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成語故事> 勵志成語故事(15篇)

勵志成語故事

勵志成語故事(15篇)

勵志成語故事1

  兒童勵志成語故事

  懸樑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勵志成語故事2

  南北朝時,有個年青人名叫宗愨[què],字元幹。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和叔叔舞劍弄棒,練拳習武,年紀不大,武藝卻十分高強。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結婚的日子,家裡賓客盈門,熱鬧非凡。有十幾個盜賊也乘機冒充客人,混了進來。

  正當前面客廳里人來人往,喝酒道賀之際,這夥盜賊卻已潛入宗家的庫房裡搶劫起來。有個家僕去庫房拿東西,發現了盜賊,大聲驚叫著奔進客廳。一時間,客廳裡的人都被驚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見宗愨鎮定自若,拔出佩劍,直奔庫房,盜賊一見來了人,揮舞著刀槍威嚇宗愨,不許他靠前。

  宗愨面無懼色,舉劍直刺盜賊,家人也吶喊助威。盜賊見勢不妙,丟下搶得的財物,趕緊脫身逃跑了。

  賓客見盜賊被趕走了,紛紛稱讚宗愨機敏勇敢,少年有為。問他將來長大後幹什麼?他昂起頭,大聲地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幹一番偉大的事業。”

  果然,幾年以後,當林邑王范陽邁侵擾邊境,皇帝派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往討伐時,宗愨自告奮勇地請求參戰,被皇帝任命為振武將軍。一次,檀和之進兵包圍了區粟城裡林邑王的守將範扶龍,命宗愨去阻擊林邑王派來增援的兵力。

  宗愨設計,先把部隊埋伏在援兵的必經之路,等援兵一進入埋伏圈,伏軍立即出擊,把援兵打得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許多戰功,被封為洮陽候。實現了他少年時的志向。

勵志成語故事3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勵志成語故事4

  春秋時,一個侍衛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決定,就拿著一把彈弓在花園裡走來走去。吳王問他在幹什麼。他說:“一隻蟬在叫,它沒有想到身後有一隻螳螂要捕捉它。而螳螂沒有想到身後有一隻黃雀要啄食它。黃雀呢,更沒想到我用彈弓在瞄準它。它們沒考慮身後的危險啊!”吳王聽後,撤回了決定。

  [註釋]蟬:知了。

  [提示]比喻目光短淺,一心圖謀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他。一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連用。

勵志成語故事5

  勵志成語故事:婦人之仁

  歷史上著名的大將韓信在楚漢相爭時曾經投奔過項羽。由於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韓信得不到重用,於是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他投奔劉邦以後,開始也未被重用,也想過要走。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把他追了回來。

  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韓信被拜為大將以後,劉邦問他:“蕭丞相屢次推薦將軍。我想,將軍一定有擊破項羽的妙計,請將軍指教。”

  韓信說:“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點。項王大喝一聲,上千的人都會被他嚇倒,你看他多麼勇猛。可是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重用有本領的將領,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對待他人,又恭敬又有慈愛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時,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著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捨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

  接著,韓信又分析了項羽的一些弱點和錯誤,指出劉邦必然能戰勝項羽。

  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好幾條,而項羽喜歡殺戮以至於喪失天下民心,吝於賞賜而不獲將士擁戴是重要的.原因。

  ◎成語釋義

  形容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故事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出處譯文

  項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慈愛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著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捨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

  勵志成語故事:心懷叵測

  東漢末年,曹操準備率兵南征,於是他召集大臣們商議。謀士荀攸說:“周瑜剛死,可先打東吳,再打劉備。”曹操說:“如果大軍南下,涼州的馬騰來襲擊許都怎麼辦?”

