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優秀說課稿範文

《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優秀說課稿

《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優秀說課稿範文

  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解決問題策略的第一課時。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以及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轉化是一種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透過轉化能把較複雜的問題變成較簡單的問題,把新問題變成舊問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教材71-72頁例1、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1-3題。首先例1提供了兩個稍複雜的圖形,讓學生比較其面積是否相等。教材引導學生將它們轉化成長方形再作比較,從而初步體驗轉化策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化繁為簡的作用。然後再引導學生回憶運用轉化策略曾經解決過的問題,從而將以往運用的一些數學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強策略意識。最後“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1-3題分別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轉化的策略加以解決,從而深化策略的認識,提高靈活思考問題的能力。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排要求,我以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一、知識目標:讓學生回顧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透過解決具體問題,感悟轉化的含義。二、能力目標: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的經驗,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轉化技巧。三、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進一步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體會運用轉化的策略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獲得成功的體驗。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自主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說教法和學法:

  結合教材和教學目標我將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師透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啟發學生探究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2)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說教學過程:

  遵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思考性和開放性,本著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設計思路,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五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轉化”; 二、教學例題,感知“轉化”;三、回顧舉例,體驗“轉化”;四、重組練習,運用“轉化”;五、故事小結,深化“轉化”。

  一、創設情境,揭示“轉化”

  數學是和生活密切聯絡的,課的開始,我先跟學生講了一個愛迪生和他的助手測量燈泡體積的故事。助手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計算燈泡的體積,也沒有算出來,愛迪生能很快的算出來,讓學生猜一猜愛迪生是用的什麼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我適時小結:把燈泡的體積轉化成水的體積,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叫做“轉化”。透過故事情境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例題,感知“轉化”

  我首先出示例1的兩幅圖,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幅圖的面積大小,並且提問你們準備用什麼方法來證明你的猜測?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四人小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配以課件演示。(將其轉化成長方形比較)對照課件我繼續追問:(1)第一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上面的半圓向什麼方向平移了幾格?(2)第二個圖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左右兩個半圓分別按什麼方向旋轉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後,我又再次用課件演示“轉化”過程。一邊演示,一邊和同學共同敘述轉化:第一幅圖把半圓向下平移5格後轉化成了長方形;第二幅圖把左右兩個半圓旋轉180度後轉化成了長方形;透過演示、回顧、敘述學生經歷了轉化的過程,豐富了感性認識,這時我又適時點撥:在圖形的變化過程中形狀發生變化,面積不變,都轉化成相同的長方形,所以一、二兩幅圖的面積也相等。在“變與不變”的討論中,讓學生感受到:透過轉化可以化繁為簡,能清晰地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在這個環節中,我未作鋪墊直接出示例題,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透過問題解決讓學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使學生對圖形的具體轉化方法獲得清晰的認識,感受轉化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好策略。

  三、回顧舉例,體驗“轉化”

  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對轉化策略的認識,幫助學生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絡。在完成了例1的教學任務後,我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中,在哪些地方都運用到了轉化的策略?我先給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把回憶的內容給小組成員說說,然後全班交流彙報。透過討論交流學生會聯想到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體積公式推導,分數、小數的計算、不規則圖形的周長計算等等……我讓學生具體說一說推導過程。邊演示邊敘述,比如……課件演示一句話概括。為了引導學生把以往學習的一些具體的數學方法上升到轉化策略的高度來認識,我又追問:我們在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麼共同點?(把新問題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問題)小結同學們的答案,並板書轉化的核心作用“化繁為簡、化新為舊”。這一環節的設計,有效地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絡,大量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了轉化的應用價值。

  四、重組練習,運用“轉化”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轉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條練習。教學中我根據知識的體系,對練習的內容進行調整、歸類、重組,加強整合力求體現練習的梯度和層次。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重新整理解決的能力。我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重練習:一、“空間與圖形”領域的練習;第二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練習。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我設計了這樣幾道練習:(對照課件一兩句話概括)

  在完成以上幾道練習後,引導學生回顧小結,進一步體驗,透過平移和旋轉,我們把複雜圖形變個形轉化成簡單圖形,原來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數學家路莎彼得說過的那樣:解題時,往往不對問題進行正面的攻擊,而是將它不斷變形,直至轉化為已經能夠解決的問題。

  在“數與代數”領域,我設計這樣幾道練習:首先出示一道分數加法計算題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學生感覺很麻煩。順勢提問我們還可以藉助什麼策略來化繁為簡呢?如果有困難,老師給一些提示:如果把這個大正方形看作“1”(點選)。

  這些分數分別表示什麼意義?教師配以課件演示。並強調單位“1”相同。

  提問:求得是這些塗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轉化成一個什麼問題呢?引導學生說出從空白部分入手,把這個加法算式轉化成一個減法算式也能求出它們的和。

  學生豁然開朗,這時我給這題再添上一個加數,加一個1/32,和是多少?要求陰影部分的和可以從空白部分著想,看來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數轉化成圖形,數形結合有助於思考,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使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時候的體會和感想。

  我以為透過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數與形的轉化和結合,深化了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其次,我還設計了這道練習,出示練習十四第一題,面對複雜的問題,學生往往感到束手無策,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有效地引導:(課件演示)

  敘述:如果有4支球隊比賽,第一輪像這樣比一比,決出2個勝者;第二輪再2個勝者比一場,決出冠軍。一共進行了3場比賽。

  如果有8支球隊比賽呢,第一輪像這樣比一比,比了幾場?淘汰了幾支球隊?(4支)第二輪再這樣比一比,比了幾場?又淘汰了幾支球隊?(2個)最後兩個勝者比一比,就決出冠軍。數一數,一共進行了幾場比賽?(7場)

  那16支球隊比賽,決出冠軍要比幾場呢?(電腦演示:16支球隊出來)

  面對學生的成功喜悅,我又追問:如果從淘汰的角度,反過來思考,還可以選擇轉化成一道簡單的減法算式?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追問中,學生髮現還可以直接將問題轉化成16-1的算式進行解決。

  按照教材的編寫意圖對練習進行重組,尊重學生的學情、巧妙地體現知識體系,呈現形式靈活、多樣。透過提問、交流,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練習實效,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多媒體的功能也在此環節中得以充分發揮,數字轉化為圖形或曲線轉化為直線,都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讓學生能頭、腦、眼、口、手並用,達到最佳學習狀態。)

  五、故事小結,深化“轉化”

  1.數學文化滲透(曹衝稱象)

  課的結尾,我會讓學生講一講“曹衝稱象”的故事,並指出曹衝是把大象的重量轉化成了石頭的重量。這樣的設計照應了開頭,同時也將學生的眼光從課堂再次拉向了現實生活,有利於學生自覺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最後我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一句名言來結束全課。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華羅庚

  意思是說,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一路平坦,而把簡單的問題轉化成複雜的就不值得提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