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關於我眼中的魯迅為話題的記事作文
魯迅先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文豪,他善用諷刺,語言辛辣,思想獨特。那麼,你眼中的魯迅是怎樣的呢?以下是yjbys欄目小編為你帶來的《我眼中的魯迅》10篇,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
【我眼中的魯迅:篇一】
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他以筆為武器,永遠為人民而戰……他,雖然已經逝世,但依然活在人民心中;他,雖然生命已經終結,但精神永垂不朽。他就是我們的“民族魂”——魯迅先生!
我眼中的魯迅先生,是在學習了課文之後才瞭解他,崇敬他的。從前的我只知道我國有一位大文豪名為魯迅,對他的著作卻不屑一顧。但學習了課文之後,魯迅先生的高大形象漸漸地在我腦海中紮了根。
他熱愛祖國,曾在日本留過學得他本可以穿著一身優雅紳士的西服,卻天天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不離身。他頑強不屈,勇於鬥爭。當時的社會無比黑暗,反動勢力也無比猖狂,不斷地搜刮民脂民膏,窮苦人民的生活幾乎沒有一絲曙光。而魯迅先生用他那銳利的筆寫下了一篇篇猶如鋒利匕首的文章,刺向了敵人的心臟,使敵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恐慌,於是對他進行了殘酷的迫害,但魯迅先生依舊不屈不撓,就如他那短短的刷子似的頭髮,那麼堅硬,不肯彎曲。
“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這就是無私奉獻的魯迅先生。他為了孩子們能多方面吸收知識,翻譯了外國童話《表》與《小約翰》,他為了喚醒沉睡中的中國人民振興中華,“歷盡艱辛”翻譯並自費出版了《毀滅》等等,創作了許許多多的作品,辛苦了一生。魯迅先生家的女傭也說:“周先生自己病得那麼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這樣辛苦的工作,為我們民族做貢獻,怎會不讓與魯迅先生只有一面之緣的阿里覺得他瘦呢?但是,魯迅先生瘦得精神,瘦得有力!
魯迅先生是一株野草,更是一個英雄,是他點燃了幾代中國人奮發的星火,是他用銳利的眼光為我們指引前進的道路。如今,魯迅先生已經離開我們七十六年了,但他雖死猶生。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滄桑如何鉅變,魯迅先生的精神都將與我們同在!
【我眼中的魯迅:篇二】
在我的眼中一直都有一位人物形象值得我學習,他一直印在我心裡,那就是魯迅。
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髮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鬍鬚成了一個隸書一字。魯迅走路很輕捷,尤其使人記得清楚的,是他剛抓起帽子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地走出去了。
我讀了許多魯迅的作品,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講述了魯迅痛恨舊社會和黑暗勢力的破壞。有一次魯迅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拉黃包車的坐在地上呻吟,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魯迅問他怎麼了,他說“他的腳踩在腳踩在璃片上了,插進了腳底。魯迅馬上跑回家把藥箱拿來了,魯迅拿鑷子夾出了碎璃片,然後拿硼酸水給他洗乾淨,敷下藥紮好繃帶。魯迅又把手上的錢送給了他,魯迅他對自己的病一點都不關心,倒常常叫她的傭人多休息,不叫她乾重活。
我最喜歡魯迅這種同情勞苦人眾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俯道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我眼中的魯迅:篇三】
在漫長的暗夜裡,先生是一位孤獨而執著的行者,他在最深刻的孤獨裡產生了最偉大的思想。----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魯迅,一個從1918年一直輝煌至今的名字,可是,又有誰真正懂得先生的內心,誰真正瞭解先生那曾在風雨中飄搖的靈魂故園?