  荀攸說:“依我的看法,可以封馬騰為徵南將軍,派他去征討孫權,將他引進京來,然後消滅他。”曹操非常同意荀攸的主張,當即派人去涼州召馬騰進京。馬騰接到詔書以後,和幾個子侄商量去還是不去。

  兒子馬超主張去。侄子馬岱不主張去。馬岱說:“曹操這個傢伙,陰險毒辣,心懷叵測,叔父如果去了,恐怕會遭到殺害。”馬騰沒有聽從馬岱的話,帶著五千涼州兵來到京都,後來果然被曹操所殺。

  ◎成語釋義

  指人心存險惡,不可推測。

  ◎故事出處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馬岱諫曰:‘曹操心懷叵測,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出處譯文

  馬岱(對馬騰)說:“曹操這個人,陰險毒辣,不可推測,叔父如果去了,恐怕會遭到殺害。”

  勵志成語故事:拔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總是擔心田裡的禾苗長得不快,每天到田邊去看,急得抓耳撓腮。可是幾天過去了,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這下可把他急壞了,他在田邊著急地來回踱步,自己對自己說:“我必須想辦法讓它們長得再高點,再高點。”

  於是,他回到家中苦思冥想,要拿個主意出來。有一天,他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慌忙跑到田邊,將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他從早上開始拔,一直忙到黃昏,累得直喘粗氣。幹完活後,他非常疲憊地回到家中,說:“今天可把我累著了!但總算沒白花工夫,禾苗都被我拔高了。”

  他兒子聽了,感到大事不好,急忙跑到田間細看,想找個補救辦法。可是等到他趕到田邊時,禾苗已經枯死了。

  ◎成語釋義

  原意是把禾苗拔高幫助它生長。用來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味追求迅速成功,結果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故事出處

  《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出處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看到他種的禾苗總是長不高,於是到田裡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感覺大事不好,跑到田裡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勵志成語故事:揚揚自得

  晏子是齊國的宰相,他不但才智過人,而且行為穩重,態度很謙虛。晏子坐車出門,他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裡暗中觀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駕車,上面遮著大傘蓋,揮鞭駕馭四匹馬,神氣十足,非常得意。

  不久,駕車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離去。駕車人詢問緣故,妻子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擔任齊國宰相,在諸侯中名聲傳揚。今天我看他出門,神思深沉,常常表現出自謙的樣子。你身高八尺,才不過當人家的駕車人,可是你的心裡自以為很滿足,所以我提出離去。”

  經過這件事以後,駕車人的態度變得謙卑起來。晏子覺得奇怪,就詢問他,駕車人把事情告訴了晏子,晏子就推薦他擔任大夫的官職。

  ◎成語釋義

  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故事出處

  《史記·管晏列傳》:“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出處譯文

  她丈夫替宰相駕車,上面遮著大傘蓋,揮鞭駕馭四匹馬,神氣揚揚,非常得意。

  勵志成語故事:猶豫不決

  戰國時期,秦王想奪取趙國江山,就派兵攻入趙國,將趙國都城邯鄲圍了個水洩不通。趙孝成王沒有辦法,就派人前往魏國請求援助。

  魏王派大將晉鄙帶領軍隊救援趙國。可是,晉鄙覺得秦國軍隊百戰百勝,害怕引火燒身,就屯軍於湯陰,不再向前進兵。

  與此同時,晉鄙還派部將辛垣衍偷偷潛入邯鄲,勸平原君與秦國講和。辛垣衍是個能說會道之人,他說,秦國如此急切地包圍趙都,是因為秦王想稱帝,成為天下之主,並不是為了趙國的土地。為今之計,趙王應當派使臣求和,表示情願尊秦王為帝,向他稱臣納貢。這樣一來,秦王大喜之下,就會命令將領收兵回國,永不侵犯趙國了。

  平原君聽了這些話,一方面覺得趙國打不過秦國,另一方面又覺得向秦國稱臣納貢太過於屈辱,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樣做才好。

  這時,齊國的大賢魯仲連周遊天下,正好來到邯鄲。他聽說了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見到了辛垣衍。魯仲連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指出,一旦尊秦王為帝,秦國非但不會就此罷手,還會得寸進尺,繼續欺負趙國。

  平原君得知講和會帶來這麼嚴重的後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頭,決定盡一切力量抵抗秦軍。

  ◎成語釋義

  遲疑不能決定,拿不定主意。猶豫:遲疑的樣子。

  ◎故事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勵志成語故事6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聽後,便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給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出處:《唇亡齒寒》選自《春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唇亡齒寒: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毛遂自薦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來選去,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厲聲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自薦: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呆若木雞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shěng)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提了。

