得只要將成語感性化,才會更加形象鮮明;只要有更多的閱讀交流,自主閱讀學習才會更加廣闊豐厚。這堂課雖然經過了不斷的琢磨和嘗試,但還有待於繼續創新,我將繼續努力探索。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12

  被調研耽誤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後兩則成語故事,總體情況和《自相矛盾》的感覺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課上完了覺得很沒味兒。到底存在著什麼問題呢?究竟該怎麼上呢?反思無果後,上網瀏覽別人的教學設計,發現也都大同小異,和我的教學也相差無幾。有搜教後記來看,看到了因為名叫“盧永霞”,被一些網友稱作“名師”的老師的該課教後記。

  這篇教後記主要分兩個部分:第一是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學設想,第二是對前兩則成語教學片斷的描述及自我點評。

  先看了他對教材的分析, 盧老師在讀教材之處也產生過和我一樣的'疑問:“看看課文,直白如話,幾乎找不到訓練點,而這三個成語又是學生耳熟能詳的,課前他們都能對成語所表達的寓意說出個大概來。那麼這樣的內容該如何進行教學呢?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兒?課堂教學的訓練點在哪兒?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又在哪裡呢?”然而盧老師透過自己的進一步解讀,從簡單走到了更深層次:“這三則成語故事雖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敘述,但是在表現人物的時候,寫作方法卻不盡相同。比如第一則故事著重抓住人物的語言來表現人物‘誇口’以及言語前後牴觸的特點,從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題思想;而第二則故事則主要透過人物的動作描寫來表現‘濫竽充數’的結果,如‘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則故事則抓住對事物的客觀描述來表現張僧繇所畫的龍點睛前後的變化,從而突出點睛之筆的神奇。”

  看過盧老師的教學片段後,發現其實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區別在於,我是漫無目的的,三個故事的教學都顯得過於隨意,沒有內在的聯絡,而盧老師因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讀,整個教學過程因為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顯得從容有致,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出來了。其實很多時候,像我這樣的普通老師不是不會上課,而是不會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課。盧老師的這篇教後記不僅幫助我理清了本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更給我以啟示:教學要有效,教學目標就要明確;教學目標想明確,就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讀。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設計或反思中所看到的,與我的教學相一致的幾點做法:

  1、第一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從“矛”和“盾”入手,理解課題詞語,在讀懂故事。這整則故事的教學突出對人物語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讀。

  2、教學《濫竽充數》時,抓住“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這兩句話來統領全篇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南郭先生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想象他內心的想法。

  3、教學《畫龍點睛》時主要式讓學生們透過一些詞語去想象人物的話語,如“一再要求”“驚歎不已”等。

  儘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構”,以後要學會深入分析文字,“構想”教學過程,才能讓課堂更精彩。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講述了《自相矛盾》《畫龍點睛》《濫竽充數》三個成語故事,看似簡單的故事情節卻蘊含著豐富的成語內涵。怎樣在兩個課時內把三個故事全講完?我決定把三個故事放在一起處理,安排第一課時初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第二課時研讀故事,理解成語內涵。教學環節力求簡單,問題設計直中關鍵問題,使課堂教學真正的達到“簡單、有效”!

  教學《自相矛盾》時,我抓住賣矛人為什麼張口結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處,進而理解成語內涵。講到《濫竽充數》時,我直接問:文中的兩個皇帝愛好有什麼不同?簡潔明瞭地解決了故事的關鍵,使學生明白了濫竽充數的後果,受到教育。最後教學《畫龍點睛》時,我引導學生對比張僧繇點睛前後龍的變化,展開想象和討論,從中領悟故事的寓意。整節課思路清晰,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我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不正是精減問題,避免無謂的問答浪費課堂時間嗎?總之,課堂提問要有實效,有的直切關鍵,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迴跳躍,使課堂提問的富有藝術性。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13

  大班進入幼兒銜接階段,但我發現不少孩子還存在向故事裡的老虎和狐狸一樣,欺負別的小朋友,也為了幫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詞彙。因此,我制定本次的活動目標為:

  1. 知道故事名稱,主要角色和故事情節,會自己講述故事;

  2.透過故事,讓幼兒懂得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團結,互相關心,不能欺負其它小朋友;

  3.理解詞彙:半信半疑、魂飛魄散、仗勢欺人。

  這三個目標中蘊含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能力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能對照自己平時的行為,懂得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團結,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能欺負別的小朋友”逐步深入,幫小朋友改掉壞的行為的情感體驗,將知識進行遷移,重點攻破。另外,小朋友面臨這進入小學,讓小朋友提前接觸一些詞彙,有助於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

  本次活動效果不錯,很多小朋友的觀點都有所改觀。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14

  《成語故事三則》課文中的“濫竽充數”故事中,最後寫到“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在“畫龍點睛”的故事中“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兩個“只好”讓我頓生靈感,我透過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而體味其中的感情。學生結合課文講出了很多讓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濫竽充數”中的答案為:

  1、南郭先生很無奈。

  2、為南郭先生感到一絲悲哀,因為他失去了工作,因為他不學無術。

  3、南郭先生應該很幸運,竟然矇混了這麼長的時間,還得到了俸祿。

  4、感到好笑,這樣的結果南郭先生肯定也知道這是遲早的事情,“充數”總是要露出馬腳的。

  5、感到可恥,對這樣的人我們不能有絲毫的同情心,只有這樣他才能痛改前非。

  同學們帶著各自的感悟讀這句話各有趣味。在“畫龍點睛”中的答案為:

  1、有種被逼無奈的感情。

  2、“只好”和“輕輕一點”相互對比,突出了張僧繇那種胸有成竹的感覺。

  3、不被人理解,也許他為自己找不到知音而難過吧!

  然後我又讓學生分別表演這兩句話,同學們表演得惟妙惟肖,也許這是源自我們深刻把握了人物的內心而取得的效果吧!

  (後語:文字的把握要找到鍥入點,從而去挖掘文字深刻的內涵;讓文字體現本真的價值的同時,超越文字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15

  《媽媽的賬單》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透過學習,讓同學們認識到母愛的無私,由於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親都把自個的兒子當成寶,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無私的愛,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愛、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也該回報一下父母親,這是課文的重點。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自個反覆默讀課文,仔細體會到小彼得的媽媽的賬單上是0芬尼,蘊含著媽媽對小彼得的無私的愛。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也談談自己媽媽對自己的愛,孩子們的興致很高。有的說:“我的鞋子壞了,是媽媽帶我去買。”有的說:“我發燒了,是媽媽帶我去吊針。”還有的說:“下雨了,是媽媽給我送來了雨衣。”……後來,我又問:“你為媽媽做過什麼?”課堂裡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過一會兒,有幾雙小手舉起來了,有的說:媽媽下班回來,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說:我幫媽媽按摩。……幾個同學說完後,課堂又出現了沉默,看著同學們低下頭的樣子,我知道他們在思考、在慚愧……後來,我笑著對孩子們說:“沒關係,今天回去後再好好幫媽媽做一些事,要以實際行動來幫媽媽做事,反對只說空話。做個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說:“好”最後課堂在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聲中結束。

  我認為自己在上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觸發了學生的情感,讓情感成了溝通老師與學生,學生與父母之間的紐帶,引導他們朝著真、善、美的領域去發展,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