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一個這樣的老師》說課稿範文

《一個這樣的老師》說課稿

《一個這樣的老師》說課稿範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個這樣的老師》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一個這樣的老師》是北師大版教材第12冊6單元的一篇主題課文。本文是美國作家大衛、歐文回憶自己少年時代學習生活時寫的一篇文章。它敘述了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運用“故弄玄虛策略”,教會學生“新懷疑主義”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對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又獨具一格的老師形象。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科學的精神,該單元還寫了袁隆平、詹天佑、諾貝爾等著名科學家的故事。而懷特生僅僅是一個老師,把這篇課文放在這個主題單元中,它突出了懷疑精神在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從而也突出了懷特生老師的與眾不同。

  二、聯絡實際,說學情:

  我班的學生具備了一定閱讀能力,他們能夠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中所塑造的懷特森老師的形象對學生來說是很特別的,正側面相結合的寫法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難度。另外,本班的學生質疑能力存在差異性,只有少數學生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大部分學生提問很膚淺。在此,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三、認真分析,說目標;

  這篇課文安排兩課時教學、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掃除了文字障礙,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能初步瞭解文章主要內容。針對《新課標》在閱讀教學中的要求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在閱讀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理解人物,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

  2、懂得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獨立思考,培養科學的懷疑精神。

  重難點:

  學習重點:在閱讀中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來理解人物的特點

  學習難點:瞭解懷特森老師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及其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

  四、自主合作,說過程: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的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以“懷特森老師是怎樣的一個老師”為學習的主線,引導學生從“懷特森老師本人的語言、動作、神態”“我的心情變化”“我們的行為變化”三個角度來探究這個問題。在三種不同角度的學習交流中豐滿人物形象,達到立體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對此我展開如下教學環節。

  1、複習匯入,整體感知

  2、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3、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學習過程:

  (一)複習匯入,整體感知:

  全班齊讀課題課題後,我會請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再抽生說說對懷特森老師總的`印象。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這樣設計的是讓學生抓主要內容,回憶舊知。使學生初步概括出懷特森老師的特點,學生完成對懷特森老師第一次評價的同時也為他們繼續深入的學習課文理解懷特森老師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接下來,我先肯定學生對懷特森老師的認識,然後提醒學生認識應該是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來,要善於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感悟,走進人物內心,從而進入第二個環節的學習。

  (二)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在這個部分,我設計了兩個板塊的內容:一是抓住這篇文章的“眼睛” ——題目,設計了“探究天地”:“你認為懷特森是一個怎樣的老師?”二是抓住過渡句“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來學習。

  首先出示“探究天地”:

  我認為懷特森老師是___________的老師。

  請默讀1—10自然段,用“_____”畫出相關語句,批註感受,並試著說出自己的體會。(我則認真巡視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並提示讀書方法:古人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同時還應手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我根據學案導學的思想,結合課文主要內容設計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探尋的期待和情感,在學生面前開啟了一扇主動閱讀的“窗” ]

  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自由彙報。生可能會交流彙報

  (1)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因為他不僅知道一種叫做凱蔕旺普斯的動物,而且還清楚地知道這個動物的特徵。我則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懷特森老師語言的句子,讀一讀,並進行評價,從語言中體會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關注優中差學生舉手的情況,對不愛舉手的學生,老師要主動抽問,並想方設法激勵學生髮言。

  從同學們的神態中體會是個難點,我讓學生初讀相關句子,再引導學生理解“面面相覷”、“驚奇”的含義後,生再讀相關句子。我會提示學生該帶著怎樣的表情來讀。對讀得好的我會說你能帶著“驚奇”的神態帶著大家再讀一遍嗎?讀後我又問,他們為什麼驚奇?從而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明白:原來他們的驚奇是從側面表現懷特森是一個博學多才的老師。最後進行小結,這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就叫側面描寫。巧妙地將寫作方法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接下來學生可能彙報:

  (2)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戲弄學生的老師。

  在這一環節,我首先採用小組合作方式,分角色朗讀3—7自然段。引導學生扮演好三個角色:“我”的心裡活動:驚呆———委屈———懷疑———憤怒;比利的疑惑和氣惱;與之形成對比的卻是懷特生老師狡黠的目光,談到頭骨居然還笑了的神態!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更好地把自己與文中人物融合,與人物心靈產生共鳴。

  接下來我繼續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鄭重其事”這個詞語,拋給學生一個問題:他“鄭重其事”講了什麼?做了什麼?引導學生回讀1—3段內容,再次體會懷特森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

  懷特森老師鄭重其事說有一種叫做凱蔕旺普斯的動物。

  他鄭重其事拿出一件動物頭骨,描繪這種動物的特徵。

  他還鄭重其事讓我們傳看、記筆記、畫圖。

  最後居然還鄭重其事地考試。

  透過學生的回答,把學生的情緒激發起來後我再引讀8自然段:

  我們不明白,既然是錯的你為什麼要在課堂上鄭重其事地講?

  我們不滿,既然是錯的,你為什麼還要鄭重其事考試?

  我們憤怒,這種老師算什麼老師!

  引導生小結此時“我”心情的變化是怎樣的。

  最初的喜歡到現在的懷疑和憤怒,此時讓“我“覺得懷特森是一個_____ 的老師。讓學生把自己的失望、不滿、憤怒充分表達出來。 [本環節主要抓住懷特生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個別讀,談感受;深入讀,說體會;分角色讀,入情景;老師引讀,產共鳴等方式,將學生的情感引向一個高潮。此時對懷特森的貶抑,實際上是與下文的褒揚形成鮮明的對比,最終是為了突出懷特森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形象。]

  過渡:我採用學生提問的方式過渡。我會問:此時我們除了失望、憤怒,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我梳理學生的問題進入下一步環節。[採用學生質疑的方式過渡,一方面培養學生要有問題意識,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也恰好是該課的主旨。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對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學生,及時表揚。]

  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採用這種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促使我們懷疑,(3)這是一個促使我們懷疑的老師。(相機板書“與眾不同”)

  接下來,我根據剛才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示過渡句: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他希望我們從這件事上學到點什麼?讓生比較有什麼不同。多了一問號,那麼就帶著問題靜靜讀11到14自然段。

  學習11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理解什麼是“新懷疑主義”。在充分理解新懷疑主義的語境下品味13、14自然段的兩個“正視”的含義。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讀“我的視角”中“鼕鼕”的話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後讓學生靜靜讀這兩段,批註。其次採用同桌合作方式扮演“老師”“我們”“鄰居”,角色互換,透過再現情景,在對話中走進文字,體會“正視”的含義。然後我問道:為什麼要正視?怎樣正視的?是誰讓我們敢於正視的?引導學生說出是懷特森老師讓我們有了堅持真理的勇氣,是他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是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他影響了我們一生。(相機板書)

  最後我追問一句:這樣的老師,你喜歡嗎?請你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老師,你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

  這時,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對懷特森老師的敬佩之情,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在“品詞析句”這個版塊,透過學生們自主學習,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讓學生體會到課文透過正面描寫老師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側面描寫“我”心情的變化來以及我們行為的變化來突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形象。]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旨在讓學生明白質疑精神在科學中的重要性,我設計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讓學生收集與質疑相關的名言,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大家分享。

  [這個環節,可以作為一個備用環節。時間夠,可以讓學生展開說;時間緊,可少說或不說。]

  二是我收集了相關的故事,師讀後小結:可以說,懷疑引領著科學的步伐,古今中外,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大有人在。

  [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明白這位與眾不同的老師也影響了讀這篇文章的我們。他引領著我們走向科學的殿堂。]

  最後指著板書總結,懷特森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他影響了我們一生,然後和學生一起帶著感激,懷著敬意,再次朗讀課題《一個這樣的老師》

  五、結合內容,說板書:

  科學的精神

  一個這樣的老師

  博學多才

  與眾不同 戲弄學生 學習方式

  促使懷疑 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