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祖父是清朝的翰林,由於祖上的榮耀,整個大家族都很看重教育,魯迅因此從小的時候就被送入學堂讀書,三味書屋就是他幼時讀書的見證。幼時的魯迅曾如此向教書的先生提問,難道讀書就是為了求取功名?就是考取了功名我照樣也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的黑暗啊?!教書先生無以為答,只一聲嘆息……後來,祖父在朝廷被害入獄,父親因過度操勞也患病死去,家道因此中落。幼時的魯迅就看多了別人的冷眼,聽多了別人的冷語。即使族人,也多是嫌貧愛富,所謂今時不同往日,言語表情行動也多有厭棄。幼時的魯迅就飽嘗了人世間的冷暖,拯救民族於危患的想法也在他的頭腦中萌芽……
及至先生長大,先生幾經周折,先是東渡日本,希望學醫以拯救國人。後來,先生猛然意識到國人思想的麻木與冷漠才是更可怕,更可悲的,於是棄醫從文。也就是從那時起,一代文學巨匠逐步成長與輝煌起來了。
時至今日,先生在文壇的影響仍然被認為是巨大的而且無可替代的。在yjbys的印象中,先生彷彿一冊線裝的古書,古樸而不失淡雅,極具內涵又有厚重的質感。細細想來,先生的一生真可謂鋼鐵的一生。試想,整個社會熙攘喧鬧且為一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小人所操縱,假如很多人都熱衷於奸佞小人式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那麼,我們所敬愛的先生又怎麼能不陷入“慣於長夜過春時”的孤獨與迷惘?與社會格格不入,先生沒有選擇自己與哪個畸形的社會相介入,而是選擇了一條與黑暗抗衡的思想之途。一枝筆,幾葉紙,一枝紙菸成了先生戰鬥的武器,先生為之奮鬥一生也未曾怨悔。因為先生面對周圍汙濁的空氣的確出離地憤怒了!眉頭緊鎖,先生低吟“怒向刀叢覓小詩”;頭髮直立,先生高呼“我以我血薦軒轅”。無情地揭露醜惡的夢魘,先生盡力去喚醒那些精神缺鈣的懵懂民眾;身無媚骨,先生有著一顆堅毅的靈魂。
難以想象,一個民族的思想的轉變該是多麼難的一件事情。但是,先生一生選定了一個目標就矢志不渝地去做了。無微不至地關心青年一代,擔心有的青年會退化成“蟲”,說明先生剛硬軀殼裡有著一顆柔情的心靈;面對一些卑鄙文人的流言蜚語,先生又從來睥睨視之,不屑置辯。正所謂“陽春之曲,和者必寡”,先生的身影從人群中掠過,人群中總會驚起恐懼的尖叫和憤怒。
故園遭侵,先生幾度吶喊;國家危亡,先生幾度彷徨。先生思維依然縝密,先生的文筆依然犀利,先生的思想穿越了時光的隧道,使得一切世俗的假惡醜變得脆弱無比,就像黑暗見不得光明一樣不堪一擊!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先生的早逝令人倍感惋惜,身披寫著“民族魂”的五星紅旗,先生走得很是從容……
先生所處的陰霾歲月已然逝去,但先生的事蹟與思想依然在三味書屋被人講述,在百草園與人聆聽,在咸亨酒店引人無盡回味與陶醉……
【我眼中的魯迅:篇四】
朋友,請容許我先收斂一下沸騰的心緒,讓我再梳理一下雜亂的文思,我要向人世間搜尋那最鏗鏘、最芬芳的詞句,向你再敘他奇偉的平生。
記不得是第幾次提及魯迅先生的名字,心中卻仍是初識一般的激動,那跳動的文字呀,又在我心頭流淌了:“希望是附屬於未來的,有未來,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他是黑暗中的明流。在那“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世界裡,錚錚傲骨的他,以一種獨特的姿態審視這個世界;以一種鷹般犀利的目光傲視那群無恥的政客。他恨、他怒、他詰問、他嘲諷,他那烈酒般的文字呀,澆灌整個中華大地??他期望民眾的覺醒。
他是濁夜中的明燈。他告訴青年們光明的所在,他指點後來人要“走自己的路”,他殷殷誨導,他諄諄規勸。他問蒼天也問自己,這世上還有沒有吃孩子的人?或許還有。於是,他義無反顧,奔走吶喊:“救救孩子!”
