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歷史典故> 經典歷史典故閱讀

經典歷史典故閱讀

經典歷史典故閱讀

  歷史典故是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演變出來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經典歷史典故閱讀,歡迎參考閱讀!

  三人行,必有我師

  【出處】《論語·述而》。

  【釋義】三:虛數,泛指幾個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歷史典故】

  孔子非常重視學習的作用。他自稱不是天才,而是透過勤奮學習才成為有學識的人的。所以,他終生都在努力學習。只恐自己學得不夠,趕不上別人,因此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孔子進了魯國開國祖先周公的宗廟,事事都向人請教,於是有人譏笑他不懂得“禮”。他說,不懂就問,這正是“禮”所要求人做到的。孔子提倡不恥下問地學習知識,也重視學習別人品德上的長處。他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又說:只要有兩三個人在一塊兒行走,其中就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來學習;也從他們的缺點中得到借鑑,來改正自己身上同樣的毛病。後遂以此語指只要善於向別人學習,那麼到處都可以找到值得師法和學習的人。

  【成長心語】

  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比。其實,身邊的每一位朋友甚至路人,他們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人生中的老師,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長處,我們要善於取長補短。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處事、思維的'角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表情,學到人生中細微的知識,這些是書本中學不到的“真金”。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處】《後漢書·班超傳》

  【釋義】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身經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歷史典故】

  漢明帝時,東漢名將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意欲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剛到鄯善國時,鄯善國王款待十分周到,後來卻忽然改變了態度。班超猜想一定是北匈奴也派來了使臣,他們從中作梗,使得鄯善王不知所從的緣故。

  班超當即把隨從官兵召到一起喝酒,趁大家酒勁正濃,說道:“現今大家和我一起都身在異國,本是想立大功,以求發達。可匈奴使臣來到這裡沒有幾天,鄯善王就不把我們放在眼裡,說不定哪天他會把我們送給匈奴,那我們可就要被豺狼吞吃了。大家說該怎麼辦?”部下們都說:“在這危亡之地,生死都由司馬您調遣!”於是,班超提議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眼下也只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營,使他們不知我們究竟有多少人馬,然後趁亂消滅他們。只有這樣,鄯善國才會一心一意歸順漢朝。”

  就這樣,班超率領36人,一舉拿下匈奴軍營,鄯善國舉國震驚。果如班超所言,匈奴來使被殺後,鄯善國與漢朝正式建立了聯盟。

  【成長心語】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於冒險,敢作敢為,是成功者的一個重要特徵。對於不可預知的未來,你沒有必要擔心懼怕,你應該具有敢為人先的冒險精神,去體驗冒險給你帶來的快樂。冒險精神的表現不僅是一種頑強的意志,更是一種善於把握機會的能力。冒險精神不是賭徒的孤注一擲,不是意氣用事的蠻幹精神,只有深思熟慮才能有效決斷。

  樂羊子妻斷織勸學

  【出處】《後漢書·樂羊子妻傳》。

  【釋義】原指東漢時樂羊子之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後比喻勸勉學習。

  【歷史典故】

  古時候有個叫做樂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書達理、勤勞賢惠的妻子,她總是幫助和輔佐丈伕力求上進,做個有抱負的人。

  樂羊子出門,沒有多久就回來了,妻子問他回來的緣故。樂羊子說:“出門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的事情。”妻子聽了這話,半晌無語,表情很是難過。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織布機前“咔嚓咔嚓”把織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斷了。樂羊子吃了一驚,問道:“你這是幹什麼?”妻子回答說:“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織呀織呀,它才一絲一縷地積累起來,一分一毫地變長起來,終於織成了一整匹布。現在我把它剪斷了,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光陰,它也永遠不能恢復為整匹布了。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要一點點地積累知識才能成功。你現在半途而廢,不願堅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斷布一樣可惜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感動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業。

  【成長心語】

  樂羊子之妻以她的遠見和勇氣幫助丈夫堅定了求學的意志,而樂羊子也以驚人的毅力克服困難,堅持學習。這告訴我們學習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應該磨鍊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只有鍥而不捨的人才會成功,半途而廢的人將一事無成。

  孟子不盡信書

  【出處】《孟子·盡心下》。

  【釋義】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辯證地去看問題。

  【歷史典故】

  傳說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繼位後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紂王的軍隊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軍隊,進至牧野。

  商紂王聞訊後,倉促調動少量的防衛兵士和戰俘,開赴牧野迎戰。後來,《尚書·武成》中說:“受(紂王)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沒有人願意和我為敵),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向後邊的自己人攻擊),血流漂杵。”

  戰國時期的孟子,有一次讀到這裡頗有感慨地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看法,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血流成河呢?肯定是《尚書》的記述有問題。

