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精華】魯迅的作文九篇

魯迅的作文

【精華】魯迅的作文九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魯迅的作文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的作文 篇1

  一張瘦削的臉龐,透露出剛毅與堅強;兩道犀利的目光,彷彿能刺破四周沉沉的黑暗;一頭不屈的硬發,一根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他,就是魯迅。

  魯迅先生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教育家、革命家,以及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的一生都是坎坷不堪的。開始,他是一名醫生,救死扶傷,到了後來他有棄醫從文,放下手術刀,拿起手中的筆,用比作武器,用文字做軍隊,一次又一次對國民 黨反動派進行猛烈的進攻,揭露他們骯髒醜惡的嘴臉。魯迅先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批判中,孤身一人走上了為民族、為人民的奮鬥之路。這一路上,魯迅先生一次又一次受盡迫害,嚐盡辛酸。自己寫的文章屢次被查封,但他依然不放棄,不懼迫害,頑強拼搏。他用滿腔熱血實踐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他用筆劃存漫漫長夜,挑出些許亮色。

  魯迅先生不怕困難,三番五次地與黑暗勢力作鬥爭。他是中國一顆璀璨的明珠,他是進步青年永遠的導師。

  魯迅先生關心青年、愛護青年,對青年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他給予那些失落的,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進步青年鼓勵,給予他們父親般的慈愛,溫暖的關懷。他還親自接待了來訪青年500名,親自給青年回信3500多封,幫助過的青年更是不計其數。

  透過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是我們更深地瞭解了魯迅。在我心目中,魯迅先生幽默風趣,平易近人,他關心做過的下一代,在危險與迫害面前毫不退縮,永不屈服的人,是一個不拍困難,憂國憂民,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愛憎分明的人。

  他用自己的文字呼籲人們,幽默中閃爍著睿智與深刻,虛弱的身體中卻包含著中國人的骨氣和一顆有份深沉的愛國之心。這,就我心目中的魯迅;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

魯迅的作文 篇2

  在當下,中學生有三怕,怕奧數、怕英文、怕魯迅。對於前兩者,我倒心有慼慼焉;對於後者,我不僅不怕,反而喜歡。

  當今中國的中學生,目光盯著升學,壓力山大。奧數、英文是兩種特別的東西,它能幫助中學生走上升學的捷徑,中學生總是怕學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語文學科無論怎麼考,分數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這是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識”),且語文課程中的“魯迅”更是難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學都“仰天脅息坐長嘆”。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澀難懂,確實並不淺顯。但這能成為我們怕的理由嗎?縱觀先秦諸子散文、唐宋詩詞、明清小說,又有哪一個是既淺顯的?對於精華,唯有一字一句仔細琢磨,方得真滋味。“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當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字字珠璣,意味深長,發人深省,難道都讓紅塵掩蓋了它們?

  世事滄海桑田,思想卻亙古不變。

  “魯迅”這個名詞就其本質,已經不再是周樹人的筆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稱,而是正義力量的象徵。試看當今社會,孔乙己化身為教授,不是“竊書”,而是“抄書”;阿Q復活了,在網路炫富炫闊;祥林嫂復活了,在底層呻吟;乏走狗復活了,披著專家學者的鍍金外衣,依然向著窮人狂吠;閏土復活了,失學打工,沒有了美麗的家園……誰怕魯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魯四老爺之流。

  中學生不應怕魯迅,應當正視社會現實,不能只沉迷於書本。脫離社會的書本知識斷然不能有助於中國的進步!

  如果中學生只被奧數、英文統治頭腦,只為分數而學,到頭來,思想必定是一片廢墟。急功近利的學習只能損毀我們的未來,未來中國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學者。怕魯迅,就必定不能“樹人”。“人”樹不起來,地平線上就不會升起復興崛起的希望晨曦!

