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大自然警號長鳴》教案

《大自然警號長鳴》教案

《大自然警號長鳴》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自然警號長鳴》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的

  一、認識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區別議論和說明這兩種表達方式,理解議論中的說明;

  三、進一步理解段的知識,學習豐富的語言。

  重點難點

  一、表明了什麼主張,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要求學生反覆朗讀,領會作者的主張;

  二、議論文中說明的作用,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什麼是生態系統》一文告訴我們,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極為重要的,可是有的人對這個重要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有拓資料表明,美麗的長江有變成第二條黃河的危險,被譽為國寶的大熊貓已瀕臨絕種,某些城市的風沙日益嚴重。所有這些,既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也是大自然給人類的警告,我們今天學習《大自然警號長鳴》,看一看我們賴以自下而上的自然環境被破壞到何種程度,想一想為了人類目前和將來的利益,我們應該怎樣做。

  二、題解:“警號長鳴“生動形象地提示了文章的內容,引起讀者注意,給讀者一種警笛“嗚嗚”聲不斷於耳的感覺,讓讀者感到破壞大自然的惡劣行徑已到了不能不迅速制止的地步。

  三、檢查預習

  1、從括號中找出與加點字讀音不同的一項

  如數家珍(歷歷可數數不勝數數量可觀)跨越重洋(重山峻嶺心情沉重汙染嚴重)

  2、指出下列各句的表達方式。

  (1)我扭開收音機,靜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廣播。(記敘)

  (2)我國的鶴類本來是很多的,丹頂鶴、黑頸鶴和白鶴現在還居於世界之首。(說明)

  (3)在這場搏鬥中,誰也不是局外人。(議論)

  四、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段):用一則“引進東北虎”的訊息作文章的引子。

  第二部分(2~6段):說明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自然已發出緊急警號。

  第三部分(7~9段):闡述“大自然警號長鳴”的原因以及必須跟生態環境破壞者作堅決鬥爭的意圖。

  第四部分(10~12段):用“警策”形式點明全文主旨,號召從們跟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勢力作鬥爭。

  五、研習第一部分:範讀,思考

  1、這一段記敘什麼,說明什麼?

  2、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先記敘聽到引進東北虎的訊息,再說明引進的原因,記敘這則訊息,起著引出下文的說明和議論的作用。)

  六、研習第二部分:指名朗讀,要求

  1、劃分層次;

  2、用波浪線劃出層與層之間的過渡句。

  第一層(2~3段):說明我國虎的數量已變得十分稀少了。

  第二層(4~5段):說明野生動物也在減少。(過渡句:第4段第1句)

  第三層(第6段):說明大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情形,點明本文的主旨。(第6段第1句)

  分析第4~5段的寫法:

  1、寫鶴類的情況起什麼作用?

  2、怎樣表達“驚人”?

  列出資料來寫鶴類,是以鶴類的減少為例子,說明“許多野生動物。都在不斷減少”這個中心意思,然後,虛寫鶴類應該“成群結陣”“遮天蔽日”,實寫鶴類的“屈指可數”,虛實對照進一步突出野生動物減少的驚人程度。

  七、分析第6段:集體朗讀,思考

  1、“警號”在文中是什麼意思?大自然的“緊急警號”指哪些?警號比喻大自然遭到嚴重破壞所表現出的資訊;“緊急警號”具體指“魚蝦減少了、山林面積縮小了、禽獸銳減了”等。2、“大自然已到處發出緊急警號”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概括上述事實,提煉本文主旨,點明課題含義;

  3、“中國人”包括“我們大家”更包括“你我他”,既然寫了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寫“我們大家”和“你我他”呢?這樣的反覆強調,避免了平鋪直敘,可以使內容層層擴大,證據節節另重,讀來鏗鏘有力、激動人心。

  八、佈置練習:

  1、根據詞義從大到小,調整下面幾個詞的順序:生物東北虎野生東北虎虎動物大自然

  2、閱讀第2段,回答下面問題:

  (1)這一段主要採用什麼表達方式?說明

  (2)這段文字的開頭運用了什麼修辭?設問

  (3)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我們東北山林裡這種世界上最雄偉美麗的老虎越來越少”

  (4)這段主要運用什麼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九、研習第三、四部分。

  1、全體女生朗讀這兩個部分,要求透過朗讀,領會第7、8段的愛憎感情,領會9、10、11、段的論證語氣。對朗讀表達掌握得不夠的,要及時指出糾正。

  2、分析第12段。

  教師範讀。

  提問: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小結:總結全文和說明寫作緣由,“從飛禽走獸的減少,我彷彿聽到了大自然的警號”總結第一、二部分,“從警號長鳴中,我不禁想到了這一切”總結第三、四部分。

  提問:作者不禁“想到了這一切”。“這一切”指代哪些內容?