  【出自】:莊周《莊子·達生》與列禦寇《列子·黃帝篇》

  呆若木雞:呆:發傻;宛如木頭做的雞一樣。不是驕氣,不是盛氣,而是把精神全部收斂。這個成語引申為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勵志成語故事7

  成語寓意:勤奮能夠彌補不足

  近義詞:熟能生巧笨鳥先飛功在不捨、勤學苦練

  和勤能補拙意思差不多的名言:

  構成天才的決定因素就應是勤奮-郭沫若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韓愈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

  【勵志成語故事全文解釋】公元825年,唐敬宗將杭州刺史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蘇州是唐東南地區最大的州,地方事務繁雜。白居易上任謝絕所有的宴請,一心處理政務,很快就熟悉當地的狀況,整頓吏治,贏得老百姓的好評。他認為自己生來笨拙只有靠勤奮來彌補。

勵志成語故事8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貴族,自稱葉公。他對別人說:“我最喜歡龍。”他把家裡的廳堂、屋樑、房柱、門窗及牆壁上,全都刻畫上龍的形象。天上真龍聽說了,非常高興就從天而降,來到葉公家裡。葉公看見了真龍,嚇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狼狽逃竄而去。

  [註釋]好:喜歡或喜愛。

  [提示]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但並非真正愛好它。

勵志成語故事9

  有恃無恐

  春秋時,魯國遭到了嚴重的災荒,齊孝公覺得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到了,就率領著大軍去討伐魯國。魯僖公聽說敵軍壓境,知道自己的實力無法和齊軍對抗,便派大夫展喜為使者出使齊軍。展喜日夜兼程在齊魯邊界上截住了齊孝公。

  展喜是個很善於辭令的人,他先是很恭敬地對齊孝公說:“我們國君聽說大王親自到我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貴軍。”齊孝公傲慢地問:“你們魯國人害怕了嗎?”展喜回答說:“沒有見識的人可能有些害怕,但我們大王卻一點兒也不害怕。”齊孝公不相信:“你們魯國國庫空虛,地裡連青草也看不到,你們憑什麼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當初,我們魯國的祖先周公和齊國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協力地輔助成王,終於把天下治理得安定興旺。成王對他倆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子子孫孫都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這在史書上都是有記載的。我們正是依仗著這一點,才不害怕。(原文是:‘恃此以不恐。’)”齊孝公聽了,自覺理虧,無言以對,只好打消了討伐的念頭,又率領著大軍回去了。一場大戰就這樣被展喜的幾句話給化解了。

  成語“有恃無恐”就是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來的。意思是因為有所倚仗,所以無所畏懼。恃,倚仗,依靠;恐,恐懼,害怕。

勵志成語故事10

  擲地有聲

  晉朝的孫綽年輕時隱居會稽(在今浙江紹興),遊放山水十幾年,後來寫了篇《遂初賦》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在章安(在今浙江台州)做官時,孫綽寫了篇《遊天台山賦》,說置身於“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 的天台山, 便會“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默於不言”,辭致新奇,繪景如畫。文章寫成後,孫綽拿給朋友範榮期看,並開玩笑說:“你把它扔到地上,應當會發出金石之聲。”榮期每讀到佳句,總是說:“就應該這麼寫啊!”

  當時人都以得到孫綽的文章為榮。

勵志成語故事11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發奮讀書。

  之後,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最後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來源】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寓意】

  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同時比喻意志堅強,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寓意:比喻學習或工作有恆心,有毅力,堅持不懈,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水一向向下滴,時刻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用微薄之力做出很難事。也比喻只有有恆心,有毅力,不斷髮奮,懂得持之以恆,事情才做能成功。

勵志成語故事12

  西晉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將領、學者名叫杜預。他曾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他有很高的謀略,被人稱為“杜武庫”。