魯迅的作文 篇3

  遊魯迅故里 今天,我和媽媽又去魯迅故里玩。 魯迅故里的遊客真多啊。我先去了魯迅小時候玩過的百草園。媽媽給我講了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我在想,這麼高的桑樹,蠶寶寶怎麼爬上去呀?我在矮牆邊發現了一隻小小的蚱蜢,它一跳就跳進了草叢,再也找不到了。 我又去了魯迅故居、魯迅祖居和魯迅紀念館。最好玩的是三味書屋,我早就聽媽媽講過魯迅刻“早”字的故事,但是卻沒有找到那張桌子。接著,我和媽媽坐在三味書屋裡,有一位老先生給我們上課,上的是《三字經》。

  老先生很瘦,穿了一件長衫,戴了一頂有長辮子的帽子。他讓我們一起跟他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告訴你,念不出老師要打手底心的。我覺得挺好玩,忍不住大笑起來。老師還教大家作對,對上了有小禮物。老師說:“茴香豆。”媽媽第一個對:“花雕酒。”還有的對:“黴乾菜,臭豆腐。”老師把小禮物送給了媽媽,媽媽又送給了我。後來,媽媽又用“比目魚”對出了老師的“獨角獸”。老師說:“妙哉,這正是魯迅小時候對的。”原來,媽媽剛好看過這個故事,想不到派上了用處。 今天真不錯,遊魯迅故里有這麼多的開心事!

魯迅的作文 篇4

  (一)

  惡魯迅的人,懼魯迅的人,對魯迅並不總採取罵和攻擊的態度,他們還有更巧妙的手法。其實謾罵和攻擊,往往都是一些十分單純的小人物的小把戲,對魯迅所能造成的傷害僅是表層的。魯迅真正的敵人,在生前,是封殺,是禁;在死後,是宣佈他使命的完成,是對他文字的曲解,是瞎吹濫捧——將其弄到雲端,讓不明所以的後人對他敬而遠之,甚至心生厭惡。

  (二)

  我總感覺我們生活中有兩個魯迅:一個是僵死的,冰冷的,令人厭惡的,他被人供奉著,立為聖像;另一個魯迅仍活著,活在那個被欺辱、被踐踏的群體,活在無意間走進他留下的那片密林深處的人的心裡。供奉他的人儘量削剪他的鋒芒,讓他和現實保持“一致”、保持“相和”。在心裡紀念他的人,大多有過噩夢般的非人經歷,仿若從地獄、煉獄走過一般,“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這其中有一個有趣的差別:供奉他的人絕不愛他;愛他的人,又堅拒供奉他。這種分裂是自然的。魯迅的性質決定了他死後的遭遇。

  (三)

  總有一些人認為魯迅被宣傳的太多了,魯迅被捧得太高了。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宣傳”是為了歪曲、為了讓更多的人遠離他,“捧”是為了抽去他的精神,使他不再是一個戰士而變成一個偶像,一個衛道者。我們回頭認真想一想,魯迅被捧得最高的時候,是不是他的精神被曲解得最厲害的時候?魯迅語錄滿天飛的時候,是不是他的後繼者(這裡的“後繼者”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而是泛指所有受他的影響受良心的指引追求真理堅持講真話的人)被討伐得最猛烈被掃蕩得最徹底的時候?因為魯迅被捧得太高、被“美化”得太離奇而對魯迅心生厭惡、從而與魯迅有意“保持一段距離”的人,是不是中了吹捧者的調虎離山計了?

  (四)

  魯迅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他是應運而生的,因而也必然應運而亡。這“運”就是中華民族的貧病、積弱和頹廢,就是中國社會空前的危機、災難和困厄,就是在城頭不斷變換大王旗的那些人的虛偽、無恥和墮落。就魯迅自己而言,他是希望自己“速朽”的。唯其速朽,才能證明中國有真進步;他的不能速朽,恰是他個人最深重的悲哀,更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大不幸。但是這與種種“封殺”和“捧殺”是無關的,“封殺”與“捧殺”,只會進一步證明他的價值,證明他曾生活的那塊土地上仍有鬼魅在活動。

  (五)

  魯迅的聲音,是中國被壓迫的勞苦大眾鬱積在心頭幾千年的聲音,魯迅的反叛,是中國被欺辱的知識分子醞釀了數百年的反叛。有了這聲音,中國的勞苦大眾才第一次讓統治者從內心深處感到了恐懼;有了這聲音,一切花言巧語為壓迫辯護的“理論”才永遠被宣判為謊言;而有了這反叛,中國的知識分子中才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地走出了敢挺直腰板說話、敢為民眾說話的人。這樣的一個“禍患無窮”的傢伙,怎麼可能是“捧”它的那些人希望人人學習、人人“看齊”的物件呢?