  【成長心語】

  是一個既有用又無用,既有利又有害的東西,用得好可以使你不斷成功,用得不好則會讓你一敗塗地。書上說的只是理論和經驗,要透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驗證,得到的才是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書也有錯的時候。如果一味相信書本上的東西,就有可能被誤導,反而不如沒有書本了。在現實中,我們也經常看見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死抱著書本,兩眼不見現實,進行所謂的研究。他們的作為充其量不過證明他們自己是書呆子而已。

  熟能生巧

  【出處】(北宋)歐陽修《歸田錄》。

  【釋義】做什麼事情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

  【歷史典故】

  北宋時期,有個人叫陳康肅,號堯諮,他從小就喜歡射箭,整日練習,所以他的箭術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驕傲,常常誇耀自己的本領。

  有一天,陳堯諮練習射箭,只見他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旁觀人見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領,無不拍手叫好。陳堯諮自己也很得意,他環顧四周,發現一個賣油的老頭只是略微地點了點頭,有些不以為然的樣子。陳堯諮心裡很不舒服,不客氣地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你看我射得怎樣?”老人很乾脆地回答:“我不會射箭。你射得還可以,但並沒有什麼,只是手法熟練而已。”

  陳堯諮聽了有些惱火地說:“老頭兒,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領,難道你有什麼更高超的本事嗎?”老人笑著說:“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我可以倒油給你看看。根據我賣油的經驗,知道你的射箭本領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說完老人拿了一個盛油的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後舀了一勺油,眼睛看準了,油勺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地從錢孔流入葫蘆裡。倒完之後,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人謙虛地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陳堯諮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地練習射箭,再也不誇耀自己的箭術了。

  【成長心語】

  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同時,人的大腦記憶功能有一個遺忘的過程與規律,我們所學到的東西如果不及時複習的話,很快便會忘記。所以,學習中不斷地重複是必不可少的。讀書學習還有一個把書變薄再變厚的過程,抓住重點,加以聯想、引申、昇華,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漸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理論。在多次重複之後,我們便可以熟練地運用這個知識點或者是這項技能了。

  江郎才盡

  【出處】鍾嶸《詩品》。

  【釋義】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年少時以文才著稱,晚年詩文無佳句。後比喻在安逸享樂中才思枯竭。

  【歷史典故】

  江淹是南朝時的一位詩人,他出身貧窮,從小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艱苦,以砍柴為生。他每天忙於砍柴,根本沒時間讀書。後來,在13歲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頂大官戴過的貂皮帽子。貂皮很珍貴,可以賣不少錢,這樣就可以買好多米、面、油、鹽等。江淹高興地把帽子拿回家,母親看了也很高興,說:“孩子啊,咱撿到這帽子是好事,是個好兆頭,以後你一定能做大官。要好好把它留著,將來做了大官你好戴它。”聽母親這麼說,江郎打消了原來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來。

  從此後,他開始刻苦讀書,一心想將來當個大官。他一邊砍柴,一邊默默背書。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進步很快。不幾年工夫,寫起文章來下筆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如《別賦》、《恨賦》等都得到了好評。

  當時,有個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學,讀了江淹的詩,讚不絕口,還特地去拜訪江淹,並請江淹到他家去做客。江淹見檀超熱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禮節,從心裡很敬佩他。於是,兩人成了意氣相合的好朋友。檀超賞識江淹的才華,逢人便講,言辭不免有些過頭,近似為其吹噓。這樣,江淹的名聲漸漸大起來,也成了有名的詩人。

  不久後,他受到了建平王劉景素的賞識和提拔,在南兗州做了官。但是沒想到,不多時,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縣令誣告,被捕入獄坐了大牢。這真是福到禍也至。幸虧後來劉景素給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獄,又提升他做了官,與劉景素一起去鎮守京口。

  後來劉宋被齊朝取代,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負責編寫歷史。不久,一個襄陽人發掘出一座古墓,裡面有一面玉鏡和一些竹筒。竹筒上的古體字沒有人認識,有人提議說,讓江淹來看看。後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給江淹看。江淹一看,這是西周時候的鐘鼎文,當年他為了當大官還苦學過這種文字。江淹看了一會兒,明白了其中的內容,寫的是周宣王時候的事。看後,他給來人講著,周圍聽的人很驚訝。一下子傳開了,江淹認識西周時候的文字,從此,名氣更大了。於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後官至梁朝的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就是皇帝的顧問,以後又被封為醴陵侯,有了千畝良田,成了豪門貴族,過起了養尊處優的生活。

  他不再讀書、寫字、做詩、寫文章了,有時寫首詩,也大不如從前,才華沒有了。這時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說“江郎才盡”了。

  【成長心語】

  江淹早年為當官,拼命用功讀書,有了學識,能寫出好文章,動人的詩篇。但當了大官,名利皆有,心滿意足,盡享榮華富貴,不再刻苦用功,常年不看書、寫詩,這樣,他的才怎能不盡呢?正所謂:“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古往今來,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有勤奮刻苦的精神,在這方面留下的美談也是舉不勝舉。勤奮是通往成功的階梯,只有勤奮學習才能精於學業,反之,貪玩懶惰就會荒廢學業。