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腳踏車的歷史六年級作文
我從電視上看了全國農運會的腳踏車載重比賽,看著選手們騎著新穎、漂亮的腳踏車在賽道路上賓士的身影,我不由地想起我家的老古董——老掉牙的“永久牌”腳踏車。它至今已歷經40餘年春秋,見證了以前那個貧窮落後的歲月,也經歷了改革開放這些年的風風雨雨。 爸爸閒暇時總會和我談天說地,從孩提時的趣事一直到我的成長……無所不談。正是爸爸的講述,讓我對這部老古董至今記憶猶新。
這輛老掉牙的腳踏車,是我的太爺爺用辛辛苦苦積攢的潛在七十年代買回的二手貨。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它可算是當時我們家唯一的一一件“時尚”東西了。那時,太爺爺是在鄉下做木工活的,太爺爺總是在車子的一頭裝些燒火的木刨花或碎木柴,另一頭載著我爸,心急火燎地奔走在塵土飛揚的公路,回家與親人團聚。這部車子是太爺爺心中的心肝寶貝,是佔有相當重的分量的,他只要一有空,總是耐心地擦洗它、保養它。 四十餘年轉眼即逝,歷經滄桑的它雖已鏽跡斑斑,可在我們家裡卻仍然是一個寶。因為,在那個歲月裡,它不僅是太爺爺工作、生活的好朋友。同時,它也承載著那個年代給爸的最簡單的快樂和驕傲。 今年已是改革開放40年了,爸爸他們已經從當年的牙牙牙學語邁過了風度翩翩的青少年。
秉承家鄉人“受拼才會贏”的天性,他們和他們這一代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歷力拼搏,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家鄉的鉅變。如今,走在大街上,進入你眼簾的`是摩托車、小汽車……。爸爸講的那些舊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樓如雨後春筍般矗立在你的眼前,一條條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一座座公園如翡翠般散佈在家鄉的各個角落,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產品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我腦海裡浮現出我剛懂事時,爸媽常帶我到文化宮、兒童樂園、芳草園玩。時至今日,我們休閒遊多了溼地公園、唐寨山公園…… 現在,我步出家門,感到道路寬了,路好走了。往日低矮,潮溼的東街、新門街變寬了,堂皇壯觀了。商店一家挨一家,商品琳琅滿目、車水馬龍,增添了古城的繁華。
進城大道、沿溪大道向四面八方拓展,標誌著古城不斷變大了。所有這些,都是得益於改革開放。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部腳踏車的歷史,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化。泉州,海峽西岸這片富饒而多情的土地,綿長而悠久的歷史,淳樸而通靈的文化,哺育著泉州的兒女,使他們融入時代的脈搏,融入改革開放的滾滾洪流,與祖國一起奮進,一起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