  (六)

  我也是漸漸才明白的,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罵他、咒他、恨他、誣陷他,又為什麼有那麼多從內心驚懼他、從本質上與他相異相斥的人,在他死後要一再地捧他、把他偶像化。魯迅之所以是魯迅,而不是一個其他含含糊糊的存在,就在於他愛得太深,恨得太深,愛得太直白,恨得也太直白。那些被他指斥的,可能祖祖輩輩也沒有遭受過這樣的“不敬”;那些被他撕下假面的人,可能世世代代也未曾經歷過如此的尷尬。魯迅不是對某一個人表現了不敬,他是對一個群類、一種生存方式表示了憎惡、進行了最無情的口誅筆伐和最大膽最放肆的揭露,只要這個群類還在,只要這種生存方式仍在延續,我們就不會聽不到圍著魯迅的狂吠。然而這種狂吠有一天忽然變成了恭維。好象魯迅和恭維他的人成了“同一戰壕的戰友”,這真是天大的笑話——這真是世界上最精明的自我保護的方式。有人就此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專制為什麼偏偏找著了魯迅——魯迅是反專制的,一個反專制的人為什麼卻被專制所利用?這問題看似複雜,要回答它也十分簡單:專制已經深知自己臭名昭著,必須穿一件新時代流行的外衣才能逃脫被審判的厄運,而魯迅恰恰是呼喚新時代的旗手,站在這面旗下,舞動這面旗幟,誰還敢懷疑舞旗的人不是進步力量的代表呢?

  (七)

  聽說現在有這樣一種照相機:一個人穿著衣服照相,照出來的卻是裸體。魯迅恰是在精神的意義上,給中國人拍了裸相。面對這樣的裸相,有人瘋了似的叫著、罵著、跳著.....。但這叫、這罵、這跳,也被魯迅拍了下來, 魯迅之被人憎惡、詛咒,應該是“罪有應得”的。魯迅的意義就在於,他是第一個系統而完整地給中國人拍攝精神底片的人,有自省精神的中國人,終於可以從這些底片裡看到自己所患疾病的嚴重程度,並設法進一步探尋病因,從而找出救治的方法來。

魯迅的作文 篇5

  《孤獨者的吶喊》,給我最強烈的印象,就是對於魯迅現代精神價值的追問與闡發。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對魯迅精神價值的追問經歷了重大轉換。在80年代前,魯迅的精神價值被推到一個空前的高度,魯迅處在時代精神的核心,是人們仰慕的物件。到90年代,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魯迅的影響力發生重大變化,擺在魯迅研究者面前的,是如何在新的歷史座標和問題意識中重新確認魯迅的精神價值。黃健對於魯迅精神價值的重新定位,有一個寬闊的文化座標,他將魯迅的精神價值放在中國近代以來文化轉型的背景下,放在東與西、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的時空座標中來把握。