  他曾撰寫過《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春秋長曆》等學術著作。其中《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流傳至今的《左傳》註解中最早的一種,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之中,成為後世儒家學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三國時期,魏國由司馬氏執掌政權。魏國吞併蜀國後,司馬炎索性奪了帝位,建立晉朝,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武帝。此時,杜預主張出兵滅吳,一統天下,他給晉武帝寫了一道奏章。晉武帝看罷奏章後,覺得杜預的意見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就不顧眾臣的反對,下了伐吳的決心。

  公元280年,杜預率領幾路大軍向吳國發動攻勢。他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佔領了長江上游許多城鎮,沅、湘兩江以南一帶的州郡,也都投降晉軍。吳軍都督孫歆等二百多名官員被俘、被殺。

  杜預想緊緊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一下子把吳國滅掉。可是有人卻認為,吳國是個大國,實力非常雄厚,要把它一下子滅掉實在很困難,況且當時正是夏季,暑熱難當,雨水豐盛,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暫時停止軍事行動,等到冬季再發動進攻也不算晚。

  杜預不同意這種意見,他堅定地說:“從前,燕國的樂毅靠著濟西一戰,一口氣就佔領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取勝的原因,除了樂毅指揮有方以外,就是靠士氣旺盛。現在我方士氣旺盛,如果及時進攻吳國,就好像用刀破竹子,劈破幾節以後,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不會受到什麼阻礙了。”

  杜預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與敵軍作戰。凡是他的旌旗所指之處,敵人沒有不被打得大敗的。很快,晉軍攻下了建業,吳主孫皓被迫投降。晉朝終於統一了全國。徵南軍隊班師回朝後,晉武帝封杜預為當陽縣侯,以表彰他平定東吳的蓋世功勳。

  杜預認為天下雖然安定,但爆發戰爭的可能依然存在,絕不能掉以輕心。於是他仍然勤于軍備。後來,他還利用軍隊興修水利,為人民造福。他的這些功績,都長久地留在人民的心中。

  ◎成語釋義

  表示作戰或工作節節勝利,毫無阻礙。有時也用來形容不可阻擋的氣勢。

  ◎故事出處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出處譯文

  現在我方士氣旺盛,如果及時進攻吳國,就好像用刀破竹子,劈破幾節以後,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不會受到什麼阻礙了。

勵志成語故事13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將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他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所以稱之為‘文’。”

  所以,虛心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才能更好的進步。

  負薪掛角

  漢朝時期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揹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進行學習。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時,恰逢程頤正在睡覺,而楊時與他的朋友遊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對求學的態度尚且如此誠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學習機會。

  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裡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有了文化。

  聞雞起舞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兩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為國家出力,幹出一番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裡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趁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為焦慮。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側耳細聽了一會,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叫聲是惡聲啊!”祖逖一邊起身,一邊反對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快起床鍛鍊的叫聲。”劉琨聞言,跟著穿衣起床。兩人來到院子裡,拔出劍來對舞,直到曙光初露。後來,二人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懸樑刺股

  晉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然而讀書讀到半夜的時候往往會打瞌睡,為了不因此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已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樑上。這樣,每當想打瞌睡的時侯,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孫敬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也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侯學問並不多。他舟遊四方卻得不到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努力讀書。每當他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侯,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裡借書來讀。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致力讀書,歐陽修最終成為一代名家。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想要晚上讀,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多了,他就藉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口袋,抓了許多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外面十分明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此後,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會在雪地裡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終功成名就。

勵志成語故事14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一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刻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刻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個性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立刻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孫敬懸樑苦讀)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因此,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蘇秦刺股苦學)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勵志成語故事15

  羽毛未豐

  戰國時期,蘇秦到秦國去,想勸說秦國征伐六國,稱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說道:“現在的秦國,就好比一隻羽毛還未長全的小鳥,如果硬要展翅高飛,必定會遇到災禍。先生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我國,對我進行開導,我表示感謝。可是,關於爭霸稱帝的事,還是以後再說吧。”

  蘇秦不願意就此離去,於是給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說明爭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反感。這時,蘇秦的資財也耗費光了,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

  ◎成語釋義

  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充足。豐:豐滿。

  ◎故事出處

  《戰國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出處譯文

  秦王說:“我聽說,羽毛還沒長全的小鳥,是不能夠展翅高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