  提示:分析第7—11段,從各段中尋找答案。

  3、分析7—11段。以“這一切”指代了哪些內容為分析的`思路來理解這幾個段落的內容和寫法。

  提問:第7段作者想到的是什麼?

  小結:作者想到,我們有好些不利條件,而且有一批人天天在幹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的勾當,因此大自然“為我們吹響警笛了”。

  講解:第1句“別太過以為我們的地大物博”吧!”語重心長,使我們先從“地大物博”的自我陶醉中清醒過來。接著先總後分先總述我們“也有好些不利條件”,再從人口平均耕地、森林覆蓋面積、自然保護區三個方面擺事實論述“不利條件”。然後又擺出“有一批……的人,……天天在幹……的勾當”的事實,闡明自然界出現了令人焦慮的局面。這些,都是大自然警鐘長鳴的原因。最後一句話,再次提醒我們“吹響警號”了。

  提問:第8段作者想到的是什麼?小結:儘管我們注意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大意義,並且也做出了一些成績,但嚴重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

  講解:這一段從正面論述,擺出保護自然環境的事實,告訴人們解決自然環境受到嚴懲破壞這一問題的方法,其內容和上一段形成正反對比。最後一句來一個急轉彎,告訴我們切不可因為有微不足道的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麻痺大意,照應了上一段的內容。

  提問:第9段作者想到的是什麼?

  小結:作者想到,保護自然環境的一方和破壞自然環境的一方的搏鬥正在進行,誰勝誰負,還得“且看下回分解”。

  講解:透過兩個選擇句式的設問,指出了雙方的尖銳鬥爭,表現了作者的憂心,激發讀者思索。這一段是第三部分的小結。

  提問:第10段作者想到的是什麼?

  小結:作者想到,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加入這場保護與破壞的搏鬥。

  講解:“這場搏鬥”緊承上須兩種勢力誰勝誰負的設問,指的是保護自然環境和破壞自然環境這兩種勢力的搏鬥;“誰也不是外人”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自然環境,都不能對自然環境好壞不聞不問,都不可避免地加入這場搏鬥。

  提問:第11段作者想到了什麼?

  小結:作者想到,每一個人都應該站到保護自然環境這一邊來,為保護自然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講解:文章寫到這裡,該站在哪一邊,已經是十分明確的了,所以作者不明說,而運用疑問句引起讀者思考,讓讀者自己決定自己的立場。這一段提出了作者的主張,點明瞭文章的中心論點,發出了保護自然環境並與破壞自然環境的勢力作鬥爭的號召。

  以上提問,可以採取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

  4、分析表達方式。

  提問:第三、四部分以什麼表達方式為主?

  小結:這兩部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又透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論述,因此,其表達方式以議論為主。

  十、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以確鑿的事實說明自然環境遭到嚴懲破壞的情形,以振聾發聵的語言提醒眾“大自然已到處發出緊急警號”,然後論述“大自然警號長鳴”的原因,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號召人們站到保護自然環境的一方,與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作堅決鬥爭。

  這篇課文的前6段以說明為主,後6段以議論為主,說明和議論兩種表達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說明是後面議論的基礎,為議論服務,議論則針對前面的說明進行,是說明的進一步發揮。說明具有客觀性,議論卻具有明顯的感情色彩。

  這篇課文是議論文,它出自散文家秦牧之手,帶有散文的特色。首先是它飽含感情,痛恨破壞自然環境和號召人們奮起保護自然環境,急切心情溢於言表。其次是它的文筆生動靈活,主要表現在長句短混合運用,詞語富於變化、富於形象性。再次是它取材自由,圍繞中心,信手拈來,層層鋪開。

  十一、練習。

  1、課堂上口頭完成課文練習“理解、分析”第一、二三題和“記憶、聯想”第七題。

  2、課外用練習本完成課文練習“揣摩運用”第四、五、六題。

  3、課外寫心得式讀書筆記(讀後感)一篇。要求寫《大自然警號長鳴》的讀書筆記。先寫讀了什麼文章,並概括內容要點,然後談自己的看法或主張,注意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