在這一新的定位上,黃健分別在兩個方向上展開魯迅文化批判與文化選擇的複雜內因,一個是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與選擇,一個是面對西方近代文化的選擇與批判。《中西文化衝突與魯迅的雙重文化選擇意識》是專門探討這一問題的長文,該文討論了魯迅面對傳統的複雜態度。作為第二代“先進的中國人”,魯迅首先意識到“要建構20世紀中國新文化,必須首先整體上反叛傳統”,並在一定歷史時期“以激進的方式呈現出來”。魯迅面對傳統的激進態度,曾招致許多詬病,但是黃健揭示了其中的複雜性:“情緒上的激進態度和方式,在魯迅那裡,實際上包含著一個嚴密而完整的邏輯程式:整體上的反叛傳統,是為了摧毀一切舊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思想文化體系,同時,也是為了合理的繼承與選擇傳統。”在此基礎上,黃健認為魯迅整體上的反傳統,是“溝通‘傳統’和‘現代’之間內在關聯所作出深刻反省和努力的一種表現”;面對傳統,“‘反叛’與‘尋根’構成了他的思想文化觀念上的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在第二個方向上,黃健指出:“在探究近代西方文化的邏輯結構與歷史程序當中,魯迅必然會以此來結合近代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取捨。”“更多地關注傳統,關注歷史現狀,並從中建立起一整套關於改變國人的觀念,改造國民性,重鑄民族靈魂的理性主義思想文化體系。”同時,在個人的內在精神層面,他指出:“魯迅的選擇卻又深藏著與19世紀後期興起的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冥冥相通的非理性情緒。”理性價值與非理性體驗的結合,使魯迅“表現出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衝突中,執著地尋找人的真正歸宿的激情,從而形成了一位現代中國思想家的思想獨創性特點”。如果說這篇文章是一篇總論的話,那麼《價值重構:取向與差異——魯迅與新儒家在價值觀建構上的差異》和《魯迅在日本期間對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變化》兩篇,分別在前述兩個方向展開個案分析。前者透過對魯迅與新儒家在文化理想建構方面的差異分析,說明面對傳統,我們應該像魯迅那樣,以現代價值合理面對傳統,順應世界歷史的現代化程序,為民族新文化的建構尋找一條健全發展的道路。

  黃健這部自選集始終貫穿著呈現魯迅現代精神價值的主線,作品追問魯迅現代精神價值,具有深刻的問題意識,展現了深遠的學術空間。不像時下現代文學研究中流行的滿足於透過某一文史細節的發掘來解構一種定論,而是立意於建構——對魯迅現代精神的呈現。書中透過整合通透的論述,呈現出健全的價值判斷和合理的現實關懷,體現出學人的操守和知識者的良心。

魯迅的作文 篇6

  今天早晨,陽光明媚,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地歌唱,我們的心情也愉悅極了,因為我們馬上就要去紹興旅遊了。收拾好東西,坐上汽車,踏上了遊魯迅故居的旅途。

  我們先排隊進入了三味書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講堂,講堂中間擺著老師的桌子,魯迅的課桌擺在牆角。他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子,這是因為他有一次遲到了,捱了一頓嚴厲的斥責,從此他就要求自己做什麼事情都要起早。“三味”指的是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味如醯醢。魯迅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學習、人緣、課餘….樣樣都非常好。

  一出三味書屋,我就聞到了一股臭豆腐的味道,嘗一嘗,臭豆腐有著獨特的味道。看著清澈見底的河水和許多漂浮在水面上的“螞蟻”我的心不禁癢癢的,拉著爸爸要求做船。爸爸答應了,我穿好救生衣,坐上了烏篷船。我看著河水和周圍的風景,河水時而汩汩的奔湧,時而嘩嘩的流瀉。我陶醉在這美麗的景色裡。船不知不覺中已經靠了岸,我們上了岸,向划船的老爺爺揮手道別……

  紹興還有許多別的景色,柯巖、沈園、柯橋……都很好玩。我們依依不捨地向紹興揮揮手,紹興,再見了!

魯迅的作文 篇7

  嚴肅剛毅,精神抖擻,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認識的魯迅吧!但以《朝花夕拾》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他的情。

  “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都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這是魯迅先生後來回憶自己在父親臨死前的行為而不禁感嘆的,表達了自己對父親無說的愛,以及對自己的行為無比後悔。

  在對一個不是生母卻勝似生母的長媽媽的描寫中,魯迅先生雖然表面上寫了她十分迷信,但是實際上卻表達了對她深深的愛,由她為自己而想盡一切法子去買《山海經》來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敬意,字裡行間都體現了魯迅先生的情,更有在最後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當然,魯迅先生的情並不僅僅只在自己的親和自己所熱愛的人那,更存在於中國所有的勞苦大眾。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情,他才可以一直堅持下去。他以筆為武器,像一把鋒利匕首,狠狠地插入敵人的胸中,像一把優秀的手術刀,治療人民的病處,像一塊塊磚頭,築成了人民心中的長城。

  因為魯迅先生的情,所以他會不顧身份,跪著為人民服務,他會時時刻刻為進步青年著想,他才會一直有勇氣,有決心,在曾經那個汙濁的社會屹立起來,成為所有人的一顆“北極星”,永遠為人民指引方向。

  或許有的人會說,我們也有情,為何就比不上魯迅先生呢?不!你那隻不過是為自己著想,而從未沒有為他人考慮,你只知道收穫的喜悅,而不明白奉獻的快樂!

