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說課稿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說課稿

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楊氏之子》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設計理念:

  《楊氏之子》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它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主要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人家中的九歲男孩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這篇文章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是學生學習文言文一塊很好的敲門磚。根據新課標對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建議,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表達形式,激發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並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為此,圍繞本單元“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性”的教育主題,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學生學情的把握,學生只有在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上,才可體會楊氏子的巧言善辯,以及富有藝術性的言語表達。這跟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距離。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以情境為線,古文為珠,突出“趣”字,透過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角色體驗、模擬表演等方法去融入古文;以“朗讀”為軸,透過引導學生自由朗讀,情境對讀等方式,引領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獨特的語言魅力,積累優美語言材料,用優秀的文化甘露浸潤學生幼小的心靈。

  二、教法設計:

  小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讀。所以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如何才能讀好,難點是因此才能好讀。為此,我主要採取導讀式教學法,該方法導語激趣――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角色體驗法、拓展遷移法也是本課教學中兩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進了“導讀式教學法”的讀,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學法指導:

  學習文言文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學習方法是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的過程,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教學全過程。

  四、教學流程:

  流程一、激趣匯入,揭題釋疑:課前設計談話環節,旨在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興趣,進而利用揭題匯入的方法,激起學生對學習新課的好奇。

  流程二、初讀古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的設計秉著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以讀為主線,自主深入,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1、自由讀,爭取把課文讀通順。

  2、示範讀:考慮到文言文在停頓、重音、語氣、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師進行示範朗讀,由此對學生的朗讀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

  3、四人串讀:領會、揣摩老師範時的停頓、重音、語氣,學生合作串讀全文,藉此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

  這三次不同要求的讀的訓練,使學生讀準了字音,讀好了斷句,讀通了課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讀技巧,初步達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的朗讀要求。

  流程三:熟讀課文,讀懂故事:文言文教學的讀懂,僅僅要求能夠“疏通文意”,大致瞭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這一環節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課文,反饋交流時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利用學法遷移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學生學有困難,還可以用文白對讀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文中的對話,是課文的精華部分,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立足於語言文字,將理解詞句、讀透內容、入情體驗、感情朗讀有機融合起來。主要安排了以下4個教學環節。

  1體會楊氏子的“甚聰惠”:透過替換練習去感受“應聲答

  曰”的機智。

  2、感受楊氏之子巧答之妙:對答一妙之所在即以對方的姓氏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答二妙之所在即“未聞”一詞隱含的禮貌與委婉。

  3、遷移改文,拓展創新:變換姓氏,內化學生的語言表達。

  4、角色體驗,背誦積累:對照古今文,分角色體驗人物語言,達到熟讀成誦。

  流程五、迴歸生活,學會交流: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基於本單元的學習目標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性,讓學生透過學習本課中的楊氏之子,以他為榜樣,學會在生活中與人交流。做一個有禮貌且有修養的孩子。

  五、教學反思:

  提到文言文教學,我們就會習慣性的迸出諸如“之、乎、者、也”之類的文字,枯燥之味也油然而生。但是,透過執教《楊氏之子》,讓我深切的感受到文言文教學也同樣需要藝術。從某種角度來講,它似乎是在更大程度上去挑戰我們教師的教學素養。教師教書,表面上是在教教材,實際上是透過教材咀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