他更像那雪中傲立的松柏呀,奇偉、高大,帶一股凜然的芬芳,在隆冬中煢然獨立。哦,是的!獨立!他蔑視著官僚走狗,他不屑於“正人君子”之流,他看不得所謂的“學者教授”……他——便獨立著,永遠走那條通向遠方的“新路”。走呀,像那執著的夸父!走呀,播下美好與芳馨,等後來人去收穫!即便在國民政府的通緝下又何嘗佇足?即便在顛沛流離之中又何曾彷徨!他用一支如椽的巨筆,築就了一條嶄新的文學之路。
便是一句“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吶喊呀,是何等振聾發聵!當這一切的一切成為人們的共識,他在人們的心中便越發偉岸,儘管他的身影在歷史的那頭悄然隱去……
“何人領吶喊,先生已作古,文壇從此感彷徨!”而今的人們品讀他的文字,如此哀惋嘆息,可又有幾人識得他奇偉的人格呢?這是在濁世裡永不屈從的人格呀!這是在迷惘中永不退縮的人格呀!這是帶一身凜然正氣,獨立於天地之間,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貴人格呀!
我手捧一本書頁泛黃的《吶喊》,望著扉頁上那個清瘦的身影,精神恍恍惚惚:在遙遠的地平線上,有一座突兀的峰巒。峰巔之上,一柱剛直奇偉的松樹傲然聳立,一股濃濃郁、催人警醒的生命芳香噴湧而出……
【我眼中的魯迅:篇五】
看到先生的名字,就覺得彷彿在面對一座高不可攀的豐碑,不敢輕易落筆,惟恐玷汙了先生的一身正氣。也許,我只能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來寫一些輕薄的文字了。
晚生了半個多世紀,無緣親睹先生的風采,卻也有幸仰過先生的大幅照相,相上嚴肅的先生配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真的是透出一股凜然的威嚴感,只是讓人覺得有些冷漠無情。其實先生豈是無情之人!“無情莫比真君子”,先生對朋友、青年、勞苦大眾是一片赤誠,就像佛祖與惡魔戰鬥時是一副決絕的無情面容,而轉過身來面對眾生時卻是一副慈祥的金面。
先生愛罵人,就像人說的所謂“他沒有一篇文章裡不放幾枝冷箭”。這一點在先生的雜文中最是顯露無遺。舉個例子吧,《朝花夕拾》中有一篇《無常》。先生寫道,“這樣看來,無常是和我們平輩的,無怪他不擺教授先生的架子(教授先生即暗指汙衊女學生的陳西瀅等人)。”這樣的話被“教授先生”們看見了,定是氣急敗壞。而先生的同仁看到了,必定會開心不已。而我只能佩服先生,罵人能罵到親者快,仇者痛,且不露一絲痕跡,也只有先生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生活在那樣一個麻木不仁的時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是痛苦而鮮明的。眼見同胞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卻一臉茫然,先生的心中定是飽受煎熬!“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成了先生永遠的心結。於是先生的文章便常常從一個冷眼旁觀者的角度去敘述。比如說《狂人》這篇被稱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小說,文字很是清澈,文風也很清新,然而文章看完了,心卻沉重得彷彿在一點一點墜下去。五千年曆史中的糟粕就在先生的無情劍下現出原形。
先生的悲哀還在於他清楚地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卻無力改變,只好用匕首般的文字去刺那些毒瘤。先生的深情便埋在了無情的文字間,讓人深深地悸動。看過《孔乙己》、《阿q正傳》的人少有不笑的,但那是怎樣帶淚的笑啊!戲謔著這一切,先生的心中該是怎樣的辛酸啊!
人說“文如其人”,而先生的文章極少清風明月,亦少多愁善感,因此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鬥士文人”,這是文人中的稀有品種。他們在鏗鏘昂揚的大時代中,把文章當利劍,挑破一切醜惡骯髒的東西,在時代的暴風雨中引吭高歌。他們並非不懂傷春悲秋,只是他們不會去逃避血腥的悽風苦雨。只可惜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文人實在是寥寥無幾,而魯迅便是這少有的幾位文人中的佼佼者。
看魯迅的文章,覺得文中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但他並不是屬於那個時代。他的戰鬥,和他無情的文章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精神。
喜歡魯迅的文章,也因此覺得先生其實離我們並不遠。夜深人靜,我看見先生在夜色中朝我姍姍而來,臉上還帶著意味深長的微笑,真的很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