  我們,不!所有人都應有魯迅先生那樣的情,心中只有他人,從來只為他人考慮,我們身邊才會出現一個又一個“魯迅先生”!

  我明白了魯迅先生的情……

魯迅的作文 篇8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堅強、勇敢的人。魯迅十三歲那年,由於家庭變故,家道衰落,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於挑起生活的重擔,到當鋪變賣東西,買藥,照顧家人等,在磨練中變得更加堅強,後來,他到南京,到日本學習等,都可以印證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求知慾很強的人。他沒有因為家庭的變故,家道的衰敗而影響學習。強烈的求知慾使他進了當時被中國人所辱罵的“洋學堂”,並經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費留學的資格,我相信魯迅當時不是靠走後門,而且也不會有那一門的富親戚幫他走後門的,因此,多少年後,有一個樹德學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著。

  我眼中的魯迅是個熱愛國家的人。魯迅在日本仙台醫專留學時,解剖課成績60分而受到日本人的懷疑,認為是因為老師露題的,這使他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又有一次,他在幻燈片中看到一箇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而一群中國人在旁邊看熱鬧的片段,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從而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可怕,他棄醫從文,用文字來揭露國人醜陋的靈魂,討伐封建專制。“五四”運動至今已80多年了,而醜陋的事情還在神州大地上不斷上演,我們都熱愛祖國,但我們關鍵要學習魯迅堅持正義勇於犧牲的行為。

  我眼中的魯迅還是個疾惡如仇的人,是個思想和藝術創造力驚人的人,是個……

  [點評]《紅樓夢》有紅學,也有很多人研究魯迅,算不算魯學我沒聽說過。魯迅過世近70年來,我認為在中國有才能的並且敢於說話的能夠與魯迅相媲美的作家還沒有出現。

魯迅的作文 篇9

  魯迅在國人心中可謂如雷貫耳,我聽聞上海有個魯迅公園,便開啟了研學的最後一次旅程。

  一進入公園大門,就看到了一尊魯迅的雕像,俯看著我們心中,不禁升起一份敬意。繼續向前走,發現這裡是老人的中心,有的老人邁著時髦的舞步,跳起了拉丁舞,有在舞劍,有的在打太極,這種景象在上海十分罕見。沿著小路,老人們正在談笑風聲,不時路過過幾條小湖,湖中小魚歡快地遊動,垂釣者也是風景。

  在小路上徘徊許久,來到了魯迅墓,望著這文學巨星,心中十分惋惜,石像上依舊是那令人心底升溫的雙眼,如今仔細瞻仰,佈滿了滄桑,他留給我們的是精神上的給予。

  沿著公園觀賞一圈後,我們又來到了魯迅紀念館,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封建社會的混亂,跟著講解員深入的去了解魯迅,我明白了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莊重誓言,從新認識到他的偉大。

  家道中落的他飽嘗了人間冷暖,從醫生到革命者,他感到了同胞的愚弄。從日本到全國各地,他用文筆寫下了一篇篇反封建的文章,我感嘆於他對革命的忠誠,奪命單,暗殺,魯迅毫不畏懼。感嘆於他對友情的留戀,被暗殺後,寫下《海上述林》。

  我邊走邊看,眼前的是眾多不朽之作,魯迅一生把光和熱奉獻給了祖國,對自己的身體並不愛惜,於1936年10月19日與世長辭。

  想魯迅的一生都在用文字救人民於水火之中,他的堅持不懈,他的不畏強權,使他這顆巨星在我們心中永不降落。

  向前走,忽然感覺別有洞天,這些巨大的書牆呈現在我面前,這都是些魯迅的手稿和關於他的書籍,魯迅留給我們的是精神財富,對他又多了份敬佩。

  這是我研學之旅的最後一次旅程,這魯迅公園讓我瞭解了它的大,內在外在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