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77個字裡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本文雖是文言,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可藉助註釋進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本課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這個文字,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透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麼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定懸念,之後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問:“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2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透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重點,因此,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中,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3

  有人說:“資訊科技教育是一把雙刃劍。”的確,使用“這把劍”時如能做到適度、適時、得法,就能為語文閱讀教學帶來生機,帶來活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反之,則會畫蛇添足,適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師多次補充相關的課外資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處。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這個環節,師補充介紹俞伯牙和鍾子期的衣著、國籍和身份,有助於學生髮現其中的反差,產生困惑,從而產生探究課文的慾望。

  又如,引導學生理解“俞伯牙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時,又適時出示相關故事,加上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結尾處引出小詩“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對幫助學生理解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至於最後的課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會在學生的內心生根發芽。

  總之,本文語言精練,朗朗上口,易於誦讀。但正因為語言精練,卻阻隔了學生對“知音情”的體會和感悟。充分利用資訊科技,連結相關的背景資料和創設一定的情境,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幫助的。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4

  “朋友”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學生體會的就不夠深刻了。這部分片斷透過學生想、說以及仿寫,瞭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薰陶的同時,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受“輕釦詩歌的大門”一單元的影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因此在仿寫上顯得比較容易。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比較拘謹,明顯不如沒有錄相的課堂活躍,感覺有許多學生沒有走進文字,進入情境。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

  教師方面,語言不夠充滿激情,學生的學習慾望沒能充分挖掘出來;

  學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沒有接觸過這種上課形式,在鏡頭面前放不開;

  教學環境方面,多媒體資源沒有利用,整個情境創設得不夠真實,一節課下來,感覺師生的狀態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絕弦》這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課堂,是學生能用自己的語文素養學到更多的語文的課堂,學生們能在文字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聽、說、讀、寫。本節課的.教學,離我期待的語文課堂還相去甚遠,在今後的教學中再不斷地實踐探索吧。

  課文《伯牙絕弦》教學反思5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77個字裡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我在設計學案的時候,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透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理解這個故事,見證千古知音,嚮往這份美好。

  我在設計課前預習這一環節,根據文言文讀的節奏難以把握的特點,先讓學生回顧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當學生指出文言文比較難讀要反覆地讀後,教師就讓學生反覆讀文。在接下來的反饋交流時,教師肯定讀得好的地方,讀不好的句子透過教師範讀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停頓和節奏,達到了讀通讀正確的目的。在課中,學生透過找伯牙和子期心靈相通的句子,反覆誦讀,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美好情誼,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蘊、情感、韻味透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傳遞出來。結課時,學生和著《高山流水》的樂曲誦讀課文,學生把自己對文字的獨特體驗自然地流露出來。

  在課中,展示學習的時候,引導學生在品中咀味。有主要是引領學生要品詞品句,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激發學生從課文結構特色處或情感磅礴處切入。

  記得有一小組帶領大家學習時,要學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靈相通的句子,當明確課文的前三句話之後,投影“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先透過讓學生自己說體會,然後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善”字所表達不同的意思,體會古人“善哉”表達的感情?並透過朗讀表達讚美的語氣。然後老師點撥,伯牙的琴聲中還有那些美好的意境?充分讓學生用一組ABCC,如白雪皚皚、芳草萋萋、清風徐徐、春雨濛濛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細細品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從而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間那心靈相通的知音情誼。

  另外,在學習結束時,學生也沉浸在伯牙的悲痛欲絕和萬念俱灰中,此時讓學生抒寫感受: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將你的想法寫下來。學生紛紛動筆寫感受。學生的筆下更多的是對伯牙的勸慰和自己人生的感悟,他們在勸伯牙的同時也在勸自己,透過寫話,使學生從文字中走出,對現在擁有的生活更為珍惜。這樣的寫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品味了文章的情感,訓練了寫作的語感,語言文字的芳香之味自然流淌。

  但是,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需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