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論文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論文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論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幼兒科學活動因其科學性、啟蒙性、嚴謹性、探究性等特徵,對教師的提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有效的提問,更能激發幼兒的探索和求知慾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增強課堂實效性。我們要不斷研究提問策略,反思教學實踐,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使科學教學活動過程更有效、更高效。

  【關鍵詞】:科學活動 教師 提問 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學活動過程中幼兒興致盎然、積極思考的現象,經常是教師的有效提問引發的。

  幼兒科學活動因其科學性、啟蒙性、嚴謹性、探究性等特徵,對教師的提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有效的提問,更能激發幼兒的探索和求知慾望,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和自信心,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增強課堂實效性,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二、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現狀

  目前,幼兒教師在科學活動中的提問,還普遍存在以下的問題:

  1、提問模式化,缺乏“準”度

  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設計,比起其它學科要更準確、更精確。但幼兒教師在活動提問時,特別是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常常受到經驗和思維定勢的影響,來一些開場白。如中班科學活動《神奇的筷子》開頭,教師舉起筷子提問:“這是什麼? 你們喜歡筷子嗎?”對於中班孩子來說,這樣的提問顯然是在浪費時間。

  千篇一律的問“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來烘托學習氣氛,孩子們為了迎合教師,齊聲回答:好,喜歡……在活動過程中的提問也常常是問題多但價值不高。這些問題成為一種套話,廢話,對孩子來說多數不需動腦,更沒有探究價值,而且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不能真正激起孩子們科學活動的興趣。

  2、提問隨意性,缺乏“坡”度。

  有些幼兒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忽視幼兒的年齡特徵,忽視科學活動的特性,隨意性強,想到哪兒問到哪兒,脫離了幼兒的經驗和水平。如科學《水家三兄弟》中,教師在活動中的第一句話就是:“誰認識水家三兄弟啊?”。因為是第一課時,問的孩子們一頭霧水。孩子們開始發揮了,小草、小花、杯子、毛巾……都來了,離主題越來越遠了。活動的結束部分,教師才開始提問水的重要性。水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教師應把握好活動的層次,從易到難,從認識生活中的水再到實驗,再到水的三態,才是層層深入的過程。

  有些活動提問或過難,或過易,或者零散不繫統,缺乏坡度,更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幼兒一般年齡較小,各類經驗不足,教師若不能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來提問,將大大降低幼兒學習的有效性。

  3問題封閉性,缺乏“寬”度。

  對孩子來說,科學活動是最能也最適合培養幼兒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精神的。但有些教師往往不會抓住科學活動的特點,在提問時仍然把問題主要停留在知識水平上,習慣把提問作為考察孩子記憶的手段。如:科學活動《參觀菜場》中,教師提問:“ 你喜歡吃什麼菜? 這些蔬菜你們家是怎麼燒的? 它是什麼味道的? ”把原本很寬的提問思路給侷限化了。由於提問的封閉性,不可能讓孩子在問答的互動過程中,得到想象力、創造力和探索精神的發展。

  4提問不公性,應答機會不均

  教學中每一個幼兒都是平等的,老師應保證每一個幼兒回答問題的機會和權利。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喜歡或習慣性的提問那些“樂意回答”“會回答”的幼兒。有時在一個教學活動中,有的幼兒獲得了幾次機會,而有的幼兒一次也沒有回答到。有些本身自信心就不足的幼兒,會越來越退縮,逐漸成為活動中的旁觀者和邊緣人。特別是人數較多的班級,難度就更大,問題就更突出,有時教師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針對以上的情況,這樣的提問不僅不能發揮提問的教育價值,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而且會抑制幼兒的思維和探究,違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精神。那麼,幼兒教師為什麼會常常存在以上問題呢?

  1、教師沒有抓住科學教學的要點和精髓。

  2、教師備課時問題準備不夠充分。

  3、受執教者教學經驗的影響。

  4、教師課堂應變能力不強。

  5、職業倦怠、態度不端。

  6、課堂幼兒人數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