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得未曾有隨筆

得未曾有隨筆

得未曾有隨筆

  晴朗空闊的天空下,是透著清寂的滿山蒼翠,一場細雨帶走了泥土的腥氣,只留下層層疊疊的植物清芬。鳥聲偶爾響起,如影相隨。我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碎石板上,向著山的深處走去。

  不知經歷多少百轉千回,我終於望見了不遠處的一片茶園。低矮的茶樹上附著一層細密的水珠,使茶樹本身蘊含的蓬勃生氣淋漓盡致地傳達了出來。我帶著心底的虔誠與崇敬,輕叩園內小屋的大門。一位衣著樸素的老婦笑吟吟地把我引到內室。

  屋內的陳設簡單且潔淨,清爽的香氣把這個小空間填滿。老人盤腿坐在茶桌前,旁若無人地煮著一壺茶。他的嘴唇緊抿,目光專注有神,像是在完成一種神聖的儀式。我想我能讀懂他的熱忱。銅爐的炭火紅透,茶壺嘴裡升起騰騰熱氣。老人這才熄滅了火,拿出一套精緻的茶杯,反覆地斟茶、濾茶。半晌過後,他把茶杯遞給我,示意我嚐嚐。我鄭重地接過來,撥開茶蓋輕啜一口,雨前龍井淡淡的幽香幾乎要從唇齒間溢位來。清涼入心的感覺就像面對雪原雲海,風裹挾著溼潤的空氣席捲天地。又飲幾口,才發現老人已經戴上老花鏡,正認真地往一本厚厚的本子上記載著什麼。老人和藹地衝我笑笑,解釋道:“人老了,常忘事兒,每次煮茶的'經驗記下來,以後還能研究研究呢。”

  我順著老人的視線轉過身,看見了書架上擺滿的茶藝書籍和書架底層與老人手中一樣的筆記本。有的本子在歲月的侵蝕下有些泛黃,有的還有明顯被屢次翻閱的痕跡。老人端起茶杯,指腹輕輕摩挲杯子上的刻紋,把他和茶藝的點滴向我娓娓道來。從年少成才到帶著妻子隱居深山幾十年,他此生的夢想就是鑽研出茶藝的精髓。他也會在忙時僱一些人幫忙採茶,但從不喜歡任何世俗之人打破這茶園的寧靜。“我不過是個愛茶的老頭子,沒什麼值得被採訪的”,他說起那些聒噪的來訪者時滿臉無奈,話語中無不表現出他對清靜的渴望。

  品過茶,老人背上一個大竹筐,領我進入茶園。老人每經過一株茶樹,都會仔細撥開繁密的葉,找到一片長勢最旺的摘下,放進竹筐裡。每當粗糙的手指撫過茶樹的枝葉,老人的面容就年輕起來。他給我耐心的講解茶葉如何生長,以及如何辨別茶的優劣。他說他每隔幾天都會像這樣採集樣本,以此來密切關注它們的成長。有時碰到長勢不好的葉,他都心疼得像在擔憂一個孩子。

  他在近傍晚的時候去了一趟茶倉,取出一籃茶來烘焙。這是茶藝中最複雜的工序,稍有一處拿捏不準就會影響茶的質量。烘茶的屋子溫度很高,老人拿起手巾擦起頭上的汗珠,讓我去室外等候。他憨厚地笑笑:“不看著他們我不放心啊!”老人出來時,日已西斜,他的面龐上依舊散發著神采奕奕的光。在光亮中,我似乎能看到這位茶藝人的匠人精神,它從點點餘暉中透出來,並讓我為此深深折服。

  送行時,老人最後一次為我煮了一杯茶。幹茶都是精的芽,滿目金黃,湯色鮮紅豔麗,甘甜之下有一股澀心的苦味。我突然想起《識茶記》裡的詩:

  霧散千樹茶,雲開萬壑蔥。

  香飄十里外,味釅一杯中。

  慶山說,大自然的美是豐富盈潤的,鄭重自持。而這一代居住在自然深處、用心挖掘它的美的茶藝人,正把世間最美的東西延續著。他們帶著陪伴他們大半生命的茶藝走向時間的盡頭,收穫此生未曾擁有